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中考一轮复习九上第二单元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课件+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中考一轮复习九上第二单元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课件+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学校备课稿纸
2024 年 上学期 九 年级 道德与法治 科
课 题 一轮复习 九上二单元第四课 主 备
课时 班 级
教 材 概 述 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体建设,是建设法治中国的时代要求。 民主当以人民利益为重,法治当以公平正义为念。人民不仅是民主法治的直接受益者更尖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有力的推动者。中国的民主与法治建设需要你我共同担当。
教 学 目 标 核心素养 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法治的本质及特征。(法治观念) 内容要求 1.初步认识法治的内涵,理解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教育) 2.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法治教育)
教学重点 法治、良法与善治、全面依法治国、法治中国、
教学难点 依法行政、法治社会、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主 备 教 案 二次备课
一、激趣导入 播放视频:《法治长沙》 师:长沙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背后有哪些密码?。 生:……。 师:相信大家应该对法治有一定认识,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复习本课的内容 二、知识梳理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学本单元的内容,根据思维导图和知识梳理的内容回顾知识。 重点考点解析: ★ 1.为什么要实行法治?(法治的重要性/意义) (1)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对个人: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3)对国家: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4)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2.法治的要求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法治要求实行善治。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的,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3.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行动指南、总目标、基本要求 (1)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行动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3)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基本要求(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4.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①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 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得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5.政府与人民的关系 (1)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2)权力来源: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3)宗旨: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4)工作原则: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谋利益。 6.依法行政。 (1)重要性: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2)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3)核心: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7.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 (1)我国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政府) (2)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公民) (3)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政府) 8.怎样厉行法治,建设法治中国?(不同主体) (1)国家: ①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宪法实施。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不断加强宪法监督工作。 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③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④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⑤加强法律监督,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2)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要依宪执政, 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3)国家机关: ①立法机关:科学立法,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 ②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③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 (4)社会: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 (5)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9.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3)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高频用语填空 1.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 2.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3.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4.我国民主形式有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6.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7.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8.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和善治。 9.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地位) 10.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11.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求) 12.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13.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观点明晰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指出,法治政府要依法执政。 理由: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 2.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有专家认为,单纯依靠法律很难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借助道德,将外在法律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自我约束。 理由:体现了道德能支持法律的实施,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3.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公民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理由:公民是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三:真题演练 师:那么梳理完本单元的知识,让我们来看看近些年中考,都对本单元做了哪些考察。 1.(2023·长沙5)芙蓉区政务服务中心探索精细化高效率服务,启用“潮汐窗口”,根据人流量大小,动态调整窗口数量和服务人员力量,最大限度减少群众排队时间。这样做旨在( A ) A.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 B.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C.保障公民行使监督权 D.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命题意图】本题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热点时事,关心社会生活,落实了法治观念的核心素养。 【解题思路】题干中,芙蓉区政务服务中心探索精细化高效率服务,启用 “ 潮汐窗口 ” ,旨在依法行政,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建设人民满意服务型政府, A 说法符合题意;芙蓉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做法与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保障公民行使监督权无关, BC 说法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涉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 说法不符合题意。 2.(2022·湖南长沙)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从来就不是一句口号、一句空话,而是落实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下列事件能直接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 ) ①我市全国人大代表坚持为进城务工人员代言 ②某村召开村民议事会讨论美丽屋场建设方案 ③广大人民群众自发地悼念袁隆平逝世一周年 ④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3·湖南常德)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修订草案面向社会公开之后,共有85221位网民提出了423719条意见。另外,还收到近三百封群众来信。这表明( B ) ①公民积极行使监督权,法律意识很强 ②网民有序地参与立法,专业素养较高 ③法律体现了人民意志,反映人民呼声 ④广泛地凝聚社会共识,有利科学立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命题意图】本题通过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为背景,让学生了解时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落实了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的核心素养。 【解题思路】依据教材知识,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厉行法治需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修订草案面向社会公开之后,共有85221位网民提出了423719条意见。另外,还收到近三百封群众来信,说明法律广泛地凝聚了社会共识,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维护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反映了人民的呼声,做到了科学立法,故③④正确;公民积极行使监督权,说明公民的民主意识较强,不是法律意识很强,故①错误;网民没有立法权,故②错误。 4.(2023巴中)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政府是现代政府的基本特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明确到2025年,政府行为要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建设法治政府,就要( C ) ①依法执政,行使好决定权、监督权、任免权 ②按照法治原则运作,各项权力都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③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公信力 ④公正司法,使每一个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23扬州)下列观点与右图漫画最吻合的是( C ) A.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B.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C.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景 D.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6.【议题式学习 学以致用】 【崇尚法治】 为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济宁市凝聚合力开展交通秩序综合整治。执法部门强化城市重点区域和路段巡逻管理力度,集中开展机动车违停、非机动车综合治理专项整治,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广大市民积极摒弃交通陋习,文明出行,通过“济宁文明翻手拍”等方式,争做文明践行者和监督员,营造出市区“安全、文明、规范、有序”的交通环境。 结合上述材料,请以“全面依法治国”为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市道路交通环境有效改善的因素。 【答案】 ①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执法部门严格执法,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推进全民守法; ②坚持德治与法治在社会治理中共同发挥作用,重视德治的教化作用,强化法律的规范作用; ③公民具有良好的监督意识,积极行使监督权力,形成强大的合力,推进道路交通环境的有效改善。 【与法同行 让爱无“碍”】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让爱无“碍”。某班以“法律保障美好生活”为议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2023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法律条款与民生息息相关①,深刻体现了国家对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视和关注,彰显出国家的温度②。 小唯同学分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三大亮点: 亮点一:扩大受益群体,残疾人、老年人重点保障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总则的第一条就明确“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全体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③。亮点二:多个场景作出针对性规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扩展了无障碍社会服务范围,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教育考试、文旅体育等,该法规定相关职能部门和机构应当提供无障碍服务④。亮点三:明确管理体制和责任主体该法明确了无障碍建设的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和相关责任主体,强调由政府主导,政府相关部门参与⑤。加强无障碍环境理念的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的无障碍环境意识。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彰显出哪些国家温度。(8分) 【答案】①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2分)②坚持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2分)③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坚持尊重和保障人权,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2分)④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分)(其它合理表述,亦可酌情给分) 小华所在的社区正在积极创建“无障碍社区”,社区居委会准备开展无障碍宣传活动,请你写出宣传要点。(6分) 【答案】①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实际行动帮助老年人、残疾人;(2分) ②尊法守法,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相关要求;(2分)③共同行动,让爱无碍,营造无碍社区。(2分)(其它合理表述,亦可酌情给分) 四、巩固提升 回顾教本: 阅读九上教材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夯实基础: 背记《讲义本》高频用语 拓展思维: 完成《练测本》题
板书设计: 同思维导图
教学后记:(共29张PPT)
2024
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课件
上课准备:《讲义本》、九上教材、双色笔
课时04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四课
创新驱动发展
长沙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背后有哪些密码?
激趣导入
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1
创新与生活
1.为什么要实行法治?(法治的重要性/意义)
(1)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对个人: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3)对国家: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4)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知识梳理
2.法治的要求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法治要求实行善治。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的,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核心概念1
创新与生活
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2
依法治国
3.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行动指南、总目标、基本要求
(1)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行动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3)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基本要求(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4.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①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 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得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3
法治政府
5.政府与人民的关系
(1)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2)权力来源: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3)宗旨: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4)工作原则: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谋利益。
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3
法治政府
6.依法行政。
(1)重要性: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2)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3)核心: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3
法治政府
7.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
(1)我国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政府)
(2)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公民)
(3)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政府)
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4
厉行法治
8.怎样厉行法治,建设法治中国?(不同主体)
(1)国家:
①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宪法实施。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不断加强宪法监督工作。
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③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④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⑤加强法律监督,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4
厉行法治
(2)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要依宪执政, 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3)国家机关:
①立法机关:科学立法,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
②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③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
(4)社会: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
(5)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4
厉行法治
9.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3)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知识梳理
1.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
2.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3.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4.我国民主形式有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6.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7.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知识梳理
8.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和善治。
9.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地位)
10.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11.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求)
12.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13.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知识梳理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指出,法治政府要依法执政。
理由:
2.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有专家认为,单纯依靠法律很难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借助道德,将外在法律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自我约束。
理由:
3.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公民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理由:
( × )
( √ )
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
体现了道德能支持法律的实施,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 × )
公民是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真题演练
知 识 串 讲
知 识 串 讲
1.(2023·长沙5)芙蓉区政务服务中心探索精细化高效率服务,启用“潮汐窗口”,根据人流量大小,动态调整窗口数量和服务人员力量,最大限度减少群众排队时间。这样做旨在( )
A.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 B.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C.保障公民行使监督权 D.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A
【命题意图】本题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热点时事,关心社会生活,落实了法治观念的核心素养。
【解题思路】题干中,芙蓉区政务服务中心探索精细化高效率服务,启用“潮汐窗口”,旨在依法行政,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建设人民满意服务型政府,A说法符合题意;芙蓉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做法与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保障公民行使监督权无关,BC说法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涉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D说法不符合题意。
真题演练
知 识 串 讲
知 识 串 讲
2.(2022·湖南长沙)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从来就不是一句口号、一句空话,而是落实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下列事件能直接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①我市全国人大代表坚持为进城务工人员代言
②某村召开村民议事会讨论美丽屋场建设方案
③广大人民群众自发地悼念袁隆平逝世一周年
④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是传递情感正能量的表现,不符合题意
是我国在环境建设方面的目标,不符合题意
真题演练
知 识 串 讲
知 识 串 讲
3.(2023·湖南常德)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修订草案面向社会公开之后,共有85221位网民提出了423719条意见。另外,还收到近三百封群众来信。这表明( )
①公民积极行使监督权,法律意识很强
②网民有序地参与立法,专业素养较高
③法律体现了人民意志,反映人民呼声
④广泛地凝聚社会共识,有利科学立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命题意图】本题通过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为背景,让学生了解时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落实了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的核心素养。
【解题思路】依据教材知识,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厉行法治需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修订草案面向社会公开之后,共有85221位网民提出了423719条意见。另外,还收到近三百封群众来信,说明法律广泛地凝聚了社会共识,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维护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反映了人民的呼声,做到了科学立法,故③④正确;公民积极行使监督权,说明公民的民主意识较强,不是法律意识很强,故①错误;网民没有立法权,故②错误。
B
真题演练
4.(2023巴中)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政府是现代政府的基本特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明确到2025年,政府行为要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建设法治政府,就要(  )
①依法执政,行使好决定权、监督权、任免权
②按照法治原则运作,各项权力都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③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公信力
④公正司法,使每一个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真题演练
5.(2023扬州)下列观点与右图漫画最吻合的是(  )
A.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B.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C.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景
D.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C
真题演练
知 识 串 讲
知 识 串 讲
6.【议题式学习 学以致用】 【崇尚法治】
为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济宁市凝聚合力开展交通秩序综合整治。执法部门强化城市重点区域和路段巡逻管理力度,集中开展机动车违停、非机动车综合治理专项整治,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广大市民积极摒弃交通陋习,文明出行,通过“济宁文明翻手拍”等方式,争做文明践行者和监督员,营造出市区“安全、文明、规范、有序”的交通环境。
结合上述材料,请以“全面依法治国”为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市道路交通环境有效改善的因素。
【答案】
①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执法部门严格执法,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推进全民守法;
②坚持德治与法治在社会治理中共同发挥作用,重视德治的教化作用,强化法律的规范作用;
③公民具有良好的监督意识,积极行使监督权力,形成强大的合力,推进道路交通环境的有效改善。
【与法同行 让爱无“碍”】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让爱无“碍”。某班以“法律保障美好生活”为议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2023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法律条款与民生息息相关①,深刻体现
了国家对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视和关注,彰显出国家的温度②。
小唯同学分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三大亮点:
真题演练
真题演练
(1)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彰显出
哪些国家温度。(8分)
审设问·明要求
本设问为体现类设问,“国家温度”意为国家的温暖举措,设问可以转化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通过体现了国家的哪些温暖举措”,结合材料中的三大亮点,提炼出教材知识点即可。
真题演练
7.(长沙)【科学立法 助推中国梦】
某校团委开展“中国梦”系列主题时政讲演活动,该校初三(1)班第一学习小组积极响应,拟以民法总则的通过为时政题材进行讲演,请你参与其中。
讲演主题:科学立法助推中国梦
讲演形式:依据时政资料进行讲演
时政资料准备:
真题演练
(1)时政解读:根据上述材料,请你分析如何才能做到科学
立法。(8分)
真题演练
[答案] ①坚持党的领导,党领导立法;
②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科学合理完善立法程序;
③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④努力使每一项立法符合宪法精神,依据宪法制定法律。
(每点2分,共8分,其他合理表述,亦可酌情给分)
回顾教本:
阅读九上教材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夯实基础:
背记《讲义本》P7高频用语
拓展思维:
完成《练测本》P1-3:第2.4.5.7.8.9.10.12(1)题
巩固提升
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