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小学科学 五年级下册 科学知识点整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2017秋)小学科学 五年级下册 科学知识点整理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
第1课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1、这些在显微镜下像积木一样的小格子,就是组成生命体的细胞。动物、植物等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166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用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发现了细胞,证明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3、大多数细胞都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但有些细胞却很大,如动物的卵黄。
第2课 微小的生命体
1、小水塘里的生物:鼓藻、草履虫、钓钟虫、卵形隐藻、大肠杆菌。
2、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它们没有头、足、眼睛,也没有根、茎、叶,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3、1675年,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第一次发现了微生物的存在。他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制作放大镜和显微镜。
4、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生活着微生物。有的微生物还能生活在其他生物无法生存的地方,如火山、岩石里。
5、有些微生物并不微小,如蘑菇、木耳,把它们归为微生物,是因为它们的生存方式与某些微生物相似。
6、比较胡克和列文虎克所使用过的显微镜。(P3 P6)
第3课 发霉与防霉
1、馒头放置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霉。
2、防霉方法:放干燥剂、真空包装、空调除湿、烈日暴晒、消毒柜杀菌、低温保存。
第4课 微生物的“功”与“过”
1、微生物的“功”与“过”:
功:可以制作馒头、面包等食物;生产调味品;生产疫苗防治疾病;生产抗生素药物;生产腐殖质。
过:有毒细菌危害人体健康;病毒大量繁殖,造成疫情;引起病变,食物变质。
如果没有微生物,世界将会怎样?
答:动植物的尸体不会腐烂;吃下去的东西很难消化;许多药品不能制成;许多食品不能制成。
3、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青霉素能杀灭一些细菌。之后,人们又利用其他微生物生产出多种治疗细菌性疾病的抗生素。将疫苗注射到人体内,使人体产生免疫力,是预防病毒性疾病强有力的科技手段。在新冠病毒肺炎流行期间,中国绝大多数居民都接种了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疫苗,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4、消灭细菌或病毒的方法:高温煮沸、紫外线照射、喷洒消毒液、涂碘酒。
5、传染病流行期间,我们应该做好哪些防护措施?
答:外出要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餐;接种疫苗。
6、做酸奶:
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加热至60℃左右。待温度降到37℃左右,往鲜牛奶中加入2勺酸奶,并搅拌均匀。
2.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保温8~10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7、要把自制的酸奶放入冰箱冷藏。不可吃变质的酸奶等食物,否则会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易患肠道疾病。
第二单元 仿生
第5课 生物的启示
1、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有利于生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人们从中获得很多启示。
2、公元41世纪,古希腊数学家佩波斯提出猜想:截面呈正六边形的密铺(不留空隙,也不相互重叠)的蜂窝巢房,是蜜蜂采用最少量的蜂蜡建成的。这—猜想被称为“蜂窝猜想”。
3、在同种正多边形中,能密铺的只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
4、人类模仿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创造出各种人造物。这些做法逐渐发展为一门从自然中学习,进而应用到工程技术中的学科——仿生学。
第6课 蛋壳与壳结构
1、外形为弧形的建筑结构被称为拱。
2、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很大的压力,是因为蛋壳曲面可以看成由无数的拱拼接而成的,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人们从蛋壳中得到启示,发明了薄壳结构。薄壳结构具有优越的受力性能,且轻便省料,因此在建筑中被广泛使用。
3、薄壳结构的建筑:国家大剧院、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赵州桥、无梁殿。
第7课 海豚与声呐
1、海豚在水里能够发出一种人耳听不见的声波,声波遇到物体后会反射回来,被海豚的耳朵接收,海豚就能确定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海豚采用的这种方法叫回声定位。根据回声定位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现在,声呐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舰艇、水下作业及渔业勘测等。
2、潜艇的声呐系统利用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识别等。
B 超诊断仪同样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将超声波射入人体,通过分析体内组织产生的回声,探测人体内部是否健康。
雷达则利用类似的原理进行工作。雷达发出的电磁波遇到目标时会返回,从而测定目标位置、速度等,为飞机导航。
第8课 我们来仿生
1、手臂模型:硬纸板(骨骼)、绳子(肌肉)、铆钉(关节)
2、科学家发现,像蚂蚁、竹节虫等昆虫都有三对足,在爬行时总是以三条足为一组,以三角形支架结构交替前行。它们可以轻松跨过障碍物,也可以随时随地停下来。工程师借鉴昆虫的三角步态在稳定性、机动性等方面的优势,设计并制造了六足仿生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可以轻松跨越森林、沙地、沼泽等特殊路面,,能够从事工程勘测、反恐防暴、军事侦察等难度较大或具有危险性的工作。
3、河纯又叫气鼓鱼,它有个本领:一遇到惊吓,身体就会迅速胀大好几倍,以吓退天敌。技术人员从中受到启示,发明了一种像河纯那样形状可变的试管刷子。
第三单元 地球的运动
第9课 昼夜交替
1、清晨,太阳缓缓升起;傍晚,太阳慢慢落下。昼夜交替,周而复始。
2、古人对昼夜现象的解释:①古代中国人认为,太阳是住在东海上的一只三足金鸟,于是就把金鸟出来时看作白天,把金鸟休息时看作夜晚。②一些古希腊学者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转动,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夜晚。③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一不是太阳在绕地球转,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3、在地球上,被阳光照射到的地区是白天,没有被阳光照射到的地区是夜晚;由夜晚逐渐过渡到白天的那段时间是清晨,由白天逐渐过渡到夜晚的那段时间是傍晚。
4、穿过地球南北极的轴叫作地轴。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一端指向北极星附近。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像陀螺一样绕着地轴逆时针自转,约24小时转一圈。
第10课 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在自然界中,有些花和叶子白天张开,夜晚收拢;有些花和叶子夜晚张开,白天收拢。
2、200多年前,瑞典博物学家林奈根据这一现象编排出一个富有情趣的“花钟”。
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如何了解小动物晚上的活动:①架上摄像机,记录有哪些小动物来过。②撒点石灰,观察留下了哪些小动物的脚印。
2、猫头鹰的特殊本领它的视觉敏锐,能够察觉极微弱的光亮;它的听觉灵敏,能够准确分辨声源的方位;它飞行时几乎没有声音,不容易被发觉。
3、生物钟的奥秘:为什么有些植物白天开花,夜晚闭合 为什么有些动物白天活动,夜晚休息 这都是由生物体内的生物钟所控制的。科学家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了生物钟的奥秘。他们找到了数对对人起作用的基因,这些基因通过指挥人的内分泌系统,调节人的生理活动,使我们的身体与一天中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相适应。
第12课 四季循环
1、每个地方,一年四季中的气温、降水、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
2、由于地轴倾斜,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各地每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各不相同。太阳高度角大时,单位面积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就多,反之就少,因而形成了四季。
3、地球绕着太阳逆时针转动,就是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地球在公转的同时还绕地轴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天。
4、极昼和极夜:极昼和极夜是地球两极地区奇特的自然现象。在一年中的某段时间,白天越来越长,直至太阳全天不落下,即全天24小时都是白天,这种现象叫作极昼;而在一年中的另一段时间,夜晚变得越来越长,直至太阳不再升起,即全天24 小时都是夜晚,这种现象叫作极夜。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极昼和极夜情况是相反的:当北极地区出现极昼时,南极地区就出现极夜;反之也一样。
第四单元 简单机械
第13课 撬重物的窍门
1、用来撬动重物的装置叫作杠杆,它包括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平衡尺是根据杠杆原理制成的
3、杠杆分为省力杠杆(花剪、螺丝刀)和费力杠杆(扫帚、鱼竿)。省力杠杆虽省力但费距离、费力杠杆虽费力但省距离。
4、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在前人使用吊杆和撬棍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杠杆原理。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地球。
第14课 拧螺丝的学问
1、像螺丝刀、汽车方向盘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轮转动时轴也跟着转动的装置叫作轮轴。
2、在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我国古代使用轮轴的许多发明创造。
第15课 升旗的方法
1、如果滑轮工作时只是转动,位置固定不变,这样的滑轮叫作定滑轮。如果滑轮随着被拉的物体一起移动位置,这样的滑轮叫作动滑轮。
2、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用力方向,动滑轮能省力但不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第16课 斜坡的启示
1、像搭在车厢与地面之间的长硬板这样,与地面有一定的夹角(坡度)的面,叫作斜面。它能帮助人们抬升重物,减轻劳动强度。
2、螺丝和盘山公路也是斜面的一种应用,其越密越省力。
3、斜面角度越小越省力,角度越大越费力。
2、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装置构造简单,既能减轻人们的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工作效率,被称为简单机械。
STEM学习 立体小菜园
1、据联合国预测,2050年世界总人口将达到97亿。经测想要养活这么多人口,全球粮食产量必须提高70%。
2、立体农场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京就是将农作物种植在多层或高层建筑中,以实现少用地、多生产的目的。
3、如果要建造一个立体小菜园,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①种什么菜 ②一共需要种多少 ③用什么容器来种 ④怎么实现立体种植 ⑤怎么计算汤菜的量
4、适合在阳台种植的蔬菜:小叶茼蒿、樱桃萝卜、鸡毛菜......
5、好土壤的标准无论配制什么土壤,都要达到以下标准:①疏松;②透气及排水性良好;③没有病菌和虫卵;④没有草根等杂物;⑤经过日光暴晒或蒸汽消毒。
专项学习 像科学家那样
1、科学家要把自己研究的过程、结果以及取得的证据,通过报告、论文 、著作等形式发表出来,让他人分享成果或做重复性试验进行验证。当科学家的研究被认可之后,他的研究成果就会成为大家接
受的公共知识。
2、科学研究一般要经历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查阅文献、设计方案 、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 分享交流 。
3、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科学杂志更快地向全世界发布;科学家通过一些学术会议交流他们的研究;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以科学著作的形式流传后世。
4、得出结论时,要结合证据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归纳、概括、推理等方法得出探究的结论。
5、处理信息时,用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图表包括表格、柱状图、饼图、折线图等。
6、检视证据能否支持假设,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实事求是。
7、通过分析你认为影响萤火虫生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萤火虫生存的因素,主要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包括:农业生产、城市开发和其他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气候变化异常,气候干旱等。
科学阅读 科技发展历程5
1、1.世界上第一架有动力的飞机,在1903年12月17日,由美国莱特兄弟制造的名为“飞行者1号”的第一架双翼飞机试飞成功,飞机留空时间12秒,飞行距离36米。
2、1907年7月4日,美国化学家贝克兰 注册了塑料的发明专利,标志着人类所制造的第一种全合成材料的正式诞生。该发明被认为是20世纪的“炼金术”。如今塑料被广泛的应用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国防科研等。
3、1925年,英国工程师贝尔德发明了第一台机械式扫描电视。1927年又完成了第一次跨越太平洋的电视转播。看电视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
4、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能杀死葡萄球菌。青霉素的发现,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同时开启了多种抗生素的研究之旅。
5、20世纪上半叶,科学家们发现原子核在裂变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原子弹的发明。1942年,第一个核反应堆建成;1954年,人类开始用核反应堆来发电。
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于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