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下

资源简介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十月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 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措施和成就。
3. 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十月革命的意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2. 难点: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问题和教训。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知识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十月革命的影响和苏联模式的利弊。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和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展示十月革命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十月革命的兴趣。
2. 新课讲授
- 介绍十月革命的背景和原因,包括俄国社会的矛盾和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崛起。
- 讲述十月革命的过程,包括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 强调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如对世界革命的影响和推动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3.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 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措施,如实行计划经济和农业集体化。
- 展示苏联在工业、农业、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如重工业的发展和斯大林格勒水电站的建设。
- 分析苏联模式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5.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对其他国家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6. 课后作业:布置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十月革命或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短文,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7.知识汇总:
列宁主义的形成
1.条件
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思想: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2.确立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3.内容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在马克思的“同时胜利论”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国胜利论”)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
(1)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2)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
(1)经济基础:俄国在帝国主义国家中经济相对比较落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2)政治基础:帝国主义国家中俄国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社会矛盾复杂尖锐。(①沙皇制度和农奴制残余同人民大众的矛盾②垄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③大俄罗斯民族同各少数民族的矛盾④俄国帝国主义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3)国际条件: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卷入战争,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4)组织与理论条件: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熟;有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建立了广泛的同盟(工农联盟);
2.过程
(1)二月革命倒沙皇
1917.3.8推翻了沙皇专制,形成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代表苏维埃)
性质:结束沙皇专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领导人认为,俄国无产阶级尚无能力管理国家,便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达成协议,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自己则处于次要地位)
(2)《四月提纲》指方向
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为俄国革命指明了从资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无产阶级的革命任务:无产阶级夺权;革命的方式:和平夺权。)
(3)七月事件抛幻想
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惨败,引发国内50万工人士兵示威游行。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腥镇压。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列宁亲自领导了组织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结果两个政权并存地局面结束;由和平夺权到暴力夺权。(抛幻想)
(4)十月革命现曙光
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成立新政权: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但还没有完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特点:
①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暴力革命的形式;②革命道路:走以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中小城市和农村的道路);③革命阶段: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连不同性质的阶段。④理论角度: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中首先夺得政权的学说。 
4、意义:
(1)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成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2)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4)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时间 1918年----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
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通过武装斗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目的 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体现了政策的“战时”特点
内容 农业:余粮收集制(带有军事性、强制性) 工业:大中小企业国有化(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否定市场因素) 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
实质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因素,运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经济(战时),进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评价 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农民的不满,频繁发生暴动,导致工农联盟破裂),说明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
时间 1921年3月——1928年
内容 农业:固定粮食税(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工业:大企业国有,中小企业可以私营,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商业:允许自由贸易(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制。
实质 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巩固与扩大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评价 实践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理论意义:俄国找到了一条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间接的向社会主义过渡。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 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两大经济政策总结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国内战争时期;国内被推翻的地主资产阶级叛乱,国外协约国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形式险恶 战后经济恢复时期;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目的 ①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在军事上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②后来以此向社会主义过渡 ①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生产(由改造生产关系变成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内容 ①农业: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企业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物平均配给制 ①农业:固定粮食税 ②工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租让,租赁) ③商业:实行自由贸易 ④分配:按劳分配的工资制
特点 实行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高度集中计划管理,排斥商品市场和资本主义 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为存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并用
效果 ①为战胜敌人提供了保障,使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站稳了脚跟②战后继续实施却加重了国内的经济政治危机 ①促使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②使工农联盟得到巩固,有效地巩固苏维埃政权③列宁找到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途径
3.“苏联模式”
背景 ①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 ②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尤其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措施结果 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两个“五年计划”
特点 (1)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所有制结构);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管理体制)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与法治
苏联模式 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所有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评价 (1)积极性: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开创了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为西方国家进行经济体制调整提供借鉴(国家干预经济)。 (2)消极性: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化。为日后苏联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同时,及时关注学生的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