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同步学案(含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同步学案(含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学习目标】
 通过对史料分析,了解全球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认识全球航路开辟是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的重要节点。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1.动因:
(1)经济根源:14—15世纪,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社会根源:人们对黄金和白银的渴望,《马可·波罗行纪》刺激了“寻金热”。
(3)精神动力: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西欧人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
(4)政治根源: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积极支持。
(5)商路受阻: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兴起后,阻断了东西方传统的商路,引起欧洲的商业危机。
2.条件:
(1)政府支持:西班牙和葡萄牙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专制政府,积极支持海上探险活动,为其提供了物力和财力保障。
(2)技术条件:造船技术不断提高,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3)知识条件:西欧人相信地圆说,季风和洋流等地理知识日益丰富。
(4)经验积累:西欧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航海家的探险精神以及个人努力。
【思维点播】新航路开辟的必然性
(1)15世纪,欧洲社会矛盾尖锐,新兴资产阶级、封建王朝、天主教会、贫困市民等斗争激烈,但在开辟新航路问
题上,却意见一致。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是各种社会势力出于不同目的共同推动的产物。
(2)东西方传统商路不畅所带来的商业危机虽然使新航路开辟带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但当时欧洲的经济根源和社会
根源决定了新航路开辟的必然性。
新兴资产阶级 封建庄园制度逐渐解体,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出现,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对金银财富的需求和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
没落封建贵族 认为富裕的东方是实现发财梦的最好场所,通过掠夺东方的金银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维持自己的政治地位。
基督教会 面对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教会希望通过开辟新航路向东方传播基督教,扩大基督教势力。
封建王室 面对奥斯曼帝国和其他欧洲强国,相对弱小的西葡无力在欧洲大陆扩张,两国希望通过开辟新航路向欧洲以外地区扩张,增强国家实力。
知识点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支持者 国籍 航海家 航海时间 航海路线
葡萄牙王室 (向东) 葡萄牙 迪亚士 1487-1488年 绕过好望角→非洲东海岸
葡萄牙 达·伽马 1497-1498年 绕过好望角→到达亚洲的印度
西班牙王室 (向西) 意大利 哥伦布 1492-1493年 发现“新大陆”(美洲)
葡萄牙 麦哲伦 1519-1522年 首次环球航行
【知识拓展】西、葡的衰落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葡两国从海外获得大量财富,但两国统治阶层并没有将财富转化为资本,而是将其用于奢侈享
受,这些财富流入荷、英、法等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很快衰落下去。
知识点三:其他航路的开辟
1.原因: ①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了欧洲至亚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路线。
②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
2.路线:
3.影响:①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
②全球海路大通,使世界主要的大洋和陆地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
知识点补充——多元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视角 内容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 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开始出现,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文明交流之路” 新航路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促使世界逐渐连成—个整体。 使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思想震撼之路” 新航路开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冲击了神学理论,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殖民掠夺之路” 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给亚非拉国家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亚非拉地区的人民的反抗殖民扩张与掠夺具有正义性。
“社会转型之路” 新航路开辟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逐步向近代社会转型。
知识点四:15—16世纪中西航海活动折射出的中西方之不同郑和下西洋
中国 西方
代表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时间 15世纪前期 15世纪末—16世纪初
背景 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强化,封建制度逐渐衰落;宋明理学的束缚;科学技术有很强的的保守性和排他性。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兴起;航海活动得到王室支 持;人文主义复苏;科学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
航线 主要与东南亚、南亚地区交往,最远至东非。 遍布主要大洋,完成了主要大洲之间的联系。
主要目的 政治目的:宣扬国威,强化君主专制。 经济目的:开拓市场、寻求金银财富。
对外交往理念 体现了东方“和为贵”的思想,反映出古代中国对 外和平交往的原则。 反映了西方社会对外交往中弱肉强食、利益至上的原则。
影响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交 流,但同时也给本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世界开始联结为一个整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欧洲、亚非拉乃至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
【课时作业】
1.“西欧人急于寻求由海洋上直达远东的航路……奥斯曼人想要继续维持旧商路。”意大利人也想继续与阿拉伯商人做生意,双方都“颇称心如意”,但一些欧洲人深感不满,他们想自己另寻一条到东方的航路,“以分享厚利”。由此,可以推测出(  )
A.奥斯曼人维护了旧商路的畅通 B.意大利最先开辟远东的航路
C.西欧人热衷开辟新航路的意图 D.阿拉伯商人做生意获利最多
2.16世纪前后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封建专制王权十分强大,封建生产关系还很牢固。两国的君主之所以大力支持开辟新航路,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己享受的需要,并且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  )
A.充分体现了封建性的统治因素 B.开启了东西方政治经济的交流之路
C.反映封建国家对经济干预加强 D.动力源于封建国家人文主义的鼓励
3.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这是因为(  )
A.企业家为航海家提供航行资本 B.欧洲经济出现货币化趋势
C.新的经济内驱主导了世界经济 D.欧洲封建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4.在《古地图密码》一书中,有两幅地图值得人们深思:一幅是绘于1459年,藏于威尼斯马尔西亚那国家图书馆的“毛罗地图”,能清晰地看到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另一幅是绘于1507年的“瓦德西穆勒地图”,绘出了美洲大陆和太平洋海域,且太平洋海域大于大西洋海域。如表是相关史实简表。据此可知当时(  )
1459年 毛罗绘制地图
1488年 迪亚士抵达好望角
1492年 哥伦布到达美洲
1498年 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1507年 瓦德西穆勒绘制地图
1519—1522年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A.地圆学说已经得到了普及 B.西方地图测绘技术取得了关键突破
C.地理科学的地位有所提高 D.地理认知革新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5.新航路开辟时期的探险家、航海家、地理学家和商人,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人”而不是为了“神”,都是为了现实的人世而不是为了来世的天堂。对荣誉的追求也是导致地理大发现的一个原因。这表明(  )
A.文艺复兴孕育了新航路开辟的因素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人文主义在全球扩展
C.追求人性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动力 D.新航路开辟打破了神学对人的束缚
6.1497年7月-1499年9月,达·伽马开辟了从欧洲绕好望角到印度的航海路线,1502-1503年和1524年又两次到印度,后一次被任命为印度总督。达·伽马的这一活动(  )
A.使西班牙从海外获得了大量财富 B.促进了欧亚之间贸易的发展
C.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提供了路线图 D.促成了各地文明的会合交融
7.1522年9月6日,某国国王举行嘉奖仪式,特地制作了一个地球仪,赠送给生还的18位勇士,说:“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该国王嘉奖18位勇士的主要原因是他们(  )
A.最早到达非洲最南端,开辟了前往东方的航道 B.横跨三大洋,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C.作为友谊使者,开通了亚洲与非洲的海上航路 D.四次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
8.17世纪,秘鲁所产小麦供应巴拿马地区,甚至被运回西班牙。到了17世纪末,稻、麦等谷物已经成为北美弗吉尼亚重要的经济作物。当地农民在1697年谈道:“小麦、稻、玉米、燕麦在此长势良好,收割后,被大量卖到巴巴多斯、里沃德岛、新英格兰等地。”这说明(  )
A.市场潜力推动了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B.小麦的特性决定其必将在美洲得到推广
C.小麦依靠工业革命获得了快速推广 D.美洲的物种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
9.17世纪初,北美弗吉尼亚的英国移民向英王报告:“若要抵御印第安人的进攻,就必须保证粮草,小麦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谷物,必须将其栽活。”18世纪,北美已经有蛋壳、西西里岛、白、红几种小麦。据此推知,物种的洲际传播(  )
A.改善了土著居民的生活 B.促进了殖民地的近代化 C.改变了殖民扩张的手段 D.保障了西方的殖民活动
10.由于运输成本的降低,荷兰和英国凭借其发达的海运优势,将原区域内发达的分工贸易扩展到了全球,形成了全球的分工贸易体系。由此可见,运输成本的降低(  )
A.推动了全球贸易分工 B.标志着分工体系最终确立 C.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增加了世界各国的出口额
11.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  )
年份(年) 1684 1689 1701
售价(荷兰盾) 80 7.75 2.32
A.价格革命来势汹汹 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商业革命不断发展 D.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2.一位同学为了研究一个主题进行地图材料搜集,搜集到下面的这幅地图。据此推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A.从分散到整体世界的形成
B.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
C.经济全球化完全实现历程
D.科技革命与世界交通
公元1400-1800年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向示意图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作为一名英国海军将领和伊丽莎白时代最著名的航海家,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1541—1596年)是第一位完成环球航行的船长。德雷克大约于1541年出生在英格兰德文郡的塔维斯托克附近于一个贫穷的虔诚新教徒农民家庭。德雷克的早年时代鲜为人知,但他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了坚定的新教观念,这使他与天主教西班牙的终身斗争成了事关宗教信仰的事业,当然也与物质回报有关。1566年,德雷克参加了一次前往佛得角群岛和西印度群岛的奴隶贸易远航,遭到西班牙人袭击,五艘船损失了三艘,许多英国船员被杀,这起事件进一步加深了德雷克本已很深地对西班牙人的仇恨。1577年到1580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随着英国和西班牙的公开战争于1585年开始,德雷克参加了发生在1588年进攻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之前的一系列海上作战。1596年1月,德雷克因病逝于巴拿马。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世界大历史:1571-168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雷克完成环球航行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德雷克的航海活动。
【参考答案】
1.C[由材料可知,西欧人在新航路开辟的问题上有各自的利益需求,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航路被奥斯曼帝国阻断,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远东的航路是葡萄牙航海家开辟的,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阿拉伯商人做生意获利最多,排除D项。]
2.A [根据材料,就新航路开辟前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的国情分析,可以看出他们开辟新航路的原因与封建因素有关联,如“满足自己享受”“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A项正确。]
3.C[企业家为了寻找新的商路,获得利润,推动航海家航海,说明新的经济内驱主导了世界经济,C项正确;当时王室也为航海家提供了航行资本,排除A项;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
4.D [根据材料“能清晰地看到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绘出了美洲大陆和太平洋海域,且太平洋海域大于大西洋海域”可知,随着人们对世界地理认识的加深,成为人们探求新世界的原因之一,反映出地理认知革新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D项正确;普及说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测绘技术的突破,而只是认知的变化,排除B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提高,排除C项。]
5.A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时期,探险家、航海家们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人”、为了现实的人世、为了追求荣誉等,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他们身上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说明文艺复兴为他们提供了精神动力、孕育了新航路开辟的因素,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欧洲探险家、航海家等人群具有人文主义精神,未体现其他地区是否有人文主义,故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因素,而非人性因素,故排除C项;文艺复兴打破了神学对人的束缚,而非新航路开辟,故排除D项。
6.B[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在苏伊士运河通航前,欧洲对印度洋沿岸各国和中国的贸易,主要通过达·伽马开辟的这条航路进行,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达·伽马是葡萄牙航海家,受葡萄牙国王派遣,获利的是葡萄牙,排除A项;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未沿达·伽马航海路线航行,排除C项;达·伽马的航海活动促成了欧亚文明的会合交融,排除D项。]
7.B 本题主要考查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根据材料“1522年9月6日”“生还的18位勇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环球航行的历史事件,故选B项;最早到达非洲南端的是迪亚士,故A项错误;友谊使者的描述不符合麦哲伦船队,故C项错误;开辟了欧美航路的是哥伦布,故D项错误。
8.A 据材料“小麦被大量卖到巴巴多斯、里沃德岛、新英格兰等地”可知,小麦在美洲有广大市场,推动了小麦在美洲的传播,故A项正确;小麦能够在美洲传播是由于小麦在美洲有广大的市场,而不是小麦的特性决定其必将在美洲得到推广,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小麦在美洲的传播,而不是美洲的物种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排除D项。
9.D 根据材料可知,物种的洲际传播为西方殖民者进行殖民活动提供了物质保证,D项正确;材料中的物种传播是为了殖民活动服务,而不是改善土著居民的生活,排除A项;近代化一般是指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殖民扩张的手段是暴力掠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A项,材料提到由于运输成本的降低,才最终形成了全球的分工贸易体系,故A项正确。B项,运输成本的降低促进了贸易分工体系的形成,并非分工体系最终确立的标志,故B项错误。C项,由“荷兰和英国凭借其发达的海运优势”可知,当时应为殖民扩张时期,而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故C项错误。D项,据材料无法得出世界各国的出口额增加的结论,故D项错误。
11.C 依据题干表格可知,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在下降,说明商业革命不断发展,东西方经济交流频繁,贸易量扩大,故C项正确。
12.A 材料展现了古今世界的贸易和世界贸易交通的实现,这一变化展现了世界各地从彼此隔绝到紧密联系局面的形成,A项正确;B项以偏概全,排除;经济全球化完全实现是在苏联解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事件之后,排除C项;材料主题是世界贸易与世界交通,科技革命仅反映在第三张地图中,排除D项。故选A项。
13.【参考答案】
(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垄断了东西方的航海要道;宗教改革后,新教国家与天主教国家矛盾尖锐;英国资本主义不断发展;黑奴贸易兴起。
(2)评述:促使全球联系更为紧密;打败西班牙,奠定英国海上强国的地位;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航海活动的过程实际上是英国对外殖民的过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