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考点突破(四川专用)专题23散文阅读(知识清单)(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考点突破(四川专用)专题23散文阅读(知识清单)(学案)

资源简介

专题23:散文阅读 (知识清单)
【考点分布】2023年四川省中考散文阅读考点分布
2023年四川省中考散文阅读考点分布一览表
地市 文本标题 原题再现 考点分布
泸州市 玉兰花开香满园 4. 请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简要概括玉兰花的花形、花色、花香、气质等形象特征。 内容梳理概括
5. 文章第②自然段描绘了三个生动的画面,请为每个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拟定小标题
6. 文章第④自然段写老校长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情节作用
7. 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请以第⑥自然段为例,简要赏析你认为最突出的两个特点。 语言特色赏析
绵阳市 千斯坝听水 13.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开篇点题,并通过对“澄碧的坝河”“金色的光芒”等自然景物来表现千斯坝的纯粹与庄重。 B. 作者通过对郭守敬工作场景的猜想,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目光长远、运筹帷幄的水利专家形象。 C. 文章结构清晰:整体采用“总—分—总”结构,首尾照应,中间四个段落以并列的形式展开。 D. 作者对千斯坝的情感非常复杂,既有对其所承载的历史的怀想,也有对水上运输衰落的担忧。 内容和表现手法分析
14. 第二段引用《诗经》中的相关文字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引用的作用
15. 请结合语境,从修辞手段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活泼的流水牵着我的思绪,自由自在地唱着、欢腾着,携着阳光,向着远方一路飞奔…… ②无数的大船从南方运来沉甸甸的稻米和豆菽,运来丝绸和茶叶,运来五彩的憧憬。 修辞手法赏析
16. 文章第一段写道:“我站在千斯坝遗址,倾听流水遥远而又清凉的亲切诉说,心里翻卷着万千感慨。”千斯坝的流水引发了作者哪些感慨?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内容主旨概括
广元市 苏轼向南 17. 阅读全文,梳理情节,补全表格。 经历未上岸时初次上岛①____远离朝堂,融入百姓②____,教书育人即将北归心境黯然如灰惊奇畅快轻松畅快陶醉③____
情节梳理概括
18. 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下列语句。 (1)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修辞角度)。 (2)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理解句意) 句子赏析 句子含义理解
19. 作者在文中三次描写海岛上的树木,请分别分析其用意。 词语表达意蕴
20. 如果你把此文推荐给其他人,请结合文本,从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的角度阐述理由。 对文章主旨和诗句含义的理解
遂宁市 怀念一位志愿军老战士 17. 编剧为了塑造“老谢”的形象,采选出下列拍摄镜头。请结合文本内容,补充两个镜头。 镜头一:年逾花甲,承担收集任务 镜头二:收集故事,到处“打游击” 镜头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头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头五:书籍出版,“老谢”喜笑颜开 梳理故事情节
18. 主演为了演好角色,正在揣摩剧本。请抓住下句中的关键词,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老谢”形象。 一位满头华发的孤身老人,正躬着脊背,全神贯注地校阅着一篇篇稿件。190度宛如酒瓶底般的镜片,几乎是贴在稿纸上了。 人物形象分析
19. 在片尾,导演做了如下设计: (1)导演围绕 段划线句,设计了片尾镜头,请说说你的理解。 (2)在片尾画面中,导演准备用两句话来评价“老谢”光辉的一生,请补充完整。 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胸怀赤诚保家卫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含义理解 评价人物和补写句子
20. 纪录片播出后,作为观众,请你结合影片内容,谈谈新时代青年如何成为“最可爱的人”。 理解文章内容和拓展运用
南充市 怀念,也是不能忘记的 11. 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怀念张洁的? 内容归纳概括
12. 第③段作者写她在张洁家里看到钢琴上摆满了各种最重要的奖牌,这样写有何用意? 文段的作用
13. 第⑥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赏析
14. 作者笔下的张洁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分析人物性格
眉山市 春联儿 20.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写老俞“最善于招揽主顾”,用“见、站、转、拍、提”一系列动词,写出他的主动、热情。 B. 文中在叙述老俞身世时特意提到他的原籍,有暗示苏轼对后世影响深远,东坡故里民风淳朴的意味。 C. 文章中老俞多次提到前线大儿子的来信,言语之中流露出他对大儿子在外打国仗的无比自豪之情。 D. 本文言简意丰,如文中老俞说“埋了”与杨绛的《老王》中老李说“早埋了”,都暗含悲痛之情。 内容和写作手法分析
21.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他改变了往常的习惯,只顾推车,不开口说话,呼呼的喘息声越来越粗,我的胸口也仿佛感到压迫。(这里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2)我猜他把那封信总该看了几十遍,每个字都让他嚼得稀烂,消化了。(这句话形象生动,请简要赏析。) 引用的作用 表现手法
22. 文章以“春联儿”为题有怎样的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分标题的妙处
广安市 听雨 15.概述文章③至⑥段作者想起了哪些和“雨”有关的故事,完成下表。 段落主要内容概括③儿时的“我”在雨中漫步,享受雨中的惬意。④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理解概括
16. 第③段中“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答。 原因探究
17. 第⑤段中诗人陆游和词人竹山先生关于听雨的佳句,有何作用? 引用的作用
18. 请赏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动词的妙处。 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 动词妙处赏析
19.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线索、情感主旨
达州市 灯光若月 (1)第①段中“织”字用得非常精妙,请作分析。 词语理解赏析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 粗糙的双手迸裂着一条条细线大小的口子,像一些黑色的线虫爬在上面。 句子赏析
(3)第⑥段写到“好多次我就‘醉’在这样的环境里”。请说说“我”因何而“醉”? 原因探究
(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四娘是一个怎样的人。 人物形象分析
(5)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段落作用
凉山州 梨花开了 15. 从修辞的角度品味文中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灿烂春阳下,梨花重重叠叠争相盛放,赶着来赴这场久违的邀约。 句子赏析
16. 文章开头写了父亲带我去“偷”树这件事,请简要回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句段作用 原因探究
17. 每到收获季节,父母为什么总要留一小枝梨子在枝头? 原因探究
18. “梨花开了”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回答。 标题含义作用
甘孜州 花黄的夏天 19. 文章主要表现了流浪狗“花黄”哪些内在特点?请简要分析。 内容理解与概括
20. “花黄”生活在后院里,“我”对它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章,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 ①花黄最初侵占后院,让“我”很___________;②后来见到花黄消瘦得厉害,“我”很____________;③看到花黄的小狗后,“我”有些___________;④小狗狗被抱走后,“我”有点___________。 内容梳理与概括
21. 请联系上下文,简要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听见人来了,它们连滚带爬地向花黄刨出的洞里钻去,那只最大的把自己的半截身子钻进去,又掉过头来,用水汪汪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我和儿子。 词句的赏析
22. “我”和邻居老爷爷对“小胖子”的爱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简要评析。 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最新课标要求】
最新课标文学类阅读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5.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8.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9.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2022年课标 第四学段任务 (7~9年级)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1)阅读反映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伟大成就、代表性人物及其感人事迹的优秀文学作品, 感悟革命领袖、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运用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 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3)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尝试写诗歌、小小说等。
(4)领略数字时代精彩的文学世界,欣赏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感受不同媒介的艺术魅力。
最新课标 评价建议 评价应围绕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性表现进行。第三、第四学段,侧重考察学生对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领悟程度和体验,评价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关注研讨、交流以及创意表达能力。
【考查要点】
散文考查要点 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出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顺序,把握散文线索,准确概括文章的要点。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中心句、分析句、过渡句、抒情句、哲理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借助常用的修辞知识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表达效果,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说出从中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散文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在对作品准确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文本,在文本特定的指向性基础上进行解读。
【考点突破】
一、散文分类
散文分类一览表
散文类别 文体特点 表现手法 教材示例
写景 状物 散文 写景散文 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用景物描绘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移步换景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从盼春到绘春再到赞春,主要是自下而上描绘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借大地回春、草木争荣的景象抒写作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状物散文 描摹刻画具体物件,使物象与情思完美结合,托物寄意或赋予其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象征 托物言志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写的一篇状物散文。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写人叙事散文 以叙事为主,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叙事中的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记叙 描写 《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回忆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询问裹脚、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之情。另外,文中热烈赞颂藤野严九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
议论说理散文 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议论 象征 《永久的生命》是一篇哲理性散文,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高唱生命的凯歌。启示我们认识到生命的本质:① 生命虽然卑微、柔弱,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② 道路曲折,但生命强大、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③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等等。
二、散文阅读解题策略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如《长城》一文,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会洞若观火,游刃有余。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阅读《兽·人·鬼》,就必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倒行逆施,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先生十分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个别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融合过程中的曲折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高考试题中。如《报秋》,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深含着生活的哲理。作者通过玉簪花这个载体,提醒人们要多珍惜光阴,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这就是“玉簪花精神”。抓住这个“精神”,也就等于找准了阅读的突破口。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常见的有:①比喻。如“兽”“鬼”各指什么(《人·兽·鬼》);②反衬。如《报秋》中用太阳花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③对比。如《青菜》中,“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与“紧紧依靠大地,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④象征。如《门》中的“门”;⑤排比。如“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报秋》),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到了强化作用;⑥变换人称。用“我”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你”便于抒情,便于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它”或“她”只是写了不同人的感受。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如《话说知音》,为什么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综合这两部分,就回答了以上问题。二者缺其一,都不是完整的回答。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
三、散文的结构形式和线索
散文的结构形式和线索一览表
结构线索 类别 示意、示例
结构形式 静赏式 景点概述 景点静赏 景点联想
参游式 进入景点 依次欣赏 赏景联想 离开景点
象征式 物的描述 物的性格 由物及人 表达志向
怀念式 睹眼前景(人、事) 思从前景(人、事) 抒怀念情
叙史式 一语通篇 追述史实 抚今而感慨抒情
线 索 事物线索 茅盾《白杨礼赞》以“不平凡”的白杨树为物线,以“不平凡”为情线。
人物线索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以农民科学家吴吉昌为线索。
事件线索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就以“这件小事”为线索。
情感线索 《雨的四季》就以对雨的爱恋或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为抒情线索。
空间线索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就是以时间空间的变换为线索。
时间线索 《植树的牧羊人》以时间的推移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
线索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需要注意的是,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虚实结合,或纵横交叉,或一主一次,或平行发展。线索在文中的体现,多半在标题、开头、结尾和过渡段的段首、段尾等处;而把握文章的气势、整体脉络和倾向,则是把握线索的关键。
四、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一)记叙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记叙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1)顺叙,如《老山界》一文,就是按照时间(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的推移,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2)倒叙,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件小事》、《回忆我的母亲》、《记一辆纺车》等。
(3)插叙,鲁迅的《故乡》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
(4)补叙,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
2.记叙的人称: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1)第一人称的作用: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2)第二人称的作用:一个“你”字,似乎让读者遇到久别重逢的老友,回忆起许多美好的往事。当代作家刘心武也认为,第二人称叙述更能让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如2013年北京中考《洞茶》一文的第12段,“天啊,离散了几十年啊,我母于再次和你相逢!你甘暖依然啊,你温润如旧!”,作者运用拟人即第二人称的手法,生动的写出自己对洞茶的思念之情。散文中第二人称的作用是考点,需要重点掌握。
(3)第三人称的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二)描写
1.描写的含义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景物的性质、特征、环境的色彩、布局等具体地描绘出来。它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具体、形象、生动地再现客观事物,给人以亲临其境的真实感。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惟妙惟肖,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
2.描写的种类
初中常考的有三种类型: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
(1)人物描写
刻画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丁玲说:“有许多人物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但是要把这个人物画出来,让读者认得,理解,体会,引起自然的爱憎,是需要许多手法的。”
人物描写的手法常用的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
正面描写包括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等的描写。
1语言描写。即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独白(作品中人物自言自语),一是对话(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互问互答)。语言描写,一定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处境、思想和性格特征,也是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的一种。《忆冼星海》一文中,对人物进行了语言描写:“要写还得回中国来”,突出了冼星海赤城的爱国之心。
2行动描写。通过语言文字表现人物的行动,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的描写。施耐庵《水浒传》中要塑造武松的性格,就安排了一回“景阳岗武松打虎”,全是写武松怎样“打”,从动作上描写出武松英雄的本色和武艺的高强。书中写他采取先防御、后进攻的策略,又显示出他的谋略与机智。作者正是通过对武松打虎的全过程的生动细致描写,表现了他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所以,茅盾说:“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和动作来表现。”
3心理描写。即直接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内心活动的方法。心理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心理剖析;用语言、行动显示;用梦境、幻觉表现等。写心理活动,要努力写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例如高尔基的《母亲》最后一章所写尼洛夫娜发现暗探时一刹那的动摇、害怕,以及内心冲突,直到坚定、沉着。
4肖像描写(神态及外貌)。即对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服饰、神情姿态等外部特征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侧面反映了人物的品行。鲁迅曾在《祝福》中14次写到样林嫂的眼睛,而每一次眼神的变化,都透露出人物当时的心理和性格的变化。写闰土,在写眼睛的同时,也写到闰土的手:“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反映了闰土生活的艰辛和痛苦。写孔乙己却没有写眼睛,而是写他那件又旧又破的长衫。
5.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如《陌上桑》一文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通过对“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仪容。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只因为观看罗敷。 ”从侧面烘托了罗敷的美貌。
(2)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在文章当中的环境描写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服务于文章的主题和人物刻画。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去体会一下环境描写的重要性。
1交代社会背景
鲁迅的《孔乙己》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
“鲁镇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两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么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对咸亨酒店的介绍,是为了交代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个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作者刻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渲染气氛
例如“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这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极其沉痛的心情。
3烘托心情
例如《心愿》一文,在点明“我”在一个假日去巴黎的一座街道公园看书之后,交代了“我”周围的环境以及“我”由花丛联想到北京一事,表达了作者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4推动情节的发展
例如:《曹操煮酒论英雄》中“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一句,因为天气的变化,引出了对“龙”的评论,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5揭示人物性格
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中,开头是警官奥楚蔑洛夫走过的市场:
四下一片寂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只用寥寥数笔就真实地再现出沙皇统治的社会的一片萧条败落的景象,反映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俄国社会的阴森可怖的黑暗面貌。这种社会环境正是产生迎合现实、阿谀逢迎的奥楚蔑洛夫性格的土壤,而奥楚蔑洛夫的精神又维护了腐败黑暗的社会制度。因此,鞭挞奥楚蔑洛夫性格,具有更重要的社会意义。
(3)细节描写
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动作的细节描写,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例如: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摘自《背影》)
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过程进行了动作的细节描写,很好的突出了父亲买橘子过程的艰辛,从而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三)抒情
抒情,即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
抒情方式具体来分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法、触景生情法、咏物寓情法、咏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于事法和融情于理法等。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常考的几种:
1.直抒胸臆(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介绍志愿军战士的几个英雄事例后,写下了这样一段抒情文字:
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是什么一种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作者饱含深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无比崇敬和热爱之情。
2.借景抒情(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
3.咏物寓情(间接抒情)
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咏物寓情的关键在于“寓”。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流沙河的《藤》,就是运用了咏物寓情的手法。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这里写的是“藤”,但影射的是那种趋炎附势、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的人。作者把自己对这种政治投机商的愤恨与蔑视的感情,寄寓在对“藤”的物性的描写之中,达到了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高度和谐与统一。
4.咏物言志(间接抒情)
咏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它与咏物寓情的区别是:咏物寓情只状物,不直接抒情;以状物代替抒情;咏物言志既状写事物,也直接抒怀,因物生情,有感而发。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就是咏物言志之作。文章首先“咏物”,描写花生的可贵品质:“它只把果实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拔出来。”然后“言志”,说明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表面好看而对别人没有益处的人。
(四)议论
议论,即分析评论客观事物,表现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常见的议论方法有:
1.夹叙夹议。即一边叙述一边议论。可先叙而后议,亦可先议而后叙。要把议和叙紧密联系,使议出自叙,言简意赅、灵活、自然。
2.寓理于情,即把议论融入抒情之中,借抒情阐发道理。
3.寓议论于篇外。在文章开篇或结尾之处,加上一种既有独立性,又与篇章内容有某种联系的议论文字。除此之外,还有引证代议,发问提议等。
(五)说明
此外,散文中,除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常用的表达方式,还会有一种说明性的散文,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为说明,实用性很强,因此它的要求是朴实无华,不尚雕饰,用字准确,谴词精练。
表三:表达方式答题术语一览表
表达方式答题术语一览表
表达方式 鉴赏术语 鉴赏用语
叙 述 叙述人称 运用第一人称 能给人自然亲切、真实可信的感受,便于直抒胸臆,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缺点是容易受到时空的局限,非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事情就无法写进去。
运用第二人称 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便于对话、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抒情,增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但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
运用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的生活,显得客观冷静,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便于叙事和议论但缺少真切感。
叙述方式 运用顺叙方式 故事的基本因素交待清楚,使叙述自然顺畅,使文章层次清晰,眉目清楚。
巧用倒叙方式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运用插叙方式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运用补叙方式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描 写 详略得当 工笔细描(详、繁) 绘形绘声绘色,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或事物的形象性格或事物的完整面貌
粗笔白描(略、简) 廖廖数笔,简洁传神地勾勒出人或事物的神韵
正侧结合 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的肖像神态、心理、细节、语言、动作,使人物或事物形象更加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侧面描写 通过旁人或景物、环境来有力的烘托某一人物或事物的形象。
细节描写 人物、事物某一细小的神态、动作 关注细节,于细微处见精神;以小见大,更能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神韵。
写景技巧 移步换景,定点换景,定景换点;形声色味触结合;由远而近,由近而远;由动而静,由静而动;动静结合,以动衬反衬静,以有声反衬无声;从高到低,从低到高;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由表及里,由外而内;修辞角度
场景描写的6大功能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②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感染读者; ③给全篇“定调”; ④烘托人物心理,揭示人物性格; ⑤作为某一现实生活的象征; ⑥烘托主题。
其它描写笔法 主次结合,相得益彰;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先抑后扬,引发好奇;对比衬托,有力突出
夹叙夹议 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叙述的升华,使文章既有形象性又有哲理性
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情感浓烈饱满,直接感染读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感抒发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议论 1.开头或结尾的议论点明文章的主旨。 2.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说明 ※不作要求
五、表现手法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欲扬先抑、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表现手法答题术语一览表
鉴赏术语 特点、作用
托物言志(象征) 借此言彼,生动形象;巧妙寄托,耐人寻味;委婉含蓄,引人联想
借古讽(喻)今 借古人古事针砭今天人今事,委婉含蓄,发人深省
以……自比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
善于联想想象 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虚实相济,增添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对比 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烘托 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反衬 乐景反衬哀情,哀景反衬乐情,坏人反衬好人,更加鲜明突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