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苏州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卷(22)古代亚非文明(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苏州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卷(22)古代亚非文明(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年苏州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卷(22)
古代亚非文明
一、知识架构
二、要点梳理
考点1 古埃及文明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古代印度文明
2011版课标: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古埃及文明 发源地 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发展脉络
文明成就 ________(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太阳历等
金字塔 代表 ________金字塔(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
地位 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证史价值 金字塔反映了古埃及人在建筑和数学方面都达到较高水平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发源地 西亚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发展脉络
文明成就 ________文字和阴历;60进制计数法;《汉谟拉比法典》
文明代表:《汉谟拉比法典》 时期 古巴比伦国王________统治时期制定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目的 严格保护________的利益,维护奴隶制度
可了解的古巴比伦社会 (1)社会等级森严: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2)家庭奴隶制: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对妻子儿女有绝对权威(3)商品经济活跃: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地位 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意义 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证史价值 《汉谟拉比法典》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研究古巴比伦文明的第一手史料,为了解古代法律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
古代印度文明 发源地 南亚的印度河流域 早期文明遗址 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
发展脉络
文明成就 种姓制度;“阿拉伯数字”;佛教;梵文史诗等
种姓制度 形成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起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内容
佛教 创立 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________”)创立
传播 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向外传播:(1)北传:公元前1世纪,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2)南传: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考点2 古代日本社会 大化改新 阿拉伯帝国
2011版课标:知道大化改新,初步了解日本古代社会。了解伊斯兰教的传播,初步认识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的贡献。
古代日本社会 发展脉络
大化改新 背景 (1)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推动日本进行改革(2)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实施 646年开始,孝德天皇仿效________的典章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主要内容 政治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____________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 (1)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2)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3)统一赋税
影响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________国家,进入封建社会
阿拉伯帝国 发展脉络 (1)雏形: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的雏形诞生(2)统一: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3)强盛: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4)衰亡: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文化贡献 创立伊斯兰教 7世纪初,____________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地区广泛传播
创造阿拉伯文化 (1)翻译典籍:设立“智慧宫”,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2)数学:改造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______________”,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3)医学:《________》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4)文学:《________》(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传播文化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三、备考精练
1.“尼罗河像一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它平缓的河流使北上的航行极为容易,而盛行的北风、西北风又使返航毫不费力。”尼罗河的这个特点有利于古代埃及的(  )
A.农业发展 B.对外扩张
C.统一政权建立 D.对外贸易
2.如图。大约于公元前1500﹣公元前900年间陆续写成的《梨俱吠陀》手稿,记录了古代雅利安人生活状况。我们可以借助它来研究(  )
A.种姓制度的状况 B.金字塔的修建技艺
C.佛教产生及传播 D.印度河最早的文明
3.弗罗兹是公元前1500年印度一个非常善于经营的富有商人,家财万贯。他有很多愿望,在当时的条件下,你认为他可能实现的愿望是(  )
A.向国家多纳税,寻求国王授予爵位
B.向神庙中的婆罗门上供
C.雇佣一名武士,保护财物不受侵犯
D.娶一个貌美公主做妻子
4.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颁布于(  )
A.B.C.D.
5.如图示意图正确反映了某宗教的传播路线,由此推断这一宗教是(  )
A.道教 B.伊斯兰教 C.基督教 D.佛教
6.据不完全统计,《汉谟拉比法典》的282条法律条文中,约有50条涉及租赁、雇佣、购买、借贷等内容。这表明古巴比伦(  )
A.法律体系完善 B.商品经济活跃
C.民主政治发达 D.社会等级森严
7.“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该材料反映的事件(  )
A.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B.表明庄园是个自给自足的经济政治单位
C.使罗马帝国进入黄金发展时期
D.促使伊斯兰教向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8.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这说明(  )
A.伊斯兰教促进了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B.阿拉伯帝国持续时间最长
C.阿拉伯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
D.阿拉伯帝国繁荣富庶
9.疫情期间,日本捐赠给湖北的物资,纸箱的标签上,写着八个汉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是1300多年前,日本遣人来中国学习佛法,日本贵族长屋赠送中国大德的上千件袈裟,边缘都绣着一首偈子: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这一时期两国的结缘推动了日本(  )
A.市场经济的发展
B.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C.天皇的权利的削弱
D.贵族的特权的加强
10.“花刺子米改进印度数字、‘0’符号和十进位法,被改进的数字系统后来传入欧洲,代替繁杂的罗马数字,使人类的计算体系发生深远变革。”材料评述的是(  )
A.太阳历 B.阿拉伯数字
C.巴格达的“智慧宫” D.60位进制计数法
11.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我校九年级同学开展历史学习活动,设计了下列探究任务,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应任务。
【任务一 探文明高峰】
材料一:
(1)在图中方框内写出该图例的含义。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河流域文明与古巴伦文明的关系。
【任务二 寻文明成果】
材料二:法典正文共有282条,内容涉及经济法、婚姻法、民法和刑法等多个领域。其严格保护私有财产,竭力维护奴隶主等剥削阶级的利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是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资料。法典以“能被普遍接受”和“具有永久性”为原则,这些原则成为后来诸多法律的基本出发点。
(2)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二中得出的,请填“√”;违背了材料二所表述的意思,请填“×”;是材料二没有涉及的,请填“〇”。
A.该法典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    
B.国王汉谟拉比制定法典的时间大约为公元前18世纪。    
C.法典充分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原则,维护了各个阶级的利益。    
(3)根据材料二,为什么说该法典是“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资料”?该法典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任务三 探文明共性】
材料三:作为至高无上的君主,埃及法老特别借重宗教力量来强化专制统治。至古王国时期,鹰神荷鲁斯一直是王权的主要保护神,自古王国第五朝开始,法老又被奉为“太阳神拉的子孙。”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
(4)综合材料二、三,指出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在政治统治上有何共性。结合所学,归纳这一时期亚非文明在经济方面的特点。
(5)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你对文明的看法。
12.不断创新学习是一个国家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必要条件。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智慧的阿拉伯】
材料一:古代阿拉伯人有句著名的格言:“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阿巴斯王朝时期,哈里发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翻译和研究机构,称为“智慧宫”。
材料二:阿拉伯学者翻译了许多古希腊著作,把古代文化的光辉重新展现在西欧人眼前。阿拉伯人还创立了完整的代数学。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即《天方夜谭》)是由阿拉伯人根据各民族的民间故事汇集整理而成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阿拉伯人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有哪些重要的文化成就?
【好学的日本】
材料三: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并向老师学习。
——《作坊里的日本》
(2)材料三中,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是谁?学习了什么“先进才智”?
【封闭的中国】
材料四:乾隆帝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梁廷相《粤海关志》
(3)材料四反映的是清政府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后果是什么?
【历史的感悟】
(4)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阿拉伯帝国到日本,他们为我国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