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文言文专题复习(八下)学案 解析版目录:9 桃花源记10 小石潭记11 核舟记21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22 《礼记》二则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23 马说9 《桃花源记》【知识清单】1.原文+译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参考大意】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2.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因厌烦官场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3.读准字音俨然(yǎn) 豁然(huò) 阡陌(qiān) 黄发垂髫(tiáo) 间隔(jiàn) 语云(yù)诣(yì) 刘子骥(jì)4.文言积累通假字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一词多义 志:寻向所志:标记。处处志之:做标记。为:武陵人捕鱼为业:(wéi)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对,向。寻:寻向所志: 寻找。寻病终:随即,不久。闻:村中闻有此人:听说。具言所闻:听到的事情。舍:便舍船:(shě)舍弃,放下。屋舍俨然:(shè)房舍。作:其中往来种作:劳作。设酒杀鸡作食:做。古今异义 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豁然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率妻子邑儿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率妻子邑儿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说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做动词,对……感到惊异)复前行(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欲穷其林(形容词做动词,穷尽,走到头)处处志之(名词做动词,做标记)特殊句式 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省略句:便舍船,从口入(“便”的前面省略主语“渔人”)便要还家(“要”的后面省略宾语“渔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的后面省略宾语“之”,指代桃花源中人)倒装句:问所从来(“所从”是介宾短语“从所”的倒装)5.文章主旨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改变黑暗现实的政治理想,寄予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作者对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宁、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考点梳理】1.文学常识填空。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缘溪行:沿着,顺着 (2)芳草鲜美:新鲜美好(3)落英缤纷:落花 (4)欲穷其林:尽(5)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6)才通人:仅仅、只(7)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9)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10)鸡犬相闻:可以互相听到(11)悉如外人:全,都 (12)具答之:详细(13)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14)咸来问讯:全,都(15)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隔绝、不通音讯 (16)皆叹惋:感叹(17)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18)延至其家:邀请(19)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不必 (20)便扶向路:沿、顺着 先前的(21)处处志之:作做记号 (22)及郡下:到(23)诣太守:拜访 (24)欣然规往:打算,计划(25)未果:没有实现 (26)寻病终:随即,不久(27)后遂无问津者:问路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特殊用法。(1)渔人甚异之:形容词做动词,对……感到惊异(2)复前行: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3)欲穷其林:形容词做动词,穷尽,走到头(4)处处志之:名词做动词,做标记4.翻译句子。(1)渔人甚异之。渔人对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2)林尽水源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5.“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手法是(C)A.比喻 B.夸张 C.借代 D.对比【解析】“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6.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 渔人甚异之C.闻之,欣然规往 D.具答之【解析】A.助词,的。其他三项均为代词。7.阅读语段,做文后的练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写桃花源自然美景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写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这段文字写了桃花源中的景色,用“豁然开朗”一句总写渔人的感受。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好图景与当时频繁的战乱形成鲜明的对照。(3)这段文字表现了人们对黑暗社会的厌恶和对没有战乱、压迫和剥削,和平劳动,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社会的追求。(4)语段中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俗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的语句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和平共处的理想社会。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莫尔在他的书里也描写了他所想象的实行公有制的幸福社会,并把这种社会叫做“乌托邦”,意即没有的地方。与陶渊明不谋而合。10 《小石潭记》【知识清单】1.原文+译文【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参考大意】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2.作者简介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朝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3.读准字音篁竹(huáng) 珮环(pèi) 清冽(liè) 坻(chí) 屿(yǔ) 嵁(kān) 蒙络摇缀(zhuì)俶尔远逝(chù) 往来翕忽(xī) 犬牙差互(cī) 悄怆幽邃(chuàng)(suì)4.文言积累一词多义 清: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久居(能够)环:如鸣佩环(玉环)竹树环合(环绕)以:全石以为底(把)以其境过清(因为)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隶而从者(跟从)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古今异义 全石以为底(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 今义:往)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不可久居(古义:停留。 今义:住。)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像蛇爬行那样)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使……感到寒冷)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特殊句式 倒装句:卷石底以出。(主谓倒装,即“石底卷以出”。)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省略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即“(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5.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小石潭优美、幽深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忧伤抑郁的情感。【考点梳理】1.文学常识填空。《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唐代(朝代)文学家。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水尤清冽:格外 (2)卷石底以为出:弯曲(3)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4)日光下澈:穿透(5)佁然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 (6)俶而远逝:忽然(7)往来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8)悄怆幽邃:忧伤 深(9)以其境过清:凄清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特殊用法。(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2)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3)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像蛇爬行那样(4)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使……感到寒冷(5)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6)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4.翻译句子。(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 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解析】C项分析不当。除了写鱼儿自由游气的情态外,还从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D )A.全石以为底/不以物喜B.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C.不可久居/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D.乃记之而去/与人期行,相委而去7.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凄清寂静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处境和忧伤的心情。8. 文章第一段作者从哪些反方面描绘了小石潭的美?水特别清冽,以整块石头为底,潭岸岩石形状各异,岸边树木茂盛秀丽。9.统观全文,小石潭合作者的遭遇有哪些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小石潭岸势曲折。不知其源和作者被贬后遭遇坎坷,前途迷罔相似;小石潭周边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和作者被贬后的孤凄悲凉,悲哀深沉的心境相似。给作者带来了幽深冷寂、孤苦悲凉、悲哀深沉的感受。11《核舟记》【知识清单】1.原文+译文【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参考大意】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部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题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做的船桨,做的炉子,做的茶壶,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哈哈!技艺也真是神奇啊!2.作者简介魏学洢,字子敬,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3.读准字音罔(wǎng) 贻(yí) 奇(jī) 黍(shǔ) 箬篷(ruò) 糁之(sǎn) 髯(rán) 诎(qū)篆章(zhāng) 峨冠(guān) 椎髻(jì) 衣褶(zhě)4.文言积累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同“屈”,弯曲。左手倚一衡木:同“横”。为字共三十有四: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一词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形容词,奇妙、奇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名词,零数)为: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是) 有:为字共三十有四(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炉上有壶(表示领有,与“无”相对)可: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右端)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 者: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表并列,并且)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连词,表转折,但是) 启窗而观(连词,表顺承,然后) 盖:盖大苏泛赤壁云(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 云: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助词,无实际意义) 此中人语云(动词,说)古今异义 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 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高可二黍许(古义:大约。 今义:表示同意。)高可二黍许(的古义:上下。 今义:答应;允许。)其两膝相比者(古义:靠近。 今义:比较,较量。)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 今义:归属。)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竟然。 今义:曾经。)词类活用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居右者椎髻仰面 (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特殊句式 1.倒装句—定语后置(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狭”是中心词“桃核”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2.省略句(1)省略主语(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句首承前省略主语“佛印”)(2)省略介词“于”①佛印居(于)右,鲁直居(于)左 ②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③居(于)右者椎髻仰面 ④居(于)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⑤其船背稍夷,则题名(于)其上5.文章主旨本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工艺作品的精湛技艺,热情讴歌了民间艺人的卓越才能。【考点梳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器皿(mǐn) 贻(yí) 有奇(jī) 二黍许(shǔ) 箬篷(ruò) 糁之(sǎn)峨冠(guān) 多髯(rán) 椎髻(jì) 篆章(zhuàn) 衣褶(zhě) 诎(qū)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罔不因势象形:顺着,就着 (2)罔不因势象形:模拟(3)尝贻余核舟一:赠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5)如有所语:说话 (6)其两膝相比者:靠近(7)佛印绝类弥勒:像 (8)其船背稍夷:平(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竟然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挑选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诎右臂支船 “诎”同“屈”,弯曲(2)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横着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A.为宫室、器皿、人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盖大苏泛赤壁云/此中人语云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D.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无所依【解析】A.做,这里指雕刻/判断动词,是;B.句末语气词/说;C.奇妙/零数、余数;D.均为“好像”。5. 虚词“之”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A.代词,代指人、物、事;B.助词,无实在意义;C.结构助词,“的”。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分别填入括号内。(1)能以径寸之木(C)(2)石青糁之(A)(3)左臂挂念珠倚之(A)(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B)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情态。(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刻着)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6)嘻,技亦灵怪矣哉!嘻,这技艺也真神奇啊!7.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请简要分析。(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介绍核舟,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最后介绍船的顶部。(2)从文章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③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富有诗情画意。(3)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与第一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暗示是在游赤壁,与核舟的主题相切合。21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知识清单】1.原文+译文【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参考大意】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化为鸟,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鹏鸟奋起而飞,旋转扶摇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乘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仿佛是由生物气息吹拂。我们所见湛蓝的天空,那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无边无际的吗?鹏鸟所见,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吧。2.文学常识。文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庄子》。《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3.读准字音鲲(kūn) 翼(yì) 徙(xǐ) 抟(tuán)4.文言积累通假字 北冥有鱼:同“溟”,海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同“耶”,语气词,相当于“呢”一词多义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名列前茅(名次)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北山愚公长息曰(动词,叹气)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平息)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而:怒而飞(连词,表修饰关系)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表修饰关系)则: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就)时则不至(或者)以: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其:其名为鲲(代词,它的)不知其几千里也(它)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是……还是……)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他们)古今异义 野马也,尘埃也。(古义:流动的雾气。 今义:野生的马。)南冥者,天池也。(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今义:湖泊的名称。)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波动荡。 今义:海洋运输。)词类活用 怒而飞(形容词作动词,奋发,振翅。)鲲之大(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齐谐》者,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5.文章主旨文章通过对鲲变为鹏,鹏展翅高飞去南海的神奇景象,表达了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都要有所凭借才能活动的观点,阐述了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考点梳理】1.文学常识填空。《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庄子》。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怒而飞: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志怪者也:记载(3)水击三千里:击水,拍打水面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飞翔 旋风(5)去以六月息者也:气息,这里指风 (6)亦若是则已矣:这样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北冥有鱼:冥,同“溟”,海(2)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邪,同“耶”,语气词,相当于“呢”4.翻译句子。(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鹏鸟迁徙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鹏鸟奋起而飞,旋转扶摇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乘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仿佛是由生物气息吹拂。(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我们所见湛蓝的天空,那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无边无际的吗?鹏鸟所见,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吧。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其翼若垂天之云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是亦不可以已乎D.《齐谐》者,志怪者也 /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解析】A.第一个“名”:名字;第二个“名”:出名。B.第一个“翼”:翅膀;第二个“翼”:像张开翅膀一样。D.第一个“志”:记载;第二个“志”:情志,心志。故选C。6.文中大鹏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1)硕大无比: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或者当它奋起而飞时,它展开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2)力大无穷:它飞向南方大海的时候,翅膀击水,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2)志存高远:他乘着旋风盘旋飞到九万里的高空,(4)善借长风:它离开北海时,凭借的是六月的大风。21 《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知识清单】1.原文+译文【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参考大意】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你回归最开始的设定,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2.读准字音濠梁(háo) 鯈鱼(tiáo)3.文言积累古今异义 鯈鱼出游从容(古义:悠闲自得。 今义:处事不慌张,很镇定。)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古义:完全,肯定。 今义:都,无一例外。)一词多义 固:固不知子矣:固然子固非鱼也:本来之:安知鱼之乐:助词,的。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指鱼。特殊句式 倒装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判断句:是鱼之乐也。子固非鱼也。我知之濠上也。4.文章主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庄子与惠子关于人是否“知鱼之乐”的论辩,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考点梳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安知鱼之乐:怎么 (2)固不知子矣:固然(3)全矣:完全,肯定(是这样) (4)请循其本:追溯2.解释下列虚词的意思。(1)请循其本:指话题 (2)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疑问代词,怎么,哪里(3)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如此如此 (4)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已经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 D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安知/我不知/鱼之乐C.子/固非鱼也 D.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解析】D.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4.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乙]醉翁亭记(节选)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鯈鱼出游从容:悠闲自得②请循其本:追溯③伛偻提携:指搀扶着走的小孩子④杂然而前陈者:摆放,摆设(2)甲、乙两文都写了出游之乐:甲文主要写的是庄子乐,所以在庄子看来水中游鱼也乐,乙文主要写的是太守与民同乐。(3)甲、乙两文围绕一个“乐”字,描绘了两幅不同的情景,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示例:把别人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用自己的快乐去发现生活中的快乐,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22 《礼记》二则【知识清单】1. 原文+译文《虽有佳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参考大意】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大道之行也【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参考大意】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2.文学常识《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3.读准字音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鳏寡(guān) 男有分(fèn)4.文言积累通假字 学学半:同“敩”,教导。选贤与能:同“举”。矜寡孤独:同“鳏”,老而无妻。古今异义 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然后能自反也(古义:反思。 今义:颠倒的,方向相背的。)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教学相长也(古义:教与学。 今义: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路。)讲信修睦(古义:培养。 今义:修理。)一词多义 亲: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父母)子:不独子其子(以……为子;子女)为:天下为公(是) 不必为己(为了)学:学学半(通假字,同“敩”,教导。) 学学半(向别人学习。)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断或疑问。) 其善也(表赞美或肯定。)词类活用 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亲。不独子其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子。 特殊句式 判断句:大道之行也。货恶其弃于地也。力恶其不出于身也。5.文章主旨《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之情,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考点梳理】1.文学常识填空。《虽有佳肴》和《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不知其旨也:味美 (2)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3)不知其善也:好 (4)教然后知困:困惑(5)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6)学学半:同“敩”,教导。(7)选贤与能:指品德高尚 指才干出众 (8)讲信修睦:培养(9)选贤与能:同“举”。 (10)不独亲其亲:以……为亲 指父母(11)不独子其子:以……为子 指子女 (12)男有分:职分,职守(13)女有归:归宿 (14)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15)矜、寡、孤、独、废疾者:同“鳏”,老而无妻 老而无夫 幼而无父 老而无子3.理解性默写。(1)《虽有佳肴》中说明好道理在于学习认知的语句是: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虽有佳肴》中强调重在实践,实践出真知的句子是: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3)强调躬身自省,奋发图强的语句是: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4)《大道之行也》中总括全文的纲领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5)《大道之行也》中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4.翻译句子。(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3)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人们)把品德高尚的人、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5)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因此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不只把子女当作子女。(6)男有分,女有归。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7)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捡起来)却一定不是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一定不是为自己谋私利。(8)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兴起。5.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C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弗食,不知其旨也C.其此之谓乎 D.弗学,不知其善也【解析】C项“其”是副词,表推测,大概。其他三项均是代词。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1)虽有嘉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 今义:主旨(3)教学相长 古义:教与学 今义:教书7.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1)不独亲其亲亲: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2)不独子其子 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8.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A.故人/不独亲其亲 B.货/恶其弃于地也C.是故/谋闭而不兴 D.是谓/大同【解析】A.故/人不独亲其亲。9.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虽有佳肴》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教学相长(也);《大道之行也》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23 《马说》【知识清单】1.原文+译文【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参考大意】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2.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3.文学常识“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4.读准字音祗(zhǐ) 骈死(pián) 槽枥 (lì) 外见(xiàn)5.文言积累通假字 才美不外见: 同“现”,显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饲养。古今异义 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虽: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以: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一词多义 策:执策而临之(鞭子)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动词,吃完)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竭尽)词类活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特殊句式 倒装句: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马。)尽粟一石。(定语后置,尽一石食。)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主语)执策而临之。(省略主语)判断句:其真不知马也。6.文章主旨文章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考点梳理】1.文学常识填空。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仅 奴仆 (2)骈死于槽枥之间:成批地死去 马槽(3)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次 有时 (4)食马者:同“饲”,喂(5)才美不外见:同“现”。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7)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8)食之不能尽其材:才能,才干(9)执策而临之:面对 (10)其真无马邪:表示诘问,岂、难道3.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5)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4.翻译句子。(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所以(就以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4)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可以日行千里呢?(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用马鞭赶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握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5.“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千里马——有才能的人。伯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6. 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7.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自己愤慨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文言文专题复习(八下)学案目录:9 桃花源记10 小石潭记11 核舟记21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22 《礼记》二则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23 马说9 《桃花源记》【知识清单】1.原文+译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参考大意】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2.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因厌烦官场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3.读准字音俨然(yǎn) 豁然(huò) 阡陌(qiān) 黄发垂髫(tiáo) 间隔(jiàn) 语云(yù)诣(yì) 刘子骥(jì)4.文言积累通假字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一词多义 志:寻向所志:标记。处处志之:做标记。为:武陵人捕鱼为业:(wéi)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对,向。寻:寻向所志: 寻找。寻病终:随即,不久。闻:村中闻有此人:听说。具言所闻:听到的事情。舍:便舍船:(shě)舍弃,放下。屋舍俨然:(shè)房舍。作:其中往来种作:劳作。设酒杀鸡作食:做。古今异义 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豁然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率妻子邑儿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率妻子邑儿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说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做动词,对……感到惊异)复前行(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欲穷其林(形容词做动词,穷尽,走到头)处处志之(名词做动词,做标记)特殊句式 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省略句:便舍船,从口入(“便”的前面省略主语“渔人”)便要还家(“要”的后面省略宾语“渔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的后面省略宾语“之”,指代桃花源中人)倒装句:问所从来(“所从”是介宾短语“从所”的倒装)5.文章主旨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改变黑暗现实的政治理想,寄予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作者对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宁、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考点梳理】1.文学常识填空。陶渊明,字_____,号________,私谥“_____”, _____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缘溪行:____________ (2)芳草鲜美:____________(3)落英缤纷:____________ (4)欲穷其林:____________(5)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 (6)才通人:____________(7)屋舍俨然:____________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9)阡陌交通:____________ (10)鸡犬相闻:____________(11)悉如外人:____________ (12)具答之:____________(13)便要还家:____________ (14)咸来问讯:____________(15)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 _________ (16)皆叹惋:__________(17)无论魏晋:____________ (18)延至其家:__________(19)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 (20)便扶向路:________ ________(21)处处志之:__________ (22)及郡下:__________(23)诣太守:__________ (24)欣然规往:__________(25)未果:__________ (26)寻病终:__________(27)后遂无问津者:__________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特殊用法。(1)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复前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欲穷其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译句子。(1)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林尽水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 B.夸张 C.借代 D.对比6.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 渔人甚异之C.闻之,欣然规往 D.具答之7.阅读语段,做文后的练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写桃花源自然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段文字写了桃花源中的景色,用“__________”一句总写渔人的感受。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好图景与当时__________形成鲜明的对照。(3)这段文字表现了人们对__________的厌恶和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的追求。(4)语段中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俗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和平共处的理想社会。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莫尔在他的书里也描写了他所想象的实行公有制的幸福社会,并把这种社会叫做“________”,意即________ 。与陶渊明不谋而合。10 《小石潭记》【知识清单】1.原文+译文【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参考大意】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2.作者简介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朝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3.读准字音篁竹(huáng) 珮环(pèi) 清冽(liè) 坻(chí) 屿(yǔ) 嵁(kān) 蒙络摇缀(zhuì)俶尔远逝(chù) 往来翕忽(xī) 犬牙差互(cī) 悄怆幽邃(chuàng)(suì)4.文言积累一词多义 清: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久居(能够)环:如鸣佩环(玉环)竹树环合(环绕)以:全石以为底(把)以其境过清(因为)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隶而从者(跟从)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古今异义 全石以为底(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 今义:往)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不可久居(古义:停留。 今义:住。)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像蛇爬行那样)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使……感到寒冷)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特殊句式 倒装句:卷石底以出。(主谓倒装,即“石底卷以出”。)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省略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即“(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5.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小石潭优美、幽深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忧伤抑郁的情感。【考点梳理】1.文学常识填空。《小石潭记》作者________,_____ (朝代)文学家。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水尤清冽:___________ (2)卷石底以为出:___________(3)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 (4)日光下澈:___________(5)佁然不动:___________ (6)俶而远逝:___________(7)往来翕忽:___________ (8)悄怆幽邃:______ ______(9)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特殊用法。(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2)皆若空游无所依: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斗折蛇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4)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5)心乐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6)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译句子。(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 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不以物喜B.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C.不可久居/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D.乃记之而去/与人期行,相委而去7.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__________的氛围,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的处境和_______的心情。8. 文章第一段作者从哪些反方面描绘了小石潭的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9.统观全文,小石潭合作者的遭遇有哪些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核舟记》【知识清单】1.原文+译文【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参考大意】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部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题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做的船桨,做的炉子,做的茶壶,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哈哈!技艺也真是神奇啊!2.作者简介魏学洢,字子敬,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3.读准字音罔(wǎng) 贻(yí) 奇(jī) 黍(shǔ) 箬篷(ruò) 糁之(sǎn) 髯(rán) 诎(qū)篆章(zhāng) 峨冠(guān) 椎髻(jì) 衣褶(zhě)4.文言积累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同“屈”,弯曲。左手倚一衡木:同“横”。为字共三十有四: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一词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形容词,奇妙、奇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名词,零数)为: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是) 有:为字共三十有四(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炉上有壶(表示领有,与“无”相对)可: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右端)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 者: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表并列,并且)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连词,表转折,但是) 启窗而观(连词,表顺承,然后) 盖:盖大苏泛赤壁云(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 云: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助词,无实际意义) 此中人语云(动词,说)古今异义 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 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高可二黍许(古义:大约。 今义:表示同意。)高可二黍许(的古义:上下。 今义:答应;允许。)其两膝相比者(古义:靠近。 今义:比较,较量。)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 今义:归属。)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竟然。 今义:曾经。)词类活用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居右者椎髻仰面 (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特殊句式 1.倒装句—定语后置(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狭”是中心词“桃核”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2.省略句(1)省略主语(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句首承前省略主语“佛印”)(2)省略介词“于”①佛印居(于)右,鲁直居(于)左 ②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③居(于)右者椎髻仰面 ④居(于)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⑤其船背稍夷,则题名(于)其上5.文章主旨本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工艺作品的精湛技艺,热情讴歌了民间艺人的卓越才能。【考点梳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器皿( ) 贻( ) 有奇( ) 二黍许( ) 箬篷( ) 糁之( )峨冠( ) 多髯( ) 椎髻( ) 篆章( ) 衣褶( ) 诎(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罔不因势象形:___________ (2)罔不因势象形:___________(3)尝贻余核舟一:___________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___________(5)如有所语:___________ (6)其两膝相比者:___________(7)佛印绝类弥勒:___________ (8)其船背稍夷:___________(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___________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___________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诎右臂支船 “______”同“______”, ________(2)左手倚一衡木 “______”同“______”, ________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为宫室、器皿、人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盖大苏泛赤壁云/此中人语云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D.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无所依5. 虚词“之”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A.代词,代指人、物、事;B.助词,无实在意义;C.结构助词,“的”。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分别填入括号内。(1)能以径寸之木( )(2)石青糁之( )(3)左臂挂念珠倚之(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嘻,技亦灵怪矣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文章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知识清单】1.原文+译文【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参考大意】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化为鸟,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鹏鸟奋起而飞,旋转扶摇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乘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仿佛是由生物气息吹拂。我们所见湛蓝的天空,那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无边无际的吗?鹏鸟所见,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吧。2.文学常识。文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庄子》。《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3.读准字音鲲(kūn) 翼(yì) 徙(xǐ) 抟(tuán)4.文言积累通假字 北冥有鱼:同“溟”,海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同“耶”,语气词,相当于“呢”一词多义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名列前茅(名次)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北山愚公长息曰(动词,叹气)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平息)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而:怒而飞(连词,表修饰关系)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表修饰关系)则: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就)时则不至(或者)以: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其:其名为鲲(代词,它的)不知其几千里也(它)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是……还是……)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他们)古今异义 野马也,尘埃也。(古义:流动的雾气。 今义:野生的马。)南冥者,天池也。(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今义:湖泊的名称。)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波动荡。 今义:海洋运输。)词类活用 怒而飞(形容词作动词,奋发,振翅。)鲲之大(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齐谐》者,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5.文章主旨文章通过对鲲变为鹏,鹏展翅高飞去南海的神奇景象,表达了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都要有所凭借才能活动的观点,阐述了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考点梳理】1.文学常识填空。《北冥有鱼》节选自《__________》。庄子,名___,______时期______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______”。代表作_____ _。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志怪者也:______________(3)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_____ __ __ __(5)去以六月息者也:______________ (6)亦若是则已矣: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北冥有鱼: ______同______,__ ____。(2)其远而无所至极邪:______同______,__ ____。4.翻译句子。(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______ ____(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______ ____(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______ ____(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______ ____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其翼若垂天之云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是亦不可以已乎D.《齐谐》者,志怪者也 /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6.文中大鹏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21 《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知识清单】1.原文+译文【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参考大意】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你回归最开始的设定,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2.读准字音濠梁(háo) 鯈鱼(tiáo)3.文言积累古今异义 鯈鱼出游从容(古义:悠闲自得。 今义:处事不慌张,很镇定。)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古义:完全,肯定。 今义:都,无一例外。)一词多义 固:固不知子矣:固然子固非鱼也:本来之:安知鱼之乐:助词,的。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指鱼。特殊句式 倒装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判断句:是鱼之乐也。子固非鱼也。我知之濠上也。4.文章主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庄子与惠子关于人是否“知鱼之乐”的论辩,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考点梳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安知鱼之乐: (2)固不知子矣:_______________(3)全矣:_______________ (4)请循其本: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虚词的意思。(1)请循其本:___________ (2)安知我不知鱼之乐:___________(3)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___________ (4)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___________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安知/我不知/鱼之乐C.子/固非鱼也 D.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4.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乙]醉翁亭记(节选)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鯈鱼出游从容:___________②请循其本:___________③伛偻提携:___________④杂然而前陈者:___________(2)甲、乙两文都写了出游之乐:甲文主要写的是______ _____,乙文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3)甲、乙两文围绕一个“乐”字,描绘了两幅不同的情景,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_________ __22 《礼记》二则【知识清单】1. 原文+译文《虽有佳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参考大意】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大道之行也【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参考大意】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2.文学常识《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3.读准字音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鳏寡(guān) 男有分(fèn)4.文言积累通假字 学学半:同“敩”,教导。选贤与能:同“举”。矜寡孤独:同“鳏”,老而无妻。古今异义 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然后能自反也(古义:反思。 今义:颠倒的,方向相背的。)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教学相长也(古义:教与学。 今义: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路。)讲信修睦(古义:培养。 今义:修理。)一词多义 亲: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父母)子:不独子其子(以……为子;子女)为:天下为公(是) 不必为己(为了)学:学学半(通假字,同“敩”,教导。) 学学半(向别人学习。)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断或疑问。) 其善也(表赞美或肯定。)词类活用 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亲。不独子其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子。 特殊句式 判断句:大道之行也。货恶其弃于地也。力恶其不出于身也。5.文章主旨《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之情,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考点梳理】1.文学常识填空。《虽有佳肴》和《大道之行也》选自___________,战国至秦汉间___________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_ (2)虽有至道:___________(3)不知其善也:___________ (4)教然后知困:___________(5)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___ (6)学学半:___________(7)选贤与能:___________ ___________ (8)讲信修睦:___________(9)选贤与能:___________ (10)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 ___________(11)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2)男有分:___________(13)女有归:___________ (14)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___(15)矜、寡、孤、独、废疾者: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3.理解性默写。(1)《虽有佳肴》中说明好道理在于学习认知的语句是:_______ ____(2)《虽有佳肴》中强调重在实践,实践出真知的句子是:______ __ _ __(3)强调躬身自省,奋发图强的语句是:________ ___(4)《大道之行也》中总括全文的纲领句是:______ _____(5)《大道之行也》中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______ ___ __4.翻译句子。(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_____ ______(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______ _____(3)故曰:教学相长也。_______ ____(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_______ ____(5)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_____ ______(6)男有分,女有归。_____ ______(7)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______ _____(8)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 _______5.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弗食,不知其旨也C.其此之谓乎 D.弗学,不知其善也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1)虽有嘉肴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主旨(3)教学相长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教书7.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1)不独亲其亲亲:___ ___ _____(2)不独子其子 子:_______ ____8.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故人/不独亲其亲 B.货/恶其弃于地也C.是故/谋闭而不兴 D.是谓/大同9.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虽有佳肴》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___________;《大道之行也》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_____ ______,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23 《马说》【知识清单】1.原文+译文【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参考大意】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2.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3.文学常识“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4.读准字音祗(zhǐ) 骈死(pián) 槽枥 (lì) 外见(xiàn)5.文言积累通假字 才美不外见: 同“现”,显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饲养。古今异义 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虽: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以: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一词多义 策:执策而临之(鞭子)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动词,吃完)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竭尽)词类活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特殊句式 倒装句: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马。)尽粟一石。(定语后置,尽一石食。)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主语)执策而临之。(省略主语)判断句:其真不知马也。6.文章主旨文章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考点梳理】1.文学常识填空。韩愈,字____,_____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_______,谥号“文”,又称_______,唐宋八大家之一。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 ________ (2)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 ________(3)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食马者:___________(5)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_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7)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 (8)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9)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 (10)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3.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5)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译句子。(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 __(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 ______(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 ______(4)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 _______(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 ____(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_____ ______(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 ______5.“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_____ ______6. 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_____ ______7.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 ______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文言文专题复习(八下)学案 解析版-【2024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doc 文言文专题复习(八下)学案【2024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