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诊断六年级历史时间:60分钟 满分: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方框内)1.隋朝运河“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这表明运河的直接作用是( )A.有利于边疆经济开发 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C.加速了两岸城市发展 D.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2.“齐鲁第一进士家族”淄博新城王氏家族,300年间走出30位进士。进士科创立者是( )A.隋文帝 B.唐玄宗 C.唐太宗 D.隋炀帝3.如下信息描述的人物是( )这一人物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之一,在位时期,爱惜人才,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首创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对于人才的选拔不拘一格;注重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是真正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4.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检索了以下关键词:“日本”“佛教”“唐招提寺”。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辽宋关系 D.马可 波罗来华5.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A.唐末农民战争 B.藩镇割据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6.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了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将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中宋朝的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重武轻文 B.重农抑商 C.奖励耕战 D.重文轻武7.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是中国古代朝代顺序的一个片段,其中①处应填入的朝代是( ) A.西晋 B.宋朝 C.明朝 D.清朝8.南宋末年的杭州,“北瓦、羊棚楼等,谓之“游棚’。外又有勾栏甚多,北瓦内勾栏十三座,最盛”。城市中大批瓦子、勾栏的出现( )A.突破了商业活动时空限制 B.丰富了市民文化娱乐生活C.提高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 D.扭转了尚武轻文社会风气9.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A. B.C. D.10.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明朝宫廷宴请各国使节的宴会上,响起了这样的歌声:“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朝大明。万邦千国皆归正,现帝廷,朝仁圣…“这种”四方来朝“的局面出现的背景是( )A.鉴真东渡 B.市舶司的设立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11.清代设立军机处主要处理全国机密重大事务,拥有机密事务处理权、参赞军务、议奏大权等内阁不具备的权力,而内阁则承担了清代中央决策机构大部分的常规事务,这一规定( )A.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升 B.可以避免皇帝决策失误C.进一步强化皇帝的权力 D.提高了内阁的行政地位12.1661年,郑成功率领数万将士围攻荷兰殖民者,并使人告之曰:“此地乃我先人故物”,“地仍还我,兵始罢。”郑成功于次年收复( )A.台湾 B.澳门 C.香港 D.西藏13.清朝顺治皇帝曾说: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臣子。康熙皇帝曾说:朕统一寰区,无分中外,凡尔人民,咸吾赤子。雍正皇帝曾说:天下一家,万物一源,如何又有中华、夷狄之分?三位皇帝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疆域统一、华夷一体C.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D.国力强大、内外有别14.清朝时,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下面示意图①处对应的是( )A.设置西域都护 B.设置伊犁将军 C.设置驻藏大臣 D.设置宣政院15.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清朝乾隆末年时,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下列作物,属于我国明代引进的是A.水稻、向日癸 B.玉米、甘薯 C.马铃薯、粟 D.花生、水稻二、非选择题(35分)16.“创新”是2023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之一、而制度创新却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三省六部是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隋朝,三省六部完全形成,主要负责政令的制定、审核以及贯彻执行。唐代初期,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讨论决策军国大事。——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材料二 材料三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材料四 清朝统治者,-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仅在乾隆时期,禁书毁书的活动就持续了近20年,许多珍贵的书籍被查禁和销毁。(1)根据材料一、指出三省六部的职能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指出明朝是如何强化皇权的?(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怎样的思想?在此思想影响下,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政策?结合所学分析清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影响。(4)材料四反映的是清朝统治者实行的哪一项政策?(5)通过以上探索,说说我国古代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政策的共同目的。17.民族团结、民族交往交融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线。习总书记讲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松赞干布因娶公主更仰慕华风,又派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国学学习诗书……还向唐朝请求给予蚕种及制造酒、纸墨的工匠,都得到了允许。唐人陈陶《陇西行》诗云:“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1)材料一中的“公主”是谁?说说唐蕃和亲对吐蕃发展起的作用材料二 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最后与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并指出哪一历史事件为宋辽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宋朝时期民族关系有何特点?材料三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巨大,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3)材料三“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中的“少数民族”是哪个民族?写出元朝统治者管辖西域和琉球的管理机构名称。材料四:(4)材料四中图1图2所反映的史事分别体现了中央政府怎样的边疆治理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共同的历史作用。(5)通过学习上述材料,你认为今天我们应怎样做才能促进我国民族团结?18.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的延续的文明,它生生不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璀璨夺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再现·炫丽的文化遗产】材料一:文物孕育丰富的文化信息(见下图) (1)上图科技巨著的作者是谁?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译成多种文字,被誉为什么。【追寻·繁荣的经济印记】材料二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要意义的商业革命。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的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的繁荣,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2)材料二中宋代引进的“水稻的早熟品种”是什么?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于何时?【展示·伟大的科技成就】材料三 美国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3)从材料三中提到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任择一项,谈谈其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的影响。【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材料四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诗词文贼争相辉映,璀璨夺目。随着古代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也发生着变化,到明清时期,大体上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4)材料四“明清小说”中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是哪一部?并写出他的作者。(5)结合以上探究谈谈你的认识。试卷第4页,共5页1.B【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可以看出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商旅的沟通往来,直接作用是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2.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科举制度诞生,D项正确;隋文帝时期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他在位时期还没有创立进士科,排除A项;唐玄宗、唐太宗是唐朝时期的皇帝,他们完善了科举制,排除BC项。故选D项。3.C【详解】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她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是真正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C项正确;隋文帝开创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定,排除A项;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没有创立殿试制定,排除B项;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与题干“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评价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4.A【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日本”“佛教”“唐招提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的研究的主题是鉴真东渡。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第6次东渡,终于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主持建造了唐招提寺,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A项正确;玄奘西行是去印度求取佛经,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宋辽关系的出现是在唐朝五代之后,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马可 波罗来华发生在元朝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5.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因此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B项正确;唐末农民战争不是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宦官专权与五代十国局面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因此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而不是朋党之争,排除D项。故选B项。6.D【详解】题干材料说明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重文轻武政策。为防止唐末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D项正确;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A项;重农抑商、奖励农耕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7.B【详解】根据所学,根据材料图片年代尺信息和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1276年,元朝攻破临安,南宋灭亡,所以①处应填入的朝代是宋朝,B项正确;西晋建立于266年,排除A项;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排除C项;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排除D项。故选B项。8.B【详解】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城市中大批瓦子、勾栏的出现,适应了市民阶层壮大的需要,丰富了市民文化娱乐生活,B项正确;经商的时间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说明商业活动突破了时空限制,题干中并未提到早市、夜市的出现,排除A项;瓦子的出现与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并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宋朝推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转了尚武轻文的社会风气,题干并没有相关内容能反映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瓦子、勾栏的出现,与扭转尚武轻文的社会风气并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9.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北宋、辽、西夏是同一时期的政权,辽位于北宋的北方,西夏位于北宋的西北,C项正确;辽与西夏位置错误,排除A项;北宋位于辽和西夏的南方,排除B项;北宋位于辽和西夏的南方,排除D项。故选C项。10.C【详解】根据材料“永乐十八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开始了持续28年之久的七下西洋的壮举,永乐十四年(1416年)郑和完成了第4次下西洋任务,正在准备第5次下西洋时,亚洲、非洲17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节来华朝贡,出现“四夷率土归王命”的盛况,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是唐朝的历史事件,题干描述的是明朝宫廷,排除A项;市舶司是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而材料所述为明朝的对外交往方面,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抗倭是在明朝中期,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1.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实行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制,并结合所学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可知,清代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一律经由军机处,且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而内阁仅承担常规事务,所以这种分工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和皇权的进一步集中,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结果,C项正确;A项对材料的解读片面,排除A项;决策权完全在皇帝手中,B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成功在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以赤嵌城为东都,建立府县,编制军队,屯田垦荒,奖励移民, 推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郑成功收复台湾,不是澳门,排除B项;郑成功收复台湾,不是香港,排除C项;郑成功收复台湾,不是西藏,排除D项。故选A项。13.B【详解】根据材料“清朝顺治皇帝曾说: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臣子。康熙皇帝曾说:朕统一寰区,无分中外,凡尔人民,咸吾赤子。雍正皇帝曾说:天下一家,万物一源,如何又有中华、夷狄之分?”可知,体现了清朝统治者维护国家统一,强调华夏一家的特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天下一家,内外无差别,排除D项。故选B项。14.C【详解】据题干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雍正六年(1728)正式设置了驻藏大臣,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理,C项正确;西汉时期设立了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地区正式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管辖范围,排除A项;伊犁将军是清朝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后设立的新疆地区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排除B项;元朝时期设宣政院管理西藏,排除D项。故选C项。15.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代引进的高产作物是玉米和甘薯,故选B;水稻和粟都是我国早期先民培育的农作物,排除ACD。16.(1)职能:负责政令的制定、审核以及贯彻执行;决策军国大事。(2)措施:①在地方,将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三司。②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③设厂卫机构(或朱元璋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3)思想:盲目自大。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固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4)政策:文化专制政策。(5)目的: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详解】(1)职能:根据所学和材料一“隋朝,三省六部完全形成,主要负责政令的制定、审核以及贯彻执行。唐代初期,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讨论决策军国大事”可知,这体现出负责政令的制定、审核以及贯彻执行;决策军国大事。(2)措施: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示意图可知,强调中央集权,在地方,将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设厂卫机构。(3)思想: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知,这体现出盲目自大。政策:根据所学可知,为此,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根据所学可知,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固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4)政策:根据所学和材料四“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仅在乾隆时期,禁书毁书的活动就持续了近20年,许多珍贵的书籍被查禁和销毁”可知,这体现的是,文化专制政策。(5)目的: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17.(1)文成公主;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强了民族交流。(2)澶渊之盟;战和并存,以和为主,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3)蒙古族;西域:北庭都元帅府。琉球:澎湖巡检司(4)图1方式:册封;图2方式:平叛;作用: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任答一点)。(5)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和宗教信仰等言之有理两条即可【详解】(1)公主:由材料“松赞干布因娶公主更仰慕华风”可知,公主指的是文成公主。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作用: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强了民族交流。(2)事件:结合所学可知,宋辽之间签署“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特点:由材料“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最后与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可知,宋朝时期民族关系战和并存,以和为主,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3)民族: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蒙古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机构: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4)方式:观察题干图片,图1反映的是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并赐予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所以其方式是册封;图2反映的是清朝乾隆帝平叛大小和卓的叛乱,所以其方式是平叛;作用;清朝加强了对边疆地球的管辖,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5)怎样做:今天我们应该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和宗教信仰等。18.(1)宋应星;被誉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2)占城稻;南宋。(3)指南针,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火药和火药武器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4)《西游记》;吴承恩。(5)言之有理即可,如,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发展等。【详解】(1)作者: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可知,在明代,宋应星编写了《天工开物》;誉为:根据所学可知,它被誉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2)品种: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同样,水稻的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可知,这就是占城稻;时间:根据所学可知,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于南宋。(3)影响:根据所学和材料三“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可知,宋代的发明,作用很大,例如,指南针,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火药和火药武器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4)小说:根据所学和材料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可知,“明清小说”中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是《西游记》;作者:根据所学可知,作者是吴承恩。(5)认识: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发展等。答案第6页,共6页答案第5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