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络合滴定法(讲义)- 《分析化学》同步教学(北京理工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章 络合滴定法(讲义)- 《分析化学》同步教学(北京理工版)

资源简介

第五章 络合滴定法
络合滴定法是以络合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从路易斯酸碱理论来说,络合反应也是路斯酸碱反应,所以络合滴定与酸碱滴定法有许多相似之处,学习时可对照比较,但络合滴定中也有自身的特点,内容更复杂。络合反应在分析化学中应用广泛,有关理论和实践知识是分析化学重要的内容之一。
§5-1 络合滴定法概述
络合滴定法是以形成络合物的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络合滴定的反应是金属离子和阴离子(或分子)以配位键结合生成络离子的反应。
能用于络合滴定的反应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①形成的络合物(或络离子)要相当稳定;
②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必须生成配位数一定的络合物;
③络合反应速度要快;
④要有适当的指示剂或其它方法,简便、正确地指出反应等量点的到达。
一、络合滴定中的滴定剂
无机配位反应中,除个别反应(如Ag+与CN -,Hg2+与Cl-等反应)外,大多数不能用于络合滴定。
有机配位剂分子中常含有两个以上的可键合的原子,与金属离子配位时形成低配位比的具有环状结构的螯合物。有机配位反应广泛用于配位滴定分析中。
广泛用作配位滴定剂的有机物质,是含有“—N(CH2COOH)2”集团的有机化合物,称为氨羧配位剂。其分子中含有氨氮(图1)和羧氧(图2)配位原子。
氨羧配位剂兼有氨氮与羧氧的配位能力,几乎能与所有金属离子配位。
目前研究过的氨羧配位剂有几十种,其中应用最广的就是乙二胺四乙酸,简称EDTA。
用EDTA作标准溶液进行滴定的方法,称为EDTA滴定法。
二、EDTA及其二钠盐的性质
在溶液中EDTA为双偶极离子结构:
EDTA在水溶液中,分六级离解:(见课件)
根据第5章的分布分数的计算公式,可得各型体的分布分数。
如:
以δ为纵坐标,以pH值为横坐标作图,可以绘出EDTA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分布分数δ与pH值的关系图(下图)。
在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中,以Y4-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最为稳定。
EDTA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难溶于酸和有机溶剂,易溶于NaOH或NH3溶液形成相应的盐。所以在配位滴定中,通常使用的是乙二胺四乙酸的二钠盐,也简称为EDTA或EDTA的二钠盐,用Na2H2Y·2H2O来表示。EDTA二钠盐是一种白色结晶状粉末,无臭、无味、无毒、稳定,吸潮性小,易于精制,可直接配制成标准溶液,且易溶于H2O。
三、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的特点
1. EDTA具有广泛的配位性能,几乎能与所有金属离子
形成配合物,且绝大多数EDTA配合物相当稳定。
一些金属离子与EDFTA形成的配合物的稳定常数(见下表)。表中数据有何规律?
稳定常数具有以下规律:
(1)碱金属离子的配合物最不稳定, lg KMY<3;
(2)碱土金属离子的 lgKMY = 8~11;
(3)过渡金属、稀土金属离子和Al3+的 lgKMY=15~19
(4)三价,四价金属离子及Hg2+的lgKMY>20
在适当条件下,只要lgK稳>8就可以准确测定(后面要讲),因此,既使碱土金属也可用EDTA滴定。
注:①表中数据是指无副反应的情况下的数据, 不能反映实际滴定过程中的真实状况。
②配合物的稳定性受两方面的影响:金属离子自身性质和外界条件。
引入:条件稳定常数。
2. 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配位比简单,在一般情况下,几乎均为1∶1。
3. 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的络合物大多带电荷,能溶于H2O中,一般络合反应迅速,使滴定能在水溶液中进行。
4. EDTA与无色金属离子形成的络合物无色,而与有色金属离子则生成颜色更深的络合物。
§5-2 溶液中各级络合物型体的分布
一、络合物的形成常数
(一)ML(1∶1)型络合物
如果以M代表金属离子,L代表络合剂。M和L以1∶1配位,则生成配位比为1∶1的络合物。
为简便起见,书写时省略离子的电荷符号。
即 M + L ML 平衡时,
如果考虑ML的离解,则
ML M + L 平衡时,
(二)MLn(1∶n)型络合物
对于配位比为1∶n的络合物(四师P.156),由于MLn的形成和离解都是逐级进行的,所以有逐级(各级)形成常数(k i形)、逐级离解常数(ki离解)和积累形成常数(βi)、积累离解常数之分。
如:(见课件)
对于1∶n的配合物,同一级的K形与k离解不是倒数关系,而是第一级形成常数是第n级离解常数的倒数,第二级形成常数是第n-1级离解常数的倒数。如此类推。这是逐级形成常数与逐级离解常数的关系。
积累形成常数是各级形成常数的乘积。它与逐级形成常数、逐级离解常数之间的关系为:
(第一级积累形成常数=第一级形成常数=第n级离解常数的倒数)
(第二级积累形成常数=第一级和第二级形成常数的乘积=第n级和第n-1级离解常数的乘积的倒数)
最后一级积累形成常数(βn)又叫总形成常数(K形),最后一级积累离解常数(βn′)又叫总离解常数(K离解′)
二、溶液中各级络合物型体的分布
根据物料平衡:
CM=[M]+[ML]+[ML2]+……+[MLn]
=[M]+β1[M][L]+β2[M][L]2+……+βn[M][L]n
=[M](1+β1[L]+β2[L]2+……βn[L]n)
根据分布分数的定义,就可得到配合物各存在形式的分布分数。
例:在1.0×10-2mol/L的铜铵溶液中,已知游离NH3的浓度为1.0×10-3mol/L。计算Cu2+、Cu(NH3)32+的平衡浓度。
解:查表得 β1=104.15 ; β2=105.63 ; β3=1010.53 ; β4=1012.65
答:略
§5-3 络合滴定中的副反应和条件形成常数
一、副反应系数
1. 络合剂Y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
⑴ EDTA的酸效应与酸效应系数αY(H)
EDTA在溶液中有5种存在型体。如果用CY代表未与M配位的EDTA的总浓度,则
CY=[H6Y]+[H5Y]+[H4Y]+[H3Y]+[H2Y]+[HY]+[Y]
考虑酸效应的影响,Y的分布分数应为:
酸效应系数的大小说明什么问题?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是否反映实际情况?
小结:a. 酸效应系数随溶液酸度增加而增大,随溶液 pH增大而减小;
b. αY(H)的数值大,表示酸效应引起的副反应严重;
   c. 通常αY(H) >1, [Y′] > [Y];当αY(H) = 1时,表示总浓度[Y′] = [Y];
d. 酸效应系数 = 1 / 分布系数。 αY(H) = 1 /δ
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由于酸效应的影响,不能反映不同pH条件下的实际情况,因而需要引入条件稳定常数。
求得了分布分数值,就可求得酸效应系数,从而可以判断酸度对主反应的影响程度。
⑵ 共存离子效应
如果溶液中除了金属离子M以外,还存在着起干扰作用的金属离子N,则N也要与Y配位生成配合物NY,使EDTA参与主反应的能力降低,这种因干扰离子而引起的副反应叫干扰离子效应或共存离子效应。
从主反应和副反应式可看出:酸效应的影响可以降低Y参加主反应的能力,同样,干扰离子N的影响也会降低Y参与主反应的能力。此时,假设未与M配位的Y的总浓度为CY。则
CY=[Y]+[HY]+[H2Y]+[H3Y]+[H4Y]+[H5Y]+[H6Y]+[NY]
如果只考虑酸效应的影响,则
CY(H)=[Y]+[HY]+[H2Y]+[H3Y]+[H4Y]+[H5Y]+[H6Y]
如果只考虑干扰离子的影响,则
CY(N)=[Y]+[NY]
∴ CY=CY(H)+CY(N)-[Y]
等式两端同除以[Y],则
即 αY =αY(H)+αY(N)-1

上式反映了酸度和干扰离子两种因素对Y的影响。
上式中,可由下两式求得δY(H)和δY(N):
如果干扰离子有多种,也可同法导出:
2. 金属离子M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
⑴ M 的络合效应与络合效应系数
M与Y的配位反应是主反应,如果溶液中还存在另一配位剂L,它也能与M形成逐级配合物,使主反应受到影响。这种因辅助配位剂L而引起的副反应,叫做配位效应。
如果用CM代表未被EDTA配位的M的总浓度,
∵ CM=[M]+[ML]+[ML2]+……+[MLn]
=[M]+β1[M][L]+β2[M][L]2+……+βn[M][L]n
=[M](1+β1[L]+β2[L]2+……+βn[L]n)

故 配位效应系数:
如果辅助配位剂有多种,则可按上述同法导出:
总副反应系数:
(注:p为总的影响因素的数目)
⑵ 金属离子的水解效应和水解效应系数
金属离子M的副反应除了辅助配位剂L的影响外,还有水解效应,即OH -也要与M发生副反应。
OH -及L的总的影响情况可同法导出”
3. 络合物MY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αMY
酸式络合物或碱式络合物对MY影响很小,故可不作考虑。
二、络合物的条件形成常数和绝对形成常数
对于 M + Y MY 这样一个配位反应,如果溶液中没有副反应发生,则络合物的形成常数可用下式表示:

当有酸度、其它配位剂影响时,
[Y]=δY·CY ; [M]=δM·CM ; [MY]=δMY·CMY
将[Y]、[M]及[MY]代入①式
上式左方可以以一个新常数来表示(即用KMY′表示),这个新常数就叫做表观形成常数或条件形成常数
在多数情况下,配合物MY所产生的酸式配合物MHY和M(OH)Y可以忽略(即δMY=1),故上式简化为:
§5-4 EDTA滴定曲线
一、滴定曲线的绘制
㈠ 金属离子不与辅助配位剂作用的情况
如果以CY mol/L的EDTA滴定CM mol/L的金属离子M,用去EDTA VY mL,金属离子M的体积为VM mL,则溶液中游离金属离子的浓度可计算如下:
1. 滴定前 [M]=CM mol/L
2. 滴定开始至计量点前
3. 计量点时
4. 计量点后
㈡ 金属离子与辅助配位剂起配位作用的情况
整个滴定过程中要考虑配位效应的影响。
1. 滴定前
2. 滴定开始到计量点前
[M]=δM(L)·CMT ( )
3. 计量点时
4. 计量点后
例:以0.01000 mol/L EDTA溶液滴定20.00mL 0.01000 mol/L Ca2+溶液(lgKCaY=10.96),计算在pH=12时,滴定过程中溶液pCa的变化。
解:pH=12时,EDTA在溶液中主要存在形式是Y4-,即[Y4-]=0.01000 mol/L
① 滴定前 [Ca2+]=CCa=0.01000mol/L
∴ pCa = - lg[Ca2+]=2.0
②滴定开始到计量点前
设加入19.98mL EDTA溶液
③ 计量点
∴ pCa = - lg[Ca2+] = 6.6
④ 计量点后
设加入20.02 mL EDTA溶液,过量EDTA溶液的浓度是:
∴ pCa = - lg[Ca2+]=8.0
如此逐一计算,可以得到一系列数据,根据这些数据,以pM(即pCa)为纵坐标,EDTA加入量为横坐标作图,就可得到滴定曲线。
二、影响滴定突跃的主要因素
⑴ 辅助配位剂NH3的影响
⑵ pH的影响
§5-5 络合滴定指示剂
一、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金属(显色)指示剂是具有酸、碱指示剂性质的染料,与金属离子生成与染料本身颜色不同的络合物:
M + In MIn
甲色 乙色
滴定开始时溶液呈现出MIn的颜色(乙色),随着滴定剂的加入,滴定剂逐渐与游离的金属离子配位,生成ML络合物,在计量点附近,金属离子浓度很低,滴定剂进而夺取MIn中的M,使指示剂游离出来。
MIn + L = ML + In
乙色 甲色
溶液因而呈现In的颜色(甲色),溶液颜色由乙色变为甲色指示终点到达。这就是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下面以铬黑T(EBT)为例说明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见课件)。
金属指示剂铬黑T的结构式为四师P.152
以铬黑T为例,说明滴定过程指示剂的作用。
铬黑T为1-(1-羟基-2-萘偶氮)-6-硝基-2-萘酚-4-磺酸,为三元酸,以H3In表示。pK1、pK2和pK3分别为3.9,6.3和11.6。在滴定过程中的变色情况如下图所示。
二、金属指示剂必须具备的条件
1. 在滴定的pH范围内,金属-指示剂络合物(MIn)的颜色与指示剂(In)本身的颜色应有明显的区别;
2. 金属-指示剂络合物(MIn)的稳定性应当比金属-滴定剂络合物(ML)的稳定性低;
3. 指示剂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应易溶于H2O;
4. MIn与EDTA的交换反应应迅速,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判断终点;
5. 指示剂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6. 指示剂应比较稳定,以便贮存和使用。
三、金属指示剂变色点的pM(pMt)值
M + In MIn
如果考虑到H+对指示剂的副反应,那么
选择指示剂时,应使有色配合物的pMt(如果不考虑金属离子的副反应,它就是滴定终点pM终)与计量点的pM一致,至少应在计量点附近的pM突跃范围以内。
四、金属指示剂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指示剂的封闭现象
如果指示剂与某些金属形成的配合物极稳定,以至于加入过量的滴定剂也不能将金属从金属-指示剂配合物中夺取出来,溶液在计量点附近就没有颜色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指示剂的封闭。
解决办法是:加入掩蔽剂,使干扰离子与掩蔽剂作用生成更稳定的配合物而不再与指示剂作用。
例:(见课件)
(二)指示剂的僵化现象
有些指示剂本身或金属-指示剂配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太小,使得滴定剂与金属-指示剂配合物交换缓慢,使终点拖长。这种现象称为指示剂的僵化。
解决办法:加入有机溶剂或加热以加快反应速度。
(三)指示剂的氧化变质现象
金属指示剂大多是分子中含有许多双键的有机染料,易被日光、空气及氧化剂所分解;有些多属指示剂在水溶液中不稳定,日久会因氧化或聚合而变质。
四、常用金属指示剂简介
1. 铬黑T(简称EBT)(前已介绍)
铬黑T,黑色粉末,有金属光泽,适宜pH范围9~10。
使用时应注意:(1)其水溶液易发生聚合,需加三乙醇胺防止;
(2)在碱性溶液中易氧化,加还原剂(抗坏血酸)
(3) 不宜长期保存。
2. 钙指示剂(又叫钙红或NN指示剂或铬蓝黑R)
化学名称:2—羟 基—1—(2—羟 基—4—磺基—1—萘偶氮)—3—萘甲酸。(其余见课件)
3. 1-(2-吡啶偶氮)-2-萘酚(PAN)
稀土分析中常用,水溶性差,易发生指示剂僵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