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本单元内容提出的要求是:“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以课程标准和具体学情分析为基础,从历史教学的五大核心素养出发,制定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学生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学习,明白世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发展中。 时空观念 学生通过对地图和时间轴的解读,能简述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的国家。 史料实证 学生通过对史料、史图的分析,能够说出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主要的代表发明及主要影响。 历史解释 学生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学习,能够理解并解释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性,以及工业革命带来的双重影响。 家国情怀 学生通过学习两次工业革命,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做有担当、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做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者。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等内容,对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经历的重要节点、对世界的影响等内容并未深入了解,对具体情况掌握不全面,需要在学生已知内容的基础上,理清逻辑,加深讲解。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世界史部分的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主要内容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后期,欧美等地相继发生的两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本课位于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第一课,上承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下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所以本课应重点梳理在工业革命中资产阶级的作用及无产阶级的兴起等内容。
授课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讲授法和问答法进行,同时配合小组讨论法等其他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讲授法和问答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从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学会学习。
教学重点 工业革命的背景; 两次工业革命的动力变化及主要发明; 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难点 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图片导入】 材料一 蒸汽机车 提问:在飞机、高铁等交通工具便利了大家出行的同时,火车仍然是出行交通工具的选择之一,可是大家知道火车为什么叫火车吗? (学生回答) 讲解:(展示图片“蒸汽机车”)大家看一看图片,这是一辆蒸汽机车,在19世纪初,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第一台蒸汽机车,同学们看看它的小烟囱冒出来的是什么呀?对,它在运行的时候会嘟嘟冒烟,时不时还会冒出火来,而它的燃料是煤炭或木柴,所以被人们称作“火车”,一直沿用至今。 那么,蒸汽机车为什么会在19世纪初,被英国人发明呢?这都是因为一场发生在英国的革命,就让我们一起在本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 课本重点分析 分析课本重点,让同学对本课主要内容有总体了解,对于需要掌握的知识提前感知。 工业革命的背景; 两次工业革命的动力变化及主要发明; 工业革命的影响。 三、知识学习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材料展示】 材料一 西欧,尤其是英国,之所以会发生工业革命,只是运气好而已。 ——彭慕兰《大分流》 提问:同学们知道工业革命指的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讲解:是的,工业革命指的是在技术层面的一场革命,由一系列的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由人力逐渐转向其他动力。而18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提问:同学们看看材料,你们认同彭慕兰说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只是因为运气好的说法吗? (学生回答) 讲解:看来同学们对于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是偶然还是必然都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18世纪中叶的英国是处在怎样的环境之中,一起来找找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答案吧! (
材料二 英国
光荣革命
后,新的
政府推出系列法规和政策
,直接干预经济,促使了一种
适应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现代化环境
的形成。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保证了
社会有宽松、平和的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能力。
——唐晋等编《大国崛起》
)【材料展示】 材料一 英国《权利法案》 提问:在第9课中,我们学习了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大家根据材料,想一想这场资产阶级革命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怎样的政治环境? (学生回答) 讲解:很好,我们看到《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保证了社会有宽松、平和的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能力。这也就说明当时英国国内政局稳定,政府支持,积极鼓励经济发展。这就是工业革命在英国产生的政治前提。 那么,政府对内是支持,那么对外又采取了哪些行动呢? 【材料展示】 材料一 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以及由市场垄断所引起的成倍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德]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 提问:在学习第7课时,我们知道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请同学们根据材料,想一想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哪些条件呢? (学生回答) 讲解:是的,我们看到英国通过殖民扩张,通过在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宝,转化为资本的方式,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对殖民地的掠夺也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而殖民地保证了工场手工业地销售市场,为英国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在政治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政局稳定和政府支持,对外扩张则获得了资本和市场,那么在经济方面呢?这一时期的英国又出现了哪些现象? 【材料展示】 材料一 从15世纪末开始,英国制呢业发展起来,对羊毛的需求增加,一些贵族地主在土地上围上篱笆,赶走农民,圈地养羊,形成了英国历史上“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这些被圈占的土地一般都由新式农场主或牧场主经营。大批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自由劳动者,资本主义农业发展起来。 ——《中外历史纲要下》 提问:这是书本第59页的历史纵横,请同学们看这段材料,思考圈地运动带来了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 讲解:很好,我们看到由于圈地运动,大批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自由劳动者,不能种地的农民成为了工人,资本主义农业发展起来,这就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那大量的自由劳动力成为工人,又会带来怎样的状况呢? 【材料展示】 材料一 60个人应当这样分派工作:12个人去选料、染色和洗羊毛;30个人去纺纱和刷毛梳毛;12个人去织呢和剪呢,剩下6个人去帮助别人干活。 ——金志霖《英国行会史》 材料二 单在伯明翰就生产出约500种不同的锤,不但每一种锤只适用于一个特殊的生产过程,而且往往好多种锤只用于统一过程的不同操作。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提问:工人的大量增加使英国的手工工场发展迅速,请同学们根据材料,看看手工工场的高水平发展有哪些表现? (学生回答) 讲解:我们在材料一中看到,工人的工作是被分派的,说明在当时的手工工场,劳动分工日益细化,而材料二中的锤是一种生产工具,不同的锤适用于不同的生产过程,说明生产工具越来越专门化,与此同时,工人的生产技术也日益纯熟,这些都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这也是工业革命的第二个经济条件。 那么,除了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条件,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还有赖于什么的发展呢? (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第8课讲近代科学的兴起时,提到的科学家是谁吗?
(学生回答)
讲解:没错,正是英国科学家牛顿,在17世纪中叶的英国,出现了很多的科学家,他们关心社会对技术的需求,
)【材料展示】 材料一 英国科学家牛顿 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在当时,英国已经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技术进步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这是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科学文化条件。 那么在这些条件的作用下,同学们知道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吗? 【材料展示】 材料一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提问:同学们根据材料,想一想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讲解:我们看到市场在扩大,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生产力却跟不上发展,工场手工业不再能满足需要,这就使提高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市场的需求正是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 那么工业革命是怎样发生的呢?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提问:我们刚刚提到圈地运动是由于英国人民对毛呢制品的需求极大,那同学们知道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部门产业吗? (学生回答) 讲解: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棉纺织业。这是因为棉纺织业作为一个年轻的工业部门,没有旧传统和行会的束缚,容易进行技术革新和开展竞争。同时,棉纺织品的价格比毛纺织品便宜,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英国人民对棉纺织品的喜爱使市场需求量大,为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以增加产量,也就催生了新的技术发明。 那同学们知道在棉纺织业,最先被发明的是什么吗? (
提问:同学们看看图片,知道这个小东西叫什么吗?
(学生回答)
讲解:很好,同学们都知道这个叫飞梭,飞梭是钟表匠约翰 凯伊在1733年发明的一种织布工具,它实际上是安装在滑槽里带有小轮的梭子,滑槽两端装上弹簧,使梭子可以极快地来回穿行,织布布面可以大大加宽。以前用
)【材料展示】 材料一 飞梭 普通的梭子,得有两个人配合,现在使用飞梭,一个人就能完成织布工作,而且能织比以前更宽的布。所以飞梭的发明使织布速度变快。它大大提高了织布效率。 提问: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棉纺织业,不仅有织布,还要纺纱对吗?织布的速度大大提高了,那纺纱的速度跟不上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 【材料展示】 讲解:是的,同学们都想到了要发明机器来提高纺纱速度。在当时啊,确实发明了一台纺纱机大大提高了纺纱速度,就是哈格里夫斯在1765年发明“珍妮纺纱机”,珍妮纺纱机的发明也被视作工业革命的开端。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工业革命的开端不是飞梭,而是珍妮纺纱机呢? (学生回答) 讲解:是的,飞梭只是一种生产工具,依靠的还是手工劳动,而珍妮机的发明,意味着机器生产开始代替手工劳动,所以珍妮机被视作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但珍妮纺纱机纺出的纱比较容易断,并不结实,所以人们不断地改进技术,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水力纺纱机的纱很结实,但又比较粗。直到骡机的发明解决了这一问题,顾名思义,骡机就是像结合了驴和马的优点骡子一样,结合了珍妮纺纱机和水力纺纱机的优点的一种纺纱机器,它纺出的纱细而结实。 纺纱环节和织布环节相互促进,在提高纺纱效率的同时,为了提高织布速度,也发明了水力织布机,将织布效率提高了近40倍。 提问:那同学们可以发现,这些机器的发明经历了怎样的阶段呢? (学生回答) 讲解:我们看到从飞梭到珍妮机,再到水力织布机,棉纺织业经历了织布—纺纱—织布三个阶段持续递进的技术革新过程,使用这些机器呢,也使当时英国的棉纺织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提问:请同学们想想,在单位生产效率提高的基础上,该如何提高生产效益呢? (学生回答) 讲解:是的,一个人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工作是比不过一群人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工作的。于是,为了提高效益、加强管理,人们开始将机器、工人集中起来进行生产,工厂就此出现了。1771年,发明了水力纺纱机的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这也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他也被称为“近代工厂之父”。此后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 提问:大家想一想,这些机器发明的动力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回答) 讲解:是的,我们看到从最开始的飞梭和珍妮纺纱机,依靠的还是人力,到后来的水力纺纱机、骡机和水力织布机,依靠的动力变为水力。 【材料展示】 材料一 英国的水力资源并不丰富,只有在彭奈恩山脉和苏格兰-威尔士一带,才有河流湍急的地方,其余地区的河流流速缓慢,不足以作为工厂的动力……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英国煤田增长量(节选自朱家俊《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煤炭工业》) 煤田1551-1560年1681-1690年达勒姆与诺森伯兰65,0001,225,000苏格兰40,000475,000威尔士20,000200,000米德兰65,000850,000坎伯兰6,000100,000萨默塞德4,000100,000长者森林3,00025,000
提问:大家看材料一,可以发现水力动力存在怎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学生回答) 讲解:是的,我们可以知道水力是受天气、季节、地理位置等多种条件限制的,而英国土地面积小,山地海拔低,水力资源并不丰富,工业革命的推动需要有新的动力。 提问:那么同学们看看材料二,想想他们寻找的新的动力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讲解:是的,我们可以发现英国煤田的个数迅猛增加,煤炭作为燃料,是因为这一时期他们发现了更合适的动力——蒸汽。 【材料展示】 材料一 瓦特蒸汽机 材料二 使用蒸汽机为动力的工厂 提问:大家看看图片,结合书本,想想蒸汽动力的发现带来了怎样的结果呢? (学生回答) 讲解:是的,1782年,徒工出身的瓦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新的科学知识,经过不断改进,试制出旋转运动的“复动式蒸汽机”。这种蒸汽机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解决了生产动力受自然条件限制的问题。到了1785年,经过进一步改进的瓦特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进一步推动工业革命的发展。蒸汽机是英国工业革命中伟大的技术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也是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意义十分重大。 提问:蒸汽机对工业革命的推动具有重大意义,同学们想一想导入的“火车”,说明蒸汽机还被用到了哪个领域呀? (学生回答) 讲解:是的,蒸汽机作为动力技术的革新,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19世纪初,汽船、火车先后问世,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提问:那么蒸汽机作为机器,又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回答) 讲解:没错,机器的发明推进了生产的机械化,英国的机器工业迅速成长,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机器制造业也实现了机械化。 【材料展示】 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扩展 提问:工业革命发生于英国,但仅限于英国吗?它是如何扩展的呢? (学生回答) 讲解: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从地图上的标示我们可以看到,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波及法国、美国、德国、俄国、日本等国家,形成持续不断的辐射效应。 那么为什么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工业革命波及到世界那么广的范围呢? 【材料展示】 材料一 改革或革命的方式建立了强有力的政权,劳动力被大量解放出来;蒸汽机造就大量财富,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原料、市场均来自遥远的地区;蒸汽机激发了人的需求,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王斯德《世界近代史》 提问:从材料中你可以看出各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讲解:我们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各国通过改革或革命建立了强有力的政权,这意味着政治环境良好,社会比较稳定,而经济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发展,科学文化方面,人的需求促使新发明、新技术不断出现。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通过税收、立法、直接投资等方式推动工业发展,各国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那么,同学们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表现在哪一方面的革新吗? (
提问: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在做什么呢?
(学生回答)
讲解:没错,这个人正是贝尔,电话是电气时代的产物,凝聚着许多发明家的智慧和汗水。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与他的同事试验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用的电话机。这是当时贝尔第一次用电话通话的情景。除了电话还有电灯、电车等等发明。
提问:所以同学们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表现了吗?
(学生回答)
)【材料展示】 材料一 贝尔试用电话 讲解:没错,正是电!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表现为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电磁感应现象是理论基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使电力成为补充、取代蒸汽的新动力,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提问:除了电力,同学们还有别的更便捷的动力吗? (学生回答) 讲解:在当时发明了内燃机。内燃机的创制,应用在各个领域,带来更加便捷的动力,在1885年,德国人卡尔·奔驰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以汽油为动力的三轮汽车,到了1903年12月17日,美国的莱特兄弟首次试飞了完全受控、依靠自身动力、机身比空气重、持续滞空不落地的飞机,也就是世界上第一架飞机“飞行者一号”。这些新式快速交通工具应运而生,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最具深远影响的成就。 提问:那么同学们知道内燃机的燃料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讲解:内燃机的燃料用的是汽油,于是这也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化学工业因此兴起,成就令人瞩目,人们不仅用化学方法加工原料,而且采用合成方法制造新的材料,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 提问:除了新兴产业,以前那些旧产业该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 讲解:是的,同学们想到了要改造旧产业,在当时,人们通过新技术去改造旧的产业部门,如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等旧产业,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是电力的发明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而内燃机的发明加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在交通工具、化学工业、旧产业等领域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表格展示】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中-19世纪中19世纪中后-19世纪末范围英-法美-德俄日几国同时发生重要成果珍妮机、蒸汽机电力、内燃机发明者工匠、技师工程师、科学家技术来源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自然科学理论的突破
提问:讲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我们一起来总结归纳一下吧! (请同学们依次回答填写表格) 讲解:我们看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8世纪中叶开始,到19世纪中叶不断扩展到美洲,欧洲内陆等国以及亚洲的日本,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有珍妮机和蒸汽机等等,他们的发明者的职业都是工匠或是技师,说明他们的技术来源于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紧接着发生的,在19世纪中后期开始到19世纪末,与第一次的逐渐扩散传播不同,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在多国发生,像日、美等国是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有电的发明和内燃机,他们的发明者都是工程师或者科学家,说明技术来源于自然科学理论的突破,而非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经验总结。 提问:那同学们能根据表格看出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吗? (学生回答) 讲解:是的,归纳起来就是科学指导、成果更多、同时发生、各具特色四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并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简单延续,它具有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如:由于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以及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取得了更多、更重要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都有重要的发明创造,美国与德国最为突出。但是,各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工业革命的进程也各具特色。 我们可以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发现,工业革命是作为一个整体,常常被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而后者可视为前者的深入发展。 那么这场旷日持久的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材料展示】 材料一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共产党宣言》 提问:同学们在材料中关注到的三个字是什么呀? (学生回答) 讲解:很好,正是生产力,我们都知道工业革命解放了人们的双手,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这就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那么在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力大发展的推动下呢,各个产业都有了不同的发展。 【材料展示】 材料一 世界工业生产指数 世界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185018601870188018901900191391320274159100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你们发现世界工业生产指数的增长呈现出怎样的趋势?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回答) 讲解:很好,同学发现了指数的增长是越来越快的,1850-1870年的20年间,世界工业生产只增加了一倍多,而1870-1900年的30年却增加了将近两倍,20世纪初的13年又增加了近40%,越来越快的增长趋势表明工业发展极快。 提问:那同学们想一想,工业品制作出来是要做什么的呢? (学生回答) 将近:很好,工业品是要投入市场,进行销售的,所以工业也成为社会经济的先导,给工业化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商品的贸易需要运输,所以在工业化的带动下,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农业变革也在欧美地区全面展开。 【材料展示】 材料一 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因为几十个大型企业彼此之间容易达成协定;另一方面,正是企业的规模巨大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产生了垄断的趋势。 ——列宁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随着工业的发展,阿克莱特在1771年创办的工厂形式还能适应吗?看看材料,工厂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 讲解:没错,工厂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这也就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 提问:那同学们再看看材料,结合书本,想一想“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走到垄断”的“阶段”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学生回答) 讲解:对,材料中说到了企业规模巨大、竞争困难,与此同时还有的是技术日益复杂、投资的不断扩大、竞争的日趋激烈等方面因素,推动了生产的集中,大型企业彼此达成协定,也就出现了适应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垄断组织。 提问:同学们要从正反两方面出发思考一个新事物产生的影响,想一想垄断组织适合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有没有带来坏处呢?又该如何解决呢? (学生回答) 讲解:很好,我听到有同学说到了垄断也会导致了某些停滞和腐败的消极现象。但随着工厂制的发展,人们也逐渐在改进管理方式,面对这些消极现象,科学化的管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材料展示】 材料一 英国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 提问:同学们想想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的确立,在劳动力方面有着怎样的需求啊? (学生回答) 讲解:是的,随着工厂越来越多,越来越大,需要的工人也就越来越多,我们从材料中看到1841年到1877年,工业就业的人口比重上升了12%,这也说明英国人当中的工人越来越多。 提问:工人数量的增加,对社会阶级结构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 讲解:我们都知道资产阶级主导的工业革命使工人数量急剧增加,这也造成了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除了工业资产阶级之外,工业无产阶级也开始兴起,这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提问:那想一想除了工厂主和工人,一家工厂还需要哪些人啊? (学生回答) 讲解:是的,还需要有管理、技术人员。工业革命也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 提问:那同学们想一想,在经济上开始逐渐发展起来,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政治上的需求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 讲解:是的,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他们通过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工人阶级迅速崛起,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展开斗争。 【材料展示】 材料一 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年达到13个;1851年,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经有7个。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如曼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等。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初步实现城市化。 材料二 工业社会中的妇女从事文书工作的场景 提问:同学们看看材料一,反映出工业革命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 讲解:是的,工业革命使新兴工业城市发展,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初步实现了城市化,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形成了以工厂为中心形成的大批城市,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提问: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在城市生活中生活的人们都会有哪些经济、文化活动呀? (学生回答) 讲解:是的,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现代工业为人们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商品,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除了经济方面,在文化方面呢,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纸书籍发行量大增,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提问:同学们看看材料二的这张照片,工作的人是男性还是女性? (学生回答) 讲解:是的,女性的地位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有所提高,女性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得到工作的机会。而在人口方面,从总的趋势来看,人口增加明显。 那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常说要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那么工业革命带来的只有社会的进步吗? 【材料展示】 材料一 “这是个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的市镇,无穷无尽的长蛇般浓烟,一直不停地从烟囱里冒出来……镇上有一条黑色的水渠,还有一条河,这里面的水被气味难闻的染料冲成深紫色,许多庞大的建筑物上面开满了窗户,里面整天只听到嘎啦嘎啦的颤动声响,蒸汽机上的活塞单调地移上移下,就像一个患了忧郁症的大象的头。” ——狄更斯 提问:材料中反映出城市中怎样的现象? (学生回答) 讲解:是的,我们看到材料中说到工厂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人们的居住条件也十分恶劣,这样就容易导致疾病与犯罪问题,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也使社会贫富分化加剧,这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是工业革命的附加品。面对如此多的社会问题,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欧美各国开始通过社会立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材料展示】 材料一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提问:同学们根据材料和之前所学,思考一下工业革命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 讲解:是的,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在材料中我们看到,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和交通的极其便利,加上商品的低廉价格,使这些资本主义国家想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自己的文明中来。 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强行在拉丁美洲和亚洲、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建立起殖民统治,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逐渐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基本形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在政策、资金、劳动力、原料、市场和技术的多重加持下,工业革命在英国轰轰烈烈地开展,从珍妮机到蒸汽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人们进入到了“蒸汽时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和深入,世界各国共同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电力、内燃机的发明使人类跨进“电气时代”,而深入发展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两次工业革命影响了世界的发展进程,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并且对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后材料,思考工业革命是怎样改变世界的呢?我们又能够从工业革命的历史中获得哪些启示?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