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章 压强 液体的压强第2课时 液体压强的计算教材分析上一课时主要学习了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本节作为液体压强的第二课时,需要继续深入研究。教材中对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降低了公式推导的难度,所以这部分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理解,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连通器的原理和应用问题,也是液体压强的应用问题,教材在科学世界中给出了船闸的小科普文章,让学生开阔思路,从物理走向生活。学情分析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探究出了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接下来就要进行公式的推导,帮助学生认识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以及连通器的应用。因为有固体压强的基础,所以学生在推导公式以及运用公式解决基本问题时还是能顺利通过,但是对于解决复杂问题,如把液体压强与不同形状的容器相结合判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问题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多加理解和思考。教学目标1.可以根据公式比较液体压强的大小。2.了解液体压强和液体重力的关系。3.了解连通器的原理。核心素养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能对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学会反思。通过对三峡船闸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重点难点重点:对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与运用。难点:液体自重和液体对容器底压力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环节一: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平面S上方的液柱对平面的压力F=G=mg=ρ液Vg=ρ液Shg,平面受到的压强p=,因此,液面下深度为h处液体的压强p=ρ液gh。 例1.如图所示,容器中盛有一定量的水,静止放在斜面上,容器底部a、b、c三点的压强pa、pb、pc的大小关系是 。 例2.一艘小船船底离水面0.5 m,水对船底的压强为 Pa;若船底有一面积为2 cm2的小洞被木塞堵住,则水对该木塞的压力为 N。(g取10 N/kg)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自己进行公式的推导。 学生根据所学液体压强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公式的推导能力。 锻炼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环节二:液体压强与液体压力的问题 1.液体对容器的压力、压强问题。 分析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压强大小时,一般先根据公式p=ρgh计算压强大小,再根据公式F=pS计算压力大小。 2.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与液体重力的关系。 利用压强的定义式,推导两个推导式。 例3.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放置的容器,容积为1.5×10-3 m3,底面积为1.0×10-2 m2,高为20 cm,容器重1 N,当它盛满水时(忽略容器的厚度,g取10 N/kg),求: (1)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和压力。 (2)容器对桌面的压强。 学生推导压强的定义式。 学生认真进行例题的练习。 提高学生自己推导公式的能力。 利用各种灵活多变的题型,提高学生运用公式和变形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续表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环节三:连通器 1.概念: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2.规律:连通器里装相同的液体,当液体不流动时,连通器各部分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假设容器底部有一竖直液片,如果h1、h2大小不相等,请分析图中F1与F2的大小,进一步分析会发生的现象。 根据p=ρgh 及p=可得,F1=ρgh1S、F2=ρgh2S,因为h1板书设计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第2课时 液体压强的计算 一、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 二、连通器 1.概念: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2.规律:连通器里装相同的液体,当液体不流动时,连通器各部分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3.应用:船闸、水壶、锅炉水位计等。续表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课堂练习 相关练习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呢 作业布置 1.第九章第2节第2课时。 2.动手动脑学物理第4、5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