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9《大道之行》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29《大道之行》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

资源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
专题29《大道之行》
(
考点:文学常识
)
1.《大道之行也》出自《礼记·礼运》。《礼记》,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 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共四十九篇。《礼运》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2.《礼记》是儒家五部经典之一。
“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
考点:课后注释
)
⑴[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⑵[天下为公]天下是公共的。
⑶[选贤与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
⑷[贤]指品德高尚。
⑸[能]指才干出众。
⑹[与]同“举”。
⑺[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⑻[修]培养。
⑼[不独亲其亲]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第二个“亲”指父
母。
⑽[不独子其子]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第一个“子”用作动词,以…为子。第二个“子”指子
女。
⑾[有所终]有终老的保障。
⑿[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⒀[矜]同“鳏”,老而无妻;
⒁[寡]老而无夫;
⒂[孤]幼而无父;
⒃[独]老而无子;
⒄[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⒅[者]……的人。
⒆[分]职分,职守。
⒇[归]女子出嫁。
(2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
(2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
利。
(23)[谋闭而不兴]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24)[乱贼]作乱害人。
(25)[作]兴起。
(26)[外户而不闭]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
(27)[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28)[闭]用门闩插上。
(
考点:重点译句
)
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答案】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答案】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⑶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答案】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⑷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答案】要使老年人能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⑸男有分,女有归。
【答案】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⑹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答案】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
⑺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答案】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答案】这要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不会有人盗窃财物而作乱害人。
⑼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答案】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内容有:选贤任能,诚信和睦;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
(
考点:课后习题
)
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2.文中所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3.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
2024
:中考预测
)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
(乙)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兼爱》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培养)
B.不独亲其亲,不独于其子。(父母亲人)
C.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
D.家之与家之相篡。(掠夺)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其中对人才的选拔有什么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甲乙两文的描写,你对“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大道之行也》)
(乙)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①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②,四不孝也;好勇斗很③,以危父母,五不孝也。”(节选自《孟子·离娄下》)
注:①从:同“纵”。②戮:羞辱。③很:今作“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_______(2)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__________
(3)惰其四支__________________(4)私妻子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样是( )
A.《礼记》由西汉戴圣对战国至秦汉的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B.甲文所描述的 “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
C.甲乙两文都有采用排比的修辞,句式整齐,条理分明,节奏和谐。
D.乙文“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断句是错误的。
4.请在甲文中找出写“孝亲敬老”的句子。结合甲乙两文,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如何“孝亲敬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
(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___(2)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_______
(3)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4)寻病终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面的句子。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 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B.讲信修睦(培养)
C.是故谋闭而不兴(因此)D.是谓大同(大家一样)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
A.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所恶有甚于死者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弗学,不知/其善也 B.教/然后/知困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D.故/外户/而不闭
参考答案
(
考点:课后习题
)
【答案】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内容有:选贤任能,诚信和睦,普遍仁爱;全体社会成员各有所养、各有所用、各尽其职,行为皆出于公心;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事,人们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补充:
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答案】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文中所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答案】(1)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有合适的安排(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尤其是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男有分,女有归)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3.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答案】"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2024
:中考预测
)
(一)
1.B
【解析】B.句意:不仅仅只敬爱自己的父母,不仅仅疼爱自己的子女。亲:以……为亲。故选B。
2.①施行大道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②让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年轻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成长。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之:用在主谓之间,不译。行:施行;为:是。
(2)有所终:有终老的保障。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长:抚养。
3.有德行、有才能、讲信用、能和人和睦相处。(答“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甲文中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表明对人才的选拔标准,即选拔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能够讲信用、能和人和睦相处的人来管理社会。
4.人人能得到社会关爱;人人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社会稳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甲文中“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概括为:人人能得到社会关爱。根据“男有分,女有归”概括为:人人能安居乐业。根据“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可以概括为: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根据乙文中的“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概括出“天下之利”的内容为:没有战争,社会稳定,人们能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等。
参考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乙: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呢?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果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劫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融洽、协调,这些都是天下之害。”
(二)
1.(1)以……为子(2)害人(3)同“肢”,肢体(4)偏爱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1)不独子其子: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子:以……为子。
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贼:害人。(3)惰其四支:四肢懒惰。支:同“肢”,肢体。(4)私妻子:只顾老婆孩子。私:偏爱。
2.(1)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逞勇好斗,连累父母,这是第五种(不孝的行为)。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注意词语:(1)与,通“举”,推举,选举。信:诚信。修:培养。(2)很:今作“狠”。危:使……忧惧。
3.D
【解析】D.“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句意:赌博酗酒,不管赡养父母,是第二种不孝;故断句正确。故选D。
4.“不独亲其亲”“使老有所终”。公交车上看有年长者,我会让座;我在家勤快,多帮父母做家务;不打架斗殴或做违法的事,以免父母受到惊吓或牵连;父母出差时,照顾好自己,不让父母担心……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甲文孝亲敬老的句子:故人不独亲其亲……使老有所终。句意: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据此归纳答案。
2)结合乙文“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可见,孝顺父母应做到:勤劳、赡养父母。不贪婪,不放纵声色欲望,不逞勇好斗,不使父母忧惧。作为学生,在学校应该勤奋学习,让父母在学业上放心;在家多帮父母做家务;在社会上,应遵规守纪,不让父母担心。
参考译文:
甲: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
孟子说:“通常所认为不孝的情况有五种:四肢懒惰,不管赡养父母,是第一种不孝;赌博酗酒,不管赡养父母,是第二种不孝;贪好钱物,只顾老婆孩子,不管赡养父母,是第三种不孝;放纵声色欲望,使父母感到羞辱,是第四种不孝;逞勇好斗,使父母忧惧,是第五种不孝。”
(三)
1.同“举”,选拔以……为子整齐的样子随即,不久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1)“与”(jǔ)是通假字,“与”同“举”,选拔;(2) “子”是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子”;(3)“俨然”指“整齐的样子”;(4)“寻”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为“随即,不久”。
2.(1)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2)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时遵循“信、达、雅”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可具体运用“留、补、删、换、调”五种方法;同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第(1)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中的“货”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理解为“对于货物”,“恶”是“憎恶”的意思;第(2)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的“乃”意思是“竟然”,“无论”是古今异义词,理解为“不用说,更不必说”。
3.①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文中“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讲的是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男有分,女有归”讲的是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讲的是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所以大同社会包含了上述三方面的内容。
4.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阅读文章可知,桃源人的生活安定、和平、幸福,所以当听渔人讲述了外面世界的情况之后,桃源人既为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而叹惋。
5.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文“世外桃源” 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甲】文侧重于议论【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分析的能力。第1小问:《大道之行也》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先总体阐释了大同社会的特征,后面再进行具体阐述;《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就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所以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第2小问:《大道之行也》以阐述大同社会的特点为主,表达方式侧重于议论;《桃花源记》主要记叙了渔人的所见所闻,表达方式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参考译文:
《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桃花源记》: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四)单项选择题
1.D
【解析】D.“大同”指“理想社会”。
2.B
【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介词,在、从;A、C两项均为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D.比。
3.C
【解析】C.有误。正确划分为: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故选C。10.A.其:表示推测/代词,指人;B.至:达到极点的/到;C.食:都是动词,吃;D.为:是,表判断/对……说;故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