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学语文部编版五下第二单元《语文园地》教材解读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三个板块的内容。“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总结阅读古典名著的基本方法,有的指向语句的理解,有的指向故事内容的理解,有的指向人物形象的感知,意在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三项内容。第一题给出了八个古典名著中较为常见的事物名称,让学生猜测其意思,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用现今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解释这些词语,在落实理解词语的基本方法的同时,为学生阅读古典名著扫除一些最基本的障碍。第二题通过出自《景阳冈》《猴王出世》等课文的例句,引导学生回顾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运用了哪些猜测语句意思的方法。第三题让学生根据阅读中形成的印象,猜测题中的三项外貌描写分别对应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并说出理由。第一项出自《西游记》,描写的是头戴金冠、手举金箍棒、威风凛凛的孙悟空;第二项出自《三国演义》,描写的是儒雅飘逸、气度非凡的诸葛亮;第三项出自《水浒传》,描写的是充满英雄气概的武松。意在通过“猜人物,说理由”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古典名著中经典人物的认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日积月累”安排了唐代诗人王维的《鸟鸣》。诗的大意是:春天的夜晚十分静谧,山中一片空寂,甚至听得到桂花落下的声音。月亮升起,惊动了山中栖息的鸟儿,山间溪畔响起了鸟儿鸣叫的声音。全诗紧扣一个“静”字,通过花落、月出、鸟鸣等动态的景物,衬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山中春夜图,营造了动静相间、静而不寂的意境,表现出诗人闲适、恬淡而又愉悦的心境。教学目标1.能回顾有关四大名著的基本知识,交流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2.能说出古典名著中常用词语的大致意思,能回顾、总结猜测古典名著中难懂词句意思的方法。3.能根据外貌描写猜测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并说出依据或理由,激发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兴趣。4.朗读、背诵、吟唱古诗《鸟鸣涧》,回顾、比较王维的几首古诗,初步感受王维诗歌的特点。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交流、总结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并在阅读实践中进行运用。难点: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能说出古典名著中常用事物名称的大致意思;能回顾、总结猜测古典名著中语句意思的方法;能根据古典中外貌描写猜测所写的人物,并能说出理由。教学过程第一板块 交流平台1.单元回顾与四大名著(1)出示单元篇章页,回顾本单元主题、课文及学习要求。(2)连一连:四大名著对应的作者。(3)连一连:四大名著及其开篇词。(4)看一看:四大名著的基本介绍。2.回顾、交流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1)指名交流。(2)小结,读一读学习伙伴的话。【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猜测出词语的大致意思,使学生掌握根据上下文猜测词语意思的方法,以及其他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为学生阅读古典名著扫除一些最基本的障碍。第二板块 词句段运用(一)理解古典名著中常见事物、人物称谓的意思1.让学生读读这些词语,注意读准字音。2.根据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大胆猜测这些词语的意思,并说说是运用什么方法来猜测的。(如,联系课文、结合生活经验、结合影视作品等)3.结合图片,进一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二)回顾、总结猜测古典名著中词句意思的方法1.学生自由朗读语句,边读边联想有关人物。2.说说自己的猜测,并说明猜测的理由。第一句比较简单,学生根据“金箍棒”就可以猜出这个人物是孙悟空。第二句的“头戴纶巾,身披鹤笔”,学生可能较难理解,但如果对《三国演义》有一点儿了解,就可以从装束联想到诸葛亮的形象。第三句稍难一些,如果学生无法得出结论,教师可以引导其思考:本项描写的人物应该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再让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想想谁具有这样的特点,进而猜出这一项写的是武松。第四句是补充的,描写的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肖像。3.拓展《三国演义》中的一组外貌描写,猜一猜分别是谁。这四个身高差的人物分别是刘备、诸葛亮、张飞和关羽。4.小结:人物外貌的描写,往往也与人物性格相关联,两者可以相互参照。比如,诸葛亮十分儒雅,所以用“面如冠玉”“头戴纶巾”来描写他的外貌;号称“齐天大圣”的美猴王孙悟空则是威风凛瀼的,“身穿金甲”“头戴金冠”;而武松豪爽、威武,描写他时就用了“身躯凛凛”“胸脯横阔”“语话轩昂”等。【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进一步梳理完善,拓宽学习方法,形成完备的方法体系,引导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古典名著。第三板块 日积月累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正确、读对节奏。2.说说读这首诗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换句话说,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3.从诗中的哪些字词,可以感受到一个“静”字?指名交流。预设:桂花落——静得几乎可以听见桂花落的声音春山空——空旷的山中,让人感到幽静。月出惊山鸟——清幽的月光总是带给人宁静的感觉。时鸣春涧中——不时的鸟鸣,以动衬静,更显山谷的宁静。4.“静”的背后,你体会到了诗人王维当时怎样的心情、心境?交流,预设:宁静、与世无争、热爱大自然……5.比较两首古诗,引导体会“空山”的含义山真的是“空”的吗?(有树、有花、有鸟、有人,怎么会是空的呢?)王维在诗中把山称之为“空山”,又怎么理解呢?(放空身心,与世无争,淡泊名利……)这样的心境,在五上册学过的古诗《山居秋暝》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我们再来读一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感受诗人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养成日积月累的好习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