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章 压强一、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二、单元目标(一)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理解压强。2.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4.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5.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二)核心素养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理解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知道生活中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锻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能力。2.会用压强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相关计算,注意引导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对单位换算的加强,对物理计算中带有数量级运算能力的提高。3.通过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领会和运用控制变量法,也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4.知道如何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5.根据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第9章 压强压强第1课时 压强的概念与影响因素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课是第九章的第一节,本章在前面学习了力和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固体、液体、气体产生的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压强,这一节是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基础,是这一章的重点,所以占重要地位。此课时主要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学习压强的概念、压强的计算公式以及生活中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力学的知识,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为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奠定了知识基础,但是压强这个概念还是比较抽象,必须通过实验探究进行直观感受,为学生深入理解压强搭建了台阶,所以根据课时量以及学生的理解难度,本节分成了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着重学习压强的概念和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第二个课时进一步加强固体压强的相关计算,这样设置有利于大多数学生深入理解压强的概念,为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2.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压强的概念。3.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总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核心素养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对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运用,在原有实验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实验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重点难点重点:1.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2.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及理解。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环节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扎不破”的气球。 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展示有关图片,提出问题。 学生观看演示实验,思考、交流,并回答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扎不破”的气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对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思考。环节二:认识压力和压力的作用效果 1.压力 演示实验:让学生体验用吸管扎奶茶杯。 教师提问: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和锤子对钉的压力沿什么方向 教师总结: (1)物理学中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 (3)压力等于重力的条件:物体放在水平面上,且不受其他外力时,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 2.压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思考,并回答:垂直接触面指向受压物体。 学生认真分析压力的方向,并总结压力的概念。 学生进一步思考压力和重力的关系,得出压力等于重力的条件。 学生自己进行实验,了解和感受压力的方向。 培养学生自主归纳和总结概念的能力。 引导学生养成步步深入的思维习惯。续表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环节二:认识压力和压力的作用效果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实验方法 如何体现压力的作用效果 如何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 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例1.如图所示,某小组进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1)实验中通过比较海绵的 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这种实验方法叫做 法。 (2)通过比较图甲和图乙两次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 的关系;通过比较图 和图 两次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这种实验方法是 法。 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通过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 引导学生自己归纳结论。 学生认真进行例题的练习。 锻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 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环节三:压强的概念 压力的作用效果既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又与受力面积有关,那么我们该怎么具体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在物理学中我们引入压强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1)概念: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2)公式:p=。 (3)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为Pa。 “1 Pa”的含义:1 m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 N。 学生根据实验结论,结合定义速度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 通过实验现象和比值定义法,启发学生的类比思维和客观科学描述的科学态度。环节四: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压力F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S。 ②受力面积S一定时,增大压力 F。 ③增大压力 F,减小受力面积 S。 (2)减小压强的方法: ①压力F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S。 ②受力面积S一定时,减小压力F。 ③增大受力面积S,减小压力F。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积极思考和总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续表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环节四: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例2.以下四个实例中,为了减小压强的是( ) A.坦克的履带很宽 B.剪刀的刀刃很锋利 C.安全锤的锤头很尖 D.盲道上凸起的圆点 例3.以下四个实例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 A.铁轨铺在枕木上 B.滑雪板做得很宽大 C.图钉钉尖做得很尖 D.书包背带做得很宽 学生认真进行练习。 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能力。板书设计 第1节 压强 第1课时 压强的概念与影响因素 1.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压强 (1)概念:物体所受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 (2)压强公式:p=。 3.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通过改变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实现。课堂练习 相关练习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呢 作业布置 1.第九章第1节第1课时。 2.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