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 元 体 例人文主题 语文要素第一单元 名人事迹 精读文章,揣摩人文内涵,理解思想感情第二单元 家国情怀 精读文章,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第三单元 凡人小事 熟读精思,感悟文章内涵第四单元 陶冶情操 略读文章,展示心得体会第五单元 哲理之思 比较阅读,托物言志第六单元 科学探险 了解文章脉络,积累探险知识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在课程内容中,此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反映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伟大成就、代表性人物及其感人事迹的优秀文学作品,感悟革命领袖、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运用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学业质量中,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概括的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综上所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都要求,在学习反映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伟大成就、代表性人物及其感人事迹的优秀文学作品时,应关注主要内容、关键词句、表达方式三个方面的内容,从而感悟人物精神。二、单元教材分析此单元是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阅读单元,同时又是一个以精读为训练重点、侧重涵泳品味的单元。此单元所选的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选编的五篇课文中既有抒情诗《黄河颂》,叙事诗《木兰诗》,也有散文《老山界》《土地的誓言》,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文体多样,各具特色,带有浓厚的抒彩,适合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学习此单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其爱国之情,提高其文学素养和道德素质。三、单元学情分析经过一学期的语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七年级上学期,关于语文的阅读能力训练主要集中在朗读和默读上,而七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注重教授学生精读的阅读技巧。此单元对学生精读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让学生体会作品中的抒情方式,特别是对间接抒情的把握,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其二是培养学生在阅读时做批注的习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曾要求学生在默读的同时圈点勾画,并就喜欢或疑惑的地方做标注,此单元将进一步教授学生认识批注的类型,引导学生通过做批注深化自己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四、单元学习目标1.学习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2.涵咏品味课文精彩语段,养成在阅读时做批注的良好习惯。3.感受课文表现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5 黄 河 颂设计说明《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展现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胸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此课的教学,还应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赏析诗歌凝练的语言,感受诗歌的音韵美。2.感受诗中黄河的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3.细心揣摩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了解直接抒情的方式,学会做批注。教学重难点1.带领学生感受诗中黄河的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2.引导学生细心揣摩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赏析和做批注。教学方法朗读法 讨论法 点拨法 多媒体演示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艾青《我爱这土地》、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闻一多《死水》。音频资源:音乐《黄河颂》《松花江上》,根据自己的朗诵内容选择的配乐。(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播放视频,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共鸣)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古往今来,吟唱黄河的篇章可谓多矣,如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写黄河的现代诗——《黄河颂》。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巅(diān) 劈(pī) 屏障(píng zhàng) 狂澜(lán)哺(bǔ)育 澎湃(péng pài) 榜(bǎng)样 流泻(xiè)发源(yuán) 浊(zhuó)流 宛(wǎn)转 九曲(qū)连环2.根据释义明确词语。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发源地。课文中指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摇篮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滋长形容波浪互相撞击;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澎湃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安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狂澜课文中形容黄河弯弯曲曲地流过:宛转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屏障3.文学常识。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三、学习任务一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反复朗诵课文,读出诗韵。 1.探究:组织学生初步朗读诗歌,并结合创作背景,谈谈该如何朗读这首诗歌。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3.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意见。 4.教师范读。 1.探究:初步朗读诗歌,并结合创作背景,谈谈该如何朗读这首诗歌。 (1)“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此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结”“奔”“劈”的重读,且这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出黄河磅礴的气势。 (2)三个“啊!黄河”中的“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歌颂”之意。 (3)诗歌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2.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3.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 4.认真聆听教师范读。 通过探究朗读技巧引导学生感受朗读的魅力,学习以声传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在朗读中初步感知诗歌大意。四、学习任务二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再读诗歌,感知诗意。 1.理解诗歌内容。 (1)这首诗歌是赞美黄河的,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2)找出表现“颂”的提示性、标志性的词语或句子,体会其作用。 (3)在歌颂黄河之前,诗人先对其进行了一番描绘,品读对黄河的描绘“望黄河滚滚……劈成南北两面”部分,说说诗人是怎样描绘的,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4)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 凸显了黄河怎样的气魄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素材,教师进行素材补充并引导分析) (5)“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 2.结合理解再次诵读诗歌。 组织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继续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诗歌内容的层次感。 【朗读指导】(1)歌词部分中的“望黄河”部分,采用齐读形式;“颂黄河”中的三个层次采用男女混搭分组读的形式,最后的结尾部分齐读。 (2)朗读技巧: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之间应停顿,以示区别。“望”重读,以示引领后面的内容。“啊!黄河!”三次朗读语气逐步增强。最后反复两次的“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要重读,读出力量感。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1.理解诗歌内容。 (1)朗诵词的内容:赞扬黄河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伟大坚强。 朗诵词的作用:点明“赞美黄河与中华民族”的主题,引出下文的颂歌。 (2)“啊!黄河!”反复三次,直接抒情,开启了歌颂的篇章。同时把诗歌主体分为三个层次,从“哺育”到“保卫”再到“激励”,由实到虚,环环相扣,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同时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与赞美。 (3)诗人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描写,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4)展示搜集到的素材并分析。 ①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用“摇篮”比喻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表明中华文化在这里产生、发展、壮大,是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中华儿女。 ②黄河保卫中华民族:“屏障”一词,表明黄河是御敌、兴邦的保障,更是民族精神上的城防。 ③黄河激励中华民族:作者用“铁的臂膀”比喻黄河流域宽广、支流众多,泽被众生,其不可阻挡的力量和恢宏磅礴的气势,激发了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5)这一尾声起深化主题的作用。诗人在这里想要表达:我们要做无愧于黄河的儿女,要像黄河那样具有伟大坚强的决心,以及拥有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念。黄河以其巨人的形象、豪壮的气魄和不可摧毁的力量,激励着中华儿女勇往直前。 2.结合理解再次诵读诗歌。 小组设计朗读形式,然后组内朗读,全班展示并互评。 通过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批注、理解、赏析,感悟黄河的气势、形象。穿插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赏,在读中品。五、学习任务三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赏析诗歌,体会情感。 1.运用批注赏析诗歌。 (1)对“批注”进行讲解。 批注就是阅读文章时对关键的词、句、段、篇,从语言特点、表达效果、思想内容、层次结构、艺术手法等多个角度,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 教师出示课本批注示例。 (2)学做批注。 找出诗歌的关键句子做相应的批注。 2.诗歌中多次出现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诗歌结尾处“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出现两次是否重复 为什么 4.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历史时期,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诗人为什么要尽情地赞颂黄河 【总结】诗人歌颂黄河,实则是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励中华儿女把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变成我们的民族之魂,齐心协力,保家卫国。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顽强不屈、开拓进取的精神的颂歌! 5.再次有感情地朗读《黄河颂》。 6.带领学生学习歌唱《黄河颂》。 1.通过批注赏析诗歌。 (1)根据教师的讲解了解何为“批注”。 (2)学做批注。 根据括号中的要求进行批注。 ①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关键字词的表达效果) 这句是近镜头特写,动词“掀起”表现了黄河不可阻挡的状态,“澎湃”“万丈狂澜”表现出黄河磅礴的气势。 ②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黄河比作民族的屏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保护中华民族;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③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抒情方式) 用“啊!黄河!”的句式,直接抒发了诗人热爱、赞颂黄河的情感,充满了雄浑豪迈之美。这一句式反复出现,把作者的情感逐步推向高潮,体现出文章的层次感。 2.采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给人亲切、自然之感,更便于抒发强烈的情感。 3.不重复。这里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所表达的情感。这句话直抒胸臆,体现了作者对黄河强烈的赞颂之情,表达了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精神的决心,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奋勇抗日救国。 4.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和意志,从而激发中华儿女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来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5.再次有感情地朗读《黄河颂》。 6.学习歌唱《黄河颂》。 1.通过学生的合作研讨、交流诵读感悟,以及教师的资料补充,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黄河——母亲河的内在本质,激发学生对黄河的赞颂和热爱之情。 2.旨在引领学生感悟诗歌表达之美,理解直接抒情这一手法的运用方式及作用。六、过程性评价相关练习。七、课堂小结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维护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八、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搜集《黄河大合唱》的其余乐章,学唱《黄河大合唱》。2.发展型作业:完成此课习题。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