资源简介 第六章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学习指南重量分析法是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之一,它是根据生成物的质量来确定被测组分含量的方法。通常有沉淀法、气化法和电解法,本章重点介绍沉淀重量法。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理解沉淀形成的有关理论和知识;掌握沉淀的条件;掌握重量分析法的原理和测定过程及结果计算。第一节 概述【学习要点】了解重量分析法的分类和方法特点;理解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意义,掌握沉淀重量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掌握选择沉淀剂的原则。一、重量分析法的分类和特点重量分析法是用适当的方法先将试样中待测组分与其它组分分离,然后用称量的方法测定该组分的含量。根据分离方法的不同,重量分析法常分为三类。1.沉淀法沉淀法是重量分析法中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是利用试剂与待测组分生成溶解度很小的沉淀,经过滤、洗涤、烘干或灼烧成为组成一定的物质,然后称其质量,再计算待测组分的含量。例如,测定试样中SO42-含量时,在试液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使SO42-完全生成难溶的BaSO4沉淀,经过滤、洗涤、烘干、灼烧后,称量BaSO4的质量,再计算试样中的SO42-的含量。2.气化法(又称挥发法)利用物质的挥发性质,通过加热或其它方法使试样中的待测组分挥发逸出,然后根据试样质量的减少,计算该组分的含量;或者用吸收剂吸收逸出的组分,根据吸收剂质量的增加计算该组分的含量。例如,测定氯化钡晶体(BaCl2·2H2O)中结晶水的含量,可将一定质量的氯化钡试样加热,使水份逸出,根据氯化钡质量的减轻称出试样中水分的含量。也可以用吸湿剂(高氯酸镁)吸收逸出的水份,根据吸湿剂质量的增加来计算水分的含量。3、电解法利用电解的方法使待测金属离子在电极上还原析出,然后称量,根据电极增加的质量,求得其含量。重量分析法是经典的化学分析法,它通过直接称量得到分析结果,不需要从容量器皿中引入许多数据,也不需要标准试样或基准物质作比较。对高含量组分的测定,重量分析比较准确,一般测定的相对误差不大于0.1%。对高含量的硅、磷、钨、镍、稀土元素等试样的精确分析,至今仍常使用重量分析方法。但重量分析法的不足之处是操作较繁琐,耗时多,不适于生产中的控制分析;对低含量组分的测定误差较大。二、沉淀重量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利用沉淀重量法进行分析时,首先将试样分解为试液,然后加入适当的沉淀剂使其与被测组分发生沉淀反应,并以“沉淀形”沉淀出来。沉淀经过过滤、洗涤,在适当的温度下烘干或灼烧,转化为“称量形”,再进行称量。根据称量形的化学式计算被测组分在试样中的含量。 “沉淀形”和“称量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例如:Ba2+ BaSO4 BaSO4被测组分 沉淀形 称量形Fe3+ Fe(OH)3 Fe2O3被测组分 沉淀形 称量形在重量分析法中,为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沉淀形和称量形必须满足以下要求。1、对沉淀形(precipitation form)的要求(1)沉淀要完全,沉淀的溶解度要小,要求测定过程中沉淀的溶解损失不应超过分析天平的称量误差。一般要求溶解损失应小于0.1mg。例如,测定Ca2+时,以形成CaSO4和CaC2O4两种沉淀形式作比较,CaSO4的溶解度较大(Ksp=2.45×10-5)、CaC2O4的溶解度小(Ksp=1.78×10-9)。显然,用(NH4)2C2O4作沉淀剂比用硫酸作沉淀剂沉淀的更完全。(2)沉淀必须纯净,并易于过滤和洗涤。沉淀纯净是获得准确分析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颗粒较大的晶体沉淀(如MgNH4PO4·6H2O)其表面积较小,吸附杂质的机会较少,因此沉淀较纯净,易于过滤和洗涤。颗粒细小的晶形沉淀(如CaC2O4、BaSO4),由于某种原因其比表面积大,吸附杂质多,洗涤次数也相应增多。非晶形沉淀(如Al(OH)3、Fe(OH)3)体积庞大疏松、吸附杂质较多,过滤费时且不易洗净。对于这类沉淀,必须选择适当的沉淀条件以满足对沉淀形式的要求。(3)沉淀形应易于转化为称量形 沉淀经烘干、灼烧时,应易于转化为称量形式。例如Al3+的测定,若沉淀为8-羟基喹啉铝[Al(C9H6NO)3],在130℃烘干后即可称量;而沉淀为Al(OH)3,则必须在1200℃灼烧才能转变为无吸湿性的Al2O3后,方可称量。因此,测定Al3+时选用前法比后法好。2、对称量形(weighing form)的要求(1)称量形的组成必须与化学式相符,这是定量计算的基本依据。例如测定PO43-,可以形成磷钼酸铵沉淀,但组成不固定,无法利用它作为测定PO43-的称量形。若采用磷钼酸喹啉法测定PO43-,则可得到组成与化学式相符的称量形。(2)称量形要有足够的稳定性,不易吸收空气中的CO2、H2O。例如测定Ca2+时,若将Ca2+沉淀为CaC2O4·H2O,灼烧后得到CaO,易吸收空气中H2O和CO2,因此,CaO不宜作为称量形式。(3)称量形的摩尔质量尽可能大,这样可增大称量形的质量,以减小称量误差。例如在铝的测定中,分别用Al2O3和8-羟基喹啉铝[Al(C9H6NO)3]两种称量形进行测定,若被测组分Al的质量为0.1000g,则可分别得到0.1888g Al2O3和1.7040g Al(C9H6NO)3。两种称量形由称量误差所引起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和±0.1%。显然,以Al(C9H6NO)3作为称量形比用Al2O3作为称量形测定Al的准确度高。三、沉淀剂(precipitant)的选择根据上述对沉淀形和称量形的要求,选择沉淀剂时应考虑如下几点:1.选用具有较好选择性的沉淀剂所选的沉淀剂只能和待测组分生成沉淀,而与试液中的其它组分不起作用。例如:丁二酮肟和H2S都可以沉淀Ni2+,但在测定Ni2+时常选用前者。又如沉淀锆离子时,选用在盐酸溶液中与锆有特效反应的苦杏仁酸作沉淀剂,这时即使有钛、铁、钡、铝、铬等十几种离子存在,也不发生干扰。2.选用能与待测离子生成溶解度最小的沉淀的沉淀剂所选的沉淀剂应能使待测组分沉淀完全。例如:生成难溶的钡的化合物有BaCO3、BaCrO4、BaC2O4和BaSO4。根据其溶解度可知,BaSO4溶解度最小。因此以BaSO4的形式沉淀Ba2+比生成其它难溶化合物好。3.尽可能选用易挥发或经灼烧易除去的沉淀剂这样沉淀中带有的沉淀剂即便未洗净,也可以借烘干或灼烧而除去。一些铵盐和有机沉淀剂都能满足这项要求。例如:用氯化物沉淀Fe3+时,选用氨水而不用NaOH作沉淀剂。4.选用溶解度较大的沉淀剂用此类沉淀剂可以减少沉淀对沉淀剂的吸附作用。例如:利用生成难溶钡化合物沉淀SO42-时,应选BaCl2作沉淀剂,而不用Ba(NO3)2。因为Ba(NO3)2的溶解度比BaCl2小,BaSO4吸附Ba(NO3)2比吸附BaCl2严重。思考题6-11.重量分析有几种方法?各自的特点是什么?2.沉淀形与称量形有何区别?试举例说明。3.重量分析中对沉淀形与称量形各有什么要求?4.如何选择沉淀剂?第二节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学习要点】复习无机化学关于溶度积理论知识,掌握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效应、配位效应及其它因素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一、溶解度与固有溶解度、溶度积与条件溶度积1.溶解度与固有溶解度(intrinsic solubility)当水中存在1∶1型微溶化合物MA时,MA溶解并达到饱和状态后,有下列平衡关系:MA(固)= MA(水)= M++A-在水溶液中,除了M+、A-外,还有未离解的分子状态的MA。例如:AgCl溶于水中AgCl(固)= AgCl(水)= Ag++Cl-对于有些物质可能是离子化合物(M+A-),如CaSO4溶于水中。CaSO4(固) = Ca2+SO42-(水)= Ca2++SO42-根据MA(固)和MA(水)之间的溶解平衡可得(平衡常数)因固体物质的活度等于1,若用表示,则(6-1)s0称为MA固有溶解度,当温度一定时,为常数。若溶液中不存在其它副反应,微溶化合物MA的溶解度s等于固有溶解度和M+(或A-)离子浓度之和,即s=s0+[M+]=s0+[A-] (6-2)如果MA(水)几乎完全离解或s0<<[M+]时(大多数的电解质属此类情况),则s0可以忽略不计,则s=[M+]=[A-] (6-3)对于MmAn型微溶化合物的溶解度s可按下式计算。(6-4)或 (6-5)2.溶度积(solubility product)与条件溶度积(conditional solubility product)(1)活度积与溶度积 当微溶化合物MA溶解于水中,如果除简单的水合离子外,其它各种形式的化合物均可忽略,则根据MA在水溶液中的平衡关系,得到中性分子的活度系数视为1,则根据式(7-1),故 (6-6)为离子的活度积常数(简称活度积)。仅随温度变化。若引入活度系数,则由式(7-6)可得即 [M+][A-]==Ksp (6-7)式中Ksp为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它是微溶化合物饱和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Ksp的大小不仅与温度有关,而且与溶液的离子强度大小有关。在重量分析中大多是加入过量沉淀剂,一般离子强度较大,引用溶度积①计算比较符合实际,仅在计算水中的溶解度时,才用活度积。对于MmAn型微溶化合物,其溶解平衡如下:MmAn(固) mMn++nAm-因此其溶度积表达式为:Ksp=[Mn+]m [Am-]n (6-8)(2)条件溶度积在沉淀溶解平衡中,除了主反应外,还可能存在多种副反应。例如对于1:1型沉淀MA,除了溶解为M+和A-这个主反应外,阳离子M+还可能与溶液中的配位剂L形成配合物ML、ML2…(略去电荷,下同),也可能与OH-生成各级羟基配合物;阴离子A-还可能与H+形成HA、H2A…等等,可表示为:┊ ┊ ┊MLn M(OH)n HnA此时,溶液中金属离子总浓度[M′]和沉淀剂总浓度[A′]分别为:[M′]=[M]+[ML]+[ML2]+……+[M(OH)]+ [M(OH)2]+……[A′]=[A]+[HA]+[H2A]+……同配位平衡的副反应计算相似,引入相应的副反应系数、,则Ksp= [M][A] = =即 =[][]= (6-9)只有在温度、离子强度、酸度、配位剂浓度等一定时才是常数,即只有在反应条件一定时才是常数,故称为条件溶度积常数,简称条件溶度积。因为>1,>1,所以>,即副反应的发生使溶度积常数增大。对于m:n型的沉淀M m A n,则: = (6-10)由于条件溶度积Ksp′的引入,使得在有副反应发生时的溶解度计算大为简化。二、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很多,如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效应、配位效应等。此外,温度、介质、沉淀结构和颗粒大小等对沉淀的溶解度也有影响。现分别进行讨论。1、同离子效应组成沉淀晶体的离子称为构晶离子。当沉淀反应达到平衡后,如果向溶液中加入适当过量的含有某一构晶离子的试剂或溶液,则沉淀的溶解度减小,这种现象称为同离子效应。例如:25℃时,BaSO4在水中的溶解度为s=[Ba2+]=[ SO42-]===2.4×10-5mol/L如果使溶液中的[SO42-]增至0.10 mol/L,此时BaSO4的溶解度为s=[Ba2+]= Ksp/ [SO42-] =( 6×10-10/0.10) mol/L =6×10-9mol/L即BaSO4的溶解度减少至万分之一。因此,在实际分析中,常加入过量沉淀剂,利用同离子效应,使被测组分沉淀完全。但沉淀剂过量太多,可能引起盐效应、酸效应及配位效应等副反应,反而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大。一般情况下,沉淀剂过量50—100%是合适的,如果沉淀剂是不易挥发的,则以过量20—30%为宜。2、盐效应沉淀反应达到平衡时,由于强电解质的存在或加入其它强电解质,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大,这种现象称为盐效应。例如:AgCl、BaSO4在KNO3溶液中的溶解度比在纯水中大,而且溶解度随KNO3浓度增大而增大,产生盐效应的原因是由于离子的活度系数γ 与溶液中加入的强电解质的浓度有关,当强电解的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离子强度增大因而使离子活度系数明显减小。而在一定温度下Ksp为一常数,因而[M+][A-] 必然要增大,致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大。因此,利用同离子效应降低沉淀的溶解度时,应考虑盐效应的影响,即沉淀剂不能过量太多。应该指出,如果沉淀本身的溶解度很小,一般来讲,盐效应的影响很小,可以不予考虑。只有当沉淀的溶解度比较大,而且溶液的离子强度很高时,才考虑盐效应的影响。3、酸效应溶液酸度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称为酸效应。酸效应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溶液中H+浓度的大小对弱酸、多元酸或难溶酸离解平衡的影响。因此,酸效应对于不同类型沉淀的影响情况不一样,若沉淀是强酸盐(如BaSO4、AgCl等)其溶解度受酸度影响不大,但对弱酸盐如CaC2O4则酸效应影响就很显著。如CaC2O4沉淀在溶液中有下列平衡:当酸度较高时,沉淀溶解平衡向右移动,从而增加了沉淀溶解度。若知平衡时溶液的pH,就可以计算酸效应系数,得到条件溶度积,从而计算溶解度。【例6-1】计算沉淀在pH=5和pH=2溶液中的溶解度。(己知H2C2O4 的 Ka1=5.9×10-2,Ka2=6.4×10-5,2.0×10-9)解 pH=5时,H2C2O4的酸效应系数①为:==1+1.0×10-5/(6.4×10-5)+(1.0×10-5)2/(6.4×10-5×5.9×10-2)=1.16根据式(7-9)得= 1.6×10-8×1.16因此 s=[Ca2+]=[ C2O42-]=s =mol/L=4.8×10-5mol/L同理可求出PH=2时,CaC2O4的溶解度为6.1×10-4 mol/L由上述计算可知CaC2O4在pH=2的溶液中的溶解度比pH=5的溶液中的溶解度约大13倍。为了防止沉淀溶解损失,对于弱酸盐沉淀,如碳酸盐、草酸盐、磷酸盐等,通常应在较低的酸度下进行沉淀。如果沉淀本身是弱酸,如硅酸(SiO2·n H2O)、钨酸(WO3·n H2O)等,易溶于碱,则应在强酸性介质中进行沉淀。如果沉淀是强酸盐如AgCl等,在酸性溶液中进行沉淀时,溶液的酸度对沉淀的溶解度影响不大。对于硫酸盐沉淀,例如BaSO4、SrSO4等,由于H2SO4的Ka2不大,当溶液的酸度太高时,沉淀的溶解度也随之增大。4、配位效应进行沉淀反应时,若溶液中存在能与构晶离子生成可溶性配合物的配位剂,则可使沉淀溶解度增大,这种现象称为配位效应。配位剂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沉淀剂本身就是配位剂,二是加入的其它试剂。例如用Cl-沉淀Ag+时,得到AgCl白色沉淀,若向此溶液加入氨水,则因NH3配位形成[Ag(NH3)2]+,使AgCl的溶解度增大,甚至全部溶解。如果在沉淀Ag+时,加入过量的Cl-,则Cl-能与AgCl沉淀进一步形成AgCl2-和AgCl32-等配离子,也使AgCl沉淀逐渐溶解。这时Cl-沉淀剂本身就是配位剂。由此可见,在用沉淀剂进行沉淀时,应严格控制沉淀剂的用量,同时注意外加试剂的影响。配位效应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大的程度与沉淀的溶度积、配位剂的浓度和形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有关。沉淀的溶度积越大,配位剂的浓度越大,形成的配合物越稳定,沉淀就越容易溶解。综上所述,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虑哪种效应是主要的。对无配位反应的强酸盐沉淀,主要考虑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对弱酸盐或难溶盐的沉淀,多数情况主要考虑酸效应。对于有配位反应且沉淀的溶度积又较大,易形成稳定配合物时,应主要考虑配位效应。5、其它影响因素除上述因素外,温度和其它溶剂的存在,沉淀颗粒大小和结构等,都对沉淀的溶解度有影响。(1)温度的影响 沉淀的溶解一般是吸热过程,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因此,对于一些在热溶液中溶解度较大的沉淀,在过滤洗涤时必须在室温下进行,如MgNH4PO4、CaC2O4等。对于一些溶解度小,冷时又较难过滤和洗涤的沉淀,则采用趁热过滤,并用热的洗涤液进行洗涤,如Fe(OH)3、Al(OH)3等。(2)溶剂的影响 无机物沉淀大部分是离子型晶体,它们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一般比在纯水中要小。例如PbSO4沉淀在100mL水中的溶解度为1.5×10-4 mol/L,而在100mL=50%的乙醇溶液中的溶解度为7.6×10-6 mol/L。(3)沉淀颗粒大小和结构的影响 同一种沉淀,在质量相同时,颗粒越小,其总表面积越大,溶解度越大。由于小晶体比大晶体有更多的角、边和表面,处于这些位置的离子受晶体内离子的吸引力小,又受到溶剂分子的作用,容易进入溶液中。因此,小颗粒沉淀的溶解度比大颗粒沉淀的溶解度大。所以,在实际分析中,要尽量创造条件以利于形成大颗粒晶体。思考题6-21.什么是固有溶解度?与溶解度的关系是什么?2.什么是条件溶度积?与溶度积的区别是什么?3.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其中哪些因素可以使溶解度增大?哪些因素又能使溶解度减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