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考点突破(四川专用)专题18文言文对比阅读(知识清单)(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考点突破(四川专用)专题18文言文对比阅读(知识清单)(学案)

资源简介

专题18:文言文对比阅读 (知识清单)
【考点分布】2023年四川省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考点分布
2023年四川省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考点分布
地市 篇目作者 原题再现 考点分布
自贡市 《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宋史·文天祥传》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士之怒 士:官吏。 B. 长跪而谢之 谢:道歉。 C. 安事二姓 事:侍奉。 D. 南乡拜而死 乡:同“向”,面向。 文言实词解释
1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B. 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C. 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D. 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文言文断句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面对秦王威胁,唐雎极言专诸、聂政、要离的“布衣之怒”,以此震慑住了秦王。 B. 文天祥被捕之后,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了,并以诗明志。 C. 在“义”和“生”之间,唐雎和文天祥选择了“义”,并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D. 唐雎面对强秦敢于拔剑,文天祥宁死不改忠君之志,都是孟子赞颂的“大丈夫”。 内容理解分析判断
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 文言翻译
泸州市 诸葛亮《出师表》 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8.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B.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C.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D.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文言文断句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庶竭驽钝 庶:期望,希望 B. 以彰其咎 彰:揭示 C. 时人异焉 异:对……感到惊异 D. 身使孙权 使:使者 文言实词解释
10. 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诸葛亮躲避乱世,亲自耕种田地,不求做官出名,以及刘备多次到诸葛亮居住的草庐去拜访他的事情。 B. 甲文为“表”,作者追述了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终托孤的往事,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对刘备父子的忠心,以及兴复汉室的决心。 C. 乙文为“传”,略写了诸葛亮的身世,详写了他出山后为刘备奔走效劳、功绩突出并官拜丞相的经历,作者还对其做出了评价。 D. 乙文中陈寿认为,诸葛亮不管是整治训练军队,还是运用奇谋都有突出的才能,而治理百姓的才干强于他作为将领的能力谋略。 内容理解分析判断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2)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文言翻译
广元市 《孟子·富贵不能淫》 《汉书·苏武传》 9. 下列推敲文言词义的方法或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言词句方法释义本无谋字源推测法:根本,本来武不应参考成语法:一呼百应回应,回答畔主背亲课内迁移法:攻亲戚之所畔通“叛”,背叛,违背副有罪,当相坐查阅词典法:①席地而坐;②座位;③由于,因为;④定罪;席地而坐
A. A B. B C. C D. D 文言实词解释
1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往之女家”与“女为人臣子”中的“女”意义相同。 B. “往送之门”与“举剑欲击之”中的“之”用法和意义相同。 C. “天雨雪”与“雨雪霏霏”中的“雨”用法和意义相同。 D. “以顺为正者”与“空以身膏草野”中的“以”意义不同。 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 一词多义
11. 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B. 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C. 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D. 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文言文断句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单于愈益欲降之,乃置武大窖中,绝不饮食。 文言翻译
13.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因此公孙衍、张仪不算“大丈夫”。你认为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材料二中苏武的事迹,说明理由。 内容理解分析
遂宁市 欧阳修《醉翁亭记》 《宋史·欧阳修传》 21. 用“/”给乙文划线语句断句,划两处。 为 政 宽 简 而 事 不 弛 废 何 也 文言文断句
2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凡历数郡 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 B. 以纵为宽 人多以书假余 C. 而民受其弊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D. 宽简而不扰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文言实词理解
2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无以自遗,因取旧案反覆观之。 文言翻译
24. 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欧阳修的从政理念。 内容理解分析
南充市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郑板桥家书·潍县署中谕麟儿》 15.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色愈恭,礼愈至 至:周到。 B. 主人日再食 再:第二次。 C. 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D. 观之非徒无益 益:好处。 文言实词解释
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人多以书假余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B. 俟其欣悦 其真无马邪(《马说》) C. 当余之从师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D. 必须自首至尾 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 文言虚词理解 一词多义
17.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叙述了作者的求学经历,强调了只要勤奋向学、虚心好学,即使学习条件艰苦、生活艰难,也能学有所获。 B. 乙文作者讲述了读书的态度与方法。态度上要勤恳且有恒心,方法上要循序渐进、要善抓重点、要有所取舍。 C. 甲文作者告诉马生为学之道,没有直接说理,让道理从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中自然流露出来,显得亲切平易。 D. 乙文作者从家长的角度,直接说理,观点鲜明,论证严密,阐述充分,告诫儿子为学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内容理解分析判断
18.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有费解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 文言翻译
广安市 范仲淹《岳阳楼记》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25. 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 文言文断句
2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百废具兴________________ (2)是进亦忧,退亦忧________________ (3)以览观江流之胜________________ (4)今张君不以谪为患________________ 文言实词解释
2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属予作文以记之 投以骨 B. 揖西山之白云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 其流奔放肆大 其正色邪 D. 或异二者之为 乌睹其为快也哉 文言虚词理解 一词多义
28.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文言翻译
29. 【甲】【乙】两文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都体现出了古人_______的人生态度。但两文“乐”的内涵不同,【甲】文之“乐”是_______,【乙】文之“乐”是______。 理解文章内容和对比阅读
巴中市 列子《愚公移山》 班固《汉书》 “苏武者,” 22.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武 留 十 余 岁 竟 不 降 下 可 谓 守 节 臣 矣 文言文断句
23.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汝之不惠 友人惭,下车引之 B. 子为父死无所恨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C. 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D. 以武为移中监使匈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文言虚词理解 一词多义
24.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乃设以贵爵、重禄,终不听。 文言翻译
【考点突破】
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方法和解题技巧
近几年文言文阅读的特点是课内一篇,课外一篇,也就是说两篇进行对比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是学生最怕又是最容易失分的。
凡事都是有规律的,要解决好需要一定的技巧。这类题只要做到以下五步,就不会觉得难了。
一、阅读方法步骤:
(一)第一步:快速浏览所选文段后的所有的题
看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所选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所有的题,有的题选项给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快速浏览题,有助于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提高做题效率和准确率。
(二)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 课外文言文阅读选段都会给出标题, 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以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三)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初读文言文选段的目的是整体把握其主要内容。先浏览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以求更准确地理解。
但千万别忽略文段后面的注释,这些注释特别的重要,有助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在阅读时应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如果碰到不懂的地方,千万不要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该跳过去继续阅读,说不定看到后面就懂了。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四)第四步: 逐项完成问题
逐项落实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 逐项进行。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第五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划分句子节奏、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和比较鉴赏等。划分句子节奏,有时间再细说,先说后面四个。
二、解题技巧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技巧:
1、词语解释题:多数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基本上都是课内文言文中学过的。
解题时,可以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时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 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遵循“信”(准确)、“达”(通顺)、“雅”(生动)的原则。
按照“六字诀”(留、删、换、补、调、变)的翻译方法: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词不用翻译,需要注意的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 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3、内容理解与感悟:
内容理解方面:联系全文,整体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上综合理解文意,进而准确概括局部内容。对人物的看法或评价要与文章内容结合起来,不能泛泛而谈。
一般答题格式:(如果是分析人物)通过……描写,表现了XX……的性格特征。
或:从…中可以看出,XX是一个……的人。
感悟与启发方面:论述道理或谈启发,要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不能是对作品思想观点的简单重复,要善于换个角度看问题,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扣时代,新颖而独特。
4、比较鉴赏:从文段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还要注意比较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
答题模板:
(1)甲文和乙文的相同点是:……
(2)甲文和乙文的不同点是:
在情感倾向上:……
在写作手法上:……
在……上:……
三、备考策略
1.分类整理并熟练掌握7-9年级各册文言文篇目,梳理和识记重点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及其他课文注释重点词。
2.熟练掌握翻译的原则(信、达、雅)和方法(留、删、换、补、调、变)
3.理解积累重点虚词:常见的十个虚词(之、于、 者、为、而、以、乃、其、夫、然)
4.掌握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注意古今句式的差异。例如:倒装句
5.熟练掌握文言文断句技巧(划分句子节奏)。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考点、题型及方法
文言文的比较阅读是通过阅读提供的两篇文言文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综合能力和比较辨析能力。最近两年在很多省市的中考题中都出现这种题型,比较阅读也渐成规模。主要有课内两段的比较阅读、课外两段的比较阅读、一课内一课外的比较阅读,其中尤以一课内一课外的比较阅读较为常见,所以,考生在熟练阅读课内文言文的同时应重视课外文言文的阅读。
考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3)比较阅读材料内容、写法、结构及表达方式的异同;(4)领悟两个阅读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的异同;(5)就比较阅读材料的内容谈自己的不同体验或自己从文中所受到的不同启示。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选文一般以“文段”形式出现,多以指向道德情感、突出人文性,尤其是爱国诚信、敬老爱幼、团结友善的文段为主,同时也有纯说明或写景的文段入选。多为两则,偶有三则。一般情况下,选取的文段之间一是必定存在着”联系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作者、文体、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顺序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二是存在“可比点”,或同中存异,或异中有同;三是难易度相当,均为浅易文言文。中考命制“求同辨异”类题目,借以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命题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异中求同
要求考生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筛选和提炼,透过表象上的“异”寻求内质上的“同”,找到两篇文章的相似点。解题时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解答“求同”类试题时,重在将两者做纵横双向比较,弄清两者为什么“同”,这是讲清原因;“同”在哪些方面?这是理清范围。
二、同中求异
要求考生从现象上的“同”探究内质上的“异”,或是在内质“大同”的前提下寻找个性上、表现形式上的“异”,这类题目更能反映考生的探究能力。解题时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解答“辨异”类试题时,重在对两者进行辨别、分析,要通过深入分析、多方比较,以彻底弄清两者因何而“异”,“异”在何处。
三、既求同又辨异
解答“求同辨异”之类题目的总体思路是,紧扣“求同”和“辨异”四个字做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探究。先要搞清楚题目的要求,是内容方面的“求同”或“辨异”,还是写法(表现形式、表达方法等)方面的“求同”或“辨异”。
解题技巧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题型主要有词语解释题、选择题、句子翻译题、问答题,和单篇文言文阅读的题型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其考查内容涉及到两个文言文语段,尤其是填空。选择题和简答题,一般是对两个文言文语段从语句、语言、内容、人物、写法、主题等方面进行比较。
一、解释词语题
要运用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准确写出常见文言虚词和重点实词的含义。解释实词时要考虑词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解释虚词时要辨析词的读音、词性和语气。一般可从两方面切入,一是先了解整个句子的大意(必要时联系整个段或篇),然后用换词法揣摩加点字的意思;二是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辨析文言实(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然后依照句意确定词语含义。
二、翻译题
翻译题的题量为1~2个,有两个译句的题目,有的要求2个句子都翻译,有的要求选择其中一个进行翻译。译文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译文要通畅顺达,富于表现力。文言文的翻译应遵循“信”(忠于原文)“达”(文义通达流畅)“雅”(语言富有文采)三原则,运用“留”(保留)“删”(删除)“换”(替换)“调”(调整)等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三、选择题
先仔细读题,认准所要选择的项的具体要求,然后根据这一“要求”辨析所给的各项,找出最切合“要求”的项。
四、简答题
求同型题目要通过对不同阅读材料的分析,找到几者间的“联系点”;求异型题目关键是找准有助解题的指向性词语,以免跑题。由于作者的思想、心境和处境的不同,相同的词语用意会不一样。
文言文对比阅读六大考点突破一览表
以下六大考点基本涵盖课外文言文阅读重要考点:实词解释、虚词辨析、句子翻译、内容理解(含句子理解)、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分析。
文言文对比阅读六大考点突破一览表
考点 考点突破
一、断句和划分句子节奏 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 ①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②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技巧一: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技巧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技巧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技巧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 古汉语中,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技巧五: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我”(吾、予、余、我),“你”(尔、汝、女、公、卿、若、君、而、乃、子),“他”(之、彼、其、此)。 技巧六:利用对称句式断句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等特点。
二、实词解释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如上面一题中“申子尝请仕其从兄”的“尝”,如果能联想到《岳阳楼记》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尝”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尝”的意思为“曾经”。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上面二题中“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的“闻”,结合语境可知“闻”应为“听说,知道”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如上面二题中“以供岁赋”的“赋”的意义推断,大家可以把“赋”组成几个词语,从中做选择:赋税、诗词歌赋、天赋……通过筛选,不难找到“赋税”这个意思。 技巧四:古今对照法 即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别注意其不同之处。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汉语中可能是两个词。如“地方”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地”是“土地”之意,“方”是“方圆”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地方”是一个词,表“处所”等。 技巧五: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上面一题中“申子有怨色”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理解为“脸色”。
三、虚词辨析 技巧一: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二:代入检验法 各地中考虚词意义或用法辨析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同学们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选项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出其在课外句中的用法是否相同。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同学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此时就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某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四、句子翻译 技巧一:从宏观上整体理解、把握句式特点 翻译时切忌断章取义,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并要对文言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固定短语、修辞和语法,都准确把握。 技巧二:从微观上把握句中每个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尤其是词类活用、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特殊实词,都要准确把握。 技巧三:“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 “达” “雅” 文言句子翻译要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译,不漏译,不错译;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五、内容理解与概况 第一步:梳理结构,全面把握 对文章内容有了全局性认识,才能对局部有明确的指导。梳理结构,准确筛选信息要点,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框架与主旨。对结构的梳理可以注意文题、句段首句、句段尾句等。 第二步:锁定区域,准确筛选 在全面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在原文找到对应的区域,然后在具体区域中准确筛选,从而找准有效信息。 第三步:抓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辨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发生分歧的地方准确翻译。 第四步:综合分析,理清因果 对文意的分析必须综合全文,要结合主旨,注意是否倒置或混淆了因果关系。
六、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步:分析标题 有些文章,标题就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 第二步:通读原文 对于阅读材料,要从头到尾,慢慢读完。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不能理解词句,也不能把握内容;速度也不能太慢,词句意思大致理解就可以了。通读要完整,如果文章有出处和注释,也要一并读完。 第三步:分析原文 ①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其性格特点; ③注意侧面描写,常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定位主人公性格起着重要作用; ④结合人物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找出人物性格特点。 速记口诀: 标题开头须关注,具体事件显性格, 语言动作析特点,侧面描写起烘托。 补充:概括分析人物言行类题,其解题方法与分析人物形象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概括分析人物言行,是以人物的某一品行品质为切入点,围绕着这一切入点在原文中找出体现人物此品行的具体事例,最后对事例进行概括即可。答题时,要看清楚题干是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