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知识清单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知识清单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1949年—1956年: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1956年—1966年:全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3)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4)1976年—1978—2017年: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5)2017年—至今: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历史条件:
1.军事: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胜利,全国大陆基本解放
2.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党的中心工作从乡村转移到城市;
3.理论: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历史纵横: 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1949年6月30日, 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概念,即“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他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基础力量。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时间 1949年9月21-30日
地点 北平
参会者 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特邀代表等662人
内容 ①毛泽东在政治协商会议上致开幕词 ②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确定首都、国旗、代国歌; 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④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延伸拓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临时性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战争还未完全结束,敌对势力十分猖獗,一些地方的社会秩序还不够安定。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宪条件尚不成熟。
②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自身来看,它没有提出明确的社会主义目标和任务,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临时性特征。
宪法作用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②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③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等等
(二)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会议
时间 1949年10月1日
内容 1、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 3、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4、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三)开国大典时间:1949年10月1日 下午三点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事件 时间 原因 过程 意义
肃清反 革命 新中国 成立时 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巩固了人民政权
土地 改革 1950 年夏— 1952 年底 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2)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3)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稳定物 价、统 一财经 1950 年春 (1)国家财政困难。(2)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1)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2)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抗美 援朝 1950年 10月- 1953年 7月 朝鲜内战、美国武装干涉、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八线”、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 (1)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2)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背景
(1)国际:两极格局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美苏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政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
(2)国内: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急需进一步巩固,经济上百废待兴。
2.外交任务:
(1)打破被孤立、封锁的局面,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创造条件;
(2)结束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史,开创独立自主外交的新局面。
1.三大外交方针(1949年):
内 容 含 义 意 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2.外交成就:
(1)第一次建交热: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
(2)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
①地位: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②成果: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首次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②联合确认: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周恩来在同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确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国际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特点: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4)“求同存异”方针。
①会议: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亚非会议。
②提出: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中国代表团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③成果: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从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求同存异
同:有相同的历史遭遇,都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有共同维护独立,谋求发展的愿望。
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存在差异。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一)经济领域:一化三改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1)提出: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而提出。
(2)内容: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
(3)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4)实质:使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中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2.一五计划(1953—1957)工业化
(1)背景:①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②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
③巩固国防的需要;④新中国工农业落后。
(2)目的: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3)结果:到1957年,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多数经济指标超额完成。
(4)意义: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合作探究: “一五”计划的特点及取得巨大成绩的原因。
(1)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③计划指导、国家主导,独立自主;④借鉴学习苏联模式。
(2)原因:①国内稳定的环境;②中共的正确领导与正确的方针政策;
③科技工作者的作用;④广大人民劳动热情高涨;⑤苏联的支援。
3.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
(1)背景:①国民经济的恢复、政权巩固;②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和人民生活的需求;③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概况:从1953一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二)政治领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1)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宪法性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宪法特点: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确立了三大民主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3.意义:①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
(三)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毛泽东思想的意义
1.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2)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3)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2.毛泽东思想:
(1)形成的过程:
(2)意义:
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新民主义胜利的指导思想,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②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③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