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案:第五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一、教学目标**1. 知道工厂制度既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的产物,又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理解唯物史观中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2. 通过运用多样性史料、图片进行情景化教学,使学生能够比较、分析关于工厂制度不同史料,并利用史料探究思考、形成结论,归纳工厂制度的特点、影响,理解生产方式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多方面革命性影响,提高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3. 通过运用时空轴,联系比较近代中西方工业企业的运行,认识到工业革命以来,工厂制度和机器生产由西方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各国近代化。4. 通过梳理近代以来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演进的推动作用,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树立推动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德树人。**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工业革命、工厂制度对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2. 难点:工业革命在中西方的发展。**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 展示图片:1863年英国水压装甲板制造厂、1880年英国的纺织工厂车间。- 提出问题:两者反映了近代英国的什么现象?- 引发思考:工业革命。2. 新课教授:(一)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原因。1.1- 背景: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工场手工业已无法满足不断扩大市场需要,于是,一场关于生产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原因:1.2- 政治前提:英国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资本条件:殖民掠夺和贩卖黑奴,积累了大量的资本。- 劳动力条件: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技术条件: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市场条件:殖民地为英国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工厂制度的形成及发展。(二) - 工业革命及工厂制度对劳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2.1. 劳作方式的变化:- 机械化生产:工厂制度采用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方式,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工人从传统的手工劳动转变为操作机器。- 分工专业化:工厂制度将生产过程分解为多个环节,每个工人专注于特定的工作环节,从而提高了生产的专业化水平。- 标准化生产:工厂制度强调标准化生产,产品的制造过程和质量控制更加规范化,提高了产品的一致性和质量。2.2. 生活方式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业革命吸引了大量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形成了大规模的工业城市,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工作时间和工作条件:工厂制度下,工人通常需要按照规定的时间上班,工作时间相对固定,工作条件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消费观念的改变:工业革命带来了丰富的商品供应,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对商品的需求增加。- 社会结构的变化:工业革命导致社会阶层的分化,出现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对立,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三) 工业革命在中西方的发展及对比。3.1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西方国家发生的一场技术和经济变革,它以机械化生产和工业化生产为主要特征,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3.2在中国,工业革命的发展相对较晚,始于19世纪中后期。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未能及时融入世界工业化的进程。直到19世纪末,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才开始引入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逐步开展工业化建设。3.3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发展迅速,在技术、设备、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工厂制度的建立、蒸汽机的发明、纺织业的机械化等,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西方国家也开始出现城市化、人口流动、阶级分化等现象,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 课堂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回顾。- 提问学生关于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4. 课后作业:-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预习下一课的内容,思考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