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一单元专项训练——阅读理解训练题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端午飘香粽黄永顺①每逢端午节前夕,奶奶都要给我们包粽子吃。在我有记忆时,奶奶就已是60多岁的老人了,她不善言辞,不苟言笑。虽然她也爱着我们这些隔辈人,但脸上总是正正经经的样子。奶奶厨艺很好,能做出一手纯正扬州口味的佳肴,尤其是她包的粽子最有特色,外观和味道都堪称完美。②记得奶奶包粽子时,先是拿出三四片苇叶,按照头尾排列一致,将带着水的叶子相互重叠,搭接成一片整体的宽苇叶,粽叶上的水会将苇叶搭接处“粘”在一起,从叶子宽的一端卷起一个锥形筒状,用羹匙舀米灌入筒中,颠实,再反复缠绕裹紧。如此,一个紧紧实实的粽子就算是包好了。③煮粽子是我们这些毛头孩子的事情,我们倒也很钟情这份“差事”。④儿时,我家居住的平房是独院,进门后是一个空院子,穿过空院才是居住的房子。空院周边是几株葡萄树,院中间是片空地,我们就在空地上搭砌设灶。先是就地取材,从地面挖土,挑出石头后,和成泥巴。将家中的大锅放在地中间,沿着锅沿周围码上第一层砖,然后一层泥土一层砖地逐渐垒高灶台。大铁锅随着灶台的施工也慢慢地架起升高。灶前留下个不小的添柴入口,灶台后面留个排烟出口,上面插上一截约一米长的破烟囱,烟囱与灶台接口用泥糊严粘牢。⑤按照奶奶的指挥,我们将粽子紧紧实实放入锅内,再灌上淹过粽子一层满满的水。这大铁锅没有自己的锅盖,就将沉沉的铸铁自来水井盖扣在铁锅上。接着是到处收集过期的报纸和木棍、树枝等柴火。⑥我们用搜罗到的旧报纸和废纸,将其陆续点燃,又手拿蒲扇往灶台里扇风,纸张的火焰燃烧着。我们继续“煽风点火”,直至纸张燃烧发出唿唿的响声,赶紧填入木条和干树枝、树干。火苗在灶台内吞噬着大锅底部,很快就将粽子锅煮开了。我们搬来椅子、板凳看着粽子锅,为保持木柴连续燃烧,蹲坐在凳子上完成当天的作业,还不时地往灶里添着木柴。就这样,我们“陪着”煮沸的粽锅到午夜时分才回去睡觉,木柴形成的炭火仍然发挥着余热,继续维持锅内温度。⑦次日一早,我们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掀“井盖”看粽子。此时那碧绿的苇叶已煮成黄棕色,闻着布满空气中那沁人心田的苇叶香味,看着锅中诱人饥肠的温热粽子。大家满脸是成功的喜悦,此刻自己动手煮粽子的心中快乐已胜过口中的粽香了。(选文有删改)1.阅读文章第②段,为下列图片排序。① ② ③ ④( )→( )→( )→( )2.结合文章内容,将作者煮粽子的过程补充完整。搭砌设灶→ → →收集柴火→ →添柴保温→粽子出锅3.请你说说文章哪部分内容是详写,哪部分内容是略写。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4.文章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此刻自己动手煮粽子的心中快乐已胜过口中的粽香了?5.本文情感丰富,请你说说文章主要表达了哪些情感?二、课外阅读。端午日沈从文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各组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6.这是一篇写端午日场面的短文,全文紧扣 展开思路。7.全文三段文字,按( )顺序来安排材料。8.文章提及了茶峒人端午日哪几种习俗? , , 。9.作者通过对 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细腻地描写了端午日 和 这两个欢快场面,展现了茶侗人的淳朴的民风,表现了 的民族精神。10.文中第一段加点的三个“莫不”的作用:从程度上渲染观看龙舟竞赛的人之 ,涉及面之 ,具体写出了“全茶峒人”度端午节的 。11.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你认为这样做有何意义?三、阅读京腔的韵味生在黄梅戏的故乡,可我最喜欢的还是京剧,听不厌,品不尽。兴起时,还能吊起嗓门儿来上几句,那特有的京味儿总是悠悠地酽在心头。教了十几年的书,上过不少还算成功的课,但自己感觉最好的还是教《故都的秋》这篇课文。郁达夫先生简直京化透了,那关于北京之秋的京味儿十足的描写,几番诵读之后,真是醉煞了人。多年来,京剧、京腔时时诱惑着我对北京的向往,可“山里佬难出天”,每每机缘擦肩,只好望京兴叹。终于在去年的秋天,在北京待了一周,上天安门,登八达岭,游世界公园,钻王府井大街小巷,大饱京腔耳福。北京人说话总有那种特别的京味儿:频(píng pín)频的儿化音节,极富神韵的“土”话,更有那节拍、那音色、那抑扬顿挫劲儿,每每显出一种宽宏深厚的底气和贴近生活的亲切感与原汁味。京腔儿还极富个性,细细品味,有的带股虎劲,有的透着大气,有的则臻(zhēn qín)于一种雅境……言为心声,北京人的豪爽与大度在京腔中也可见一斑。那天,我们乘地铁到前门站,由于人多,我们一行好儿个只好站着。这时,一位很普通的北京市民,见我们同行中一位老人没有座位,便主动地站起来让座。看得出这是位“老北京”,“老先生 您这儿坐!”……这一刻,我感到京味儿十足的招呼特别地富有质感与热力。我们与“老北京”一见如故,聊着天南海北的事儿,如沐春风。京腔怡人,几天一过,竟也情不自带地仿着京腔与游人对白,仿佛自己也是个“老北京”了。12.请在括号内为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13.“望京兴叹”化用了成语“ ”,在句中的意思是 。14.开头作者写自己喜欢京剧,爱教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作用不包括以下哪项( )A.开篇点题,渲染京腔韵味 B.为下文展开写“京味儿”做铺垫C.表达作者对“京味儿”的热爱 D.夸耀自己对“京味儿”的熟悉15.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京腔的韵味”的特点。16.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画线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17.你一定也像作者一样,有特别向往的城市吧?请你说说这个城市最吸引你的地方,要求语言优美,并用上一种修辞手法。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儿时趣事(节选)叶永烈①儿时最快乐的日子,当然是过年。早就扳着手指头,盘算着离“年”还有几天。喝过腊八粥,吃过祭灶神的关东糖,度过掸灰洗尘的扫房日,“年”就在眼前了。②过年的时候,最忙碌的要算父亲,他写得一手好字,亲友邻居都央求他写春联。我总是充当磨墨的角色。记得,那写春联的红纸上杂有星星点点的金箔,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父亲手执毛笔,在那一片红光、金光中,写下一个个遒劲的黑字:“江山千古秀,天地一家春。”“春至花如锦,风来竹自吟。”③除夕夜,分配给我的任务是摆弄红萝卜。我把红萝卜横切成一段一段,中心插上牙签,再在牙签上插红蜡烛,红萝卜成了灯座。这样的从上到下一色全红的灯,要做二三十个。除夕夜,我把蜡烛一一点燃,放在每一间屋子的四角。听大人们说,这叫“岁灯”。④我还用小刀把一个红萝卜按纵向切出一道道三角形,再用刀横着切成一片一片,每一片都成了“齿轮”,看上去像一朵红花。红萝卜那黄芯,此时成了黄色的花蕊一般。然后,我把这一朵朵“红花”,撒在年夜饭的每一道菜上。据父母说,“红花”象征喜庆,给年夜饭添彩。⑤春节的序幕是从祭灶神开始的。那时候我的温州老家人口众多,宽敞的灶间砌着乒乓桌那般大的三眼灶。烧菜时,柴火在灶膛里燃烧,金黄色的火舌舔着黑色的锅底。三口大铁锅冒着热气。在一片火光、水汽和黑烟之中,灶神爷端坐在三眼灶上方,他的双眼一直像桂圆般睁着。据说,不管是谁,在厨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灶神的眼睛。⑥掌勺的厨师金伯伯有时从锅里夹起一块热乎乎的红烧肉塞进我的小嘴巴,总是用身体遮住我,以挡住灶神雪亮的目光……如此这般,我从小就对灶神望而生畏。18.读选文,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岁灯:红花:19.“早就扳着手指头,盘算着离‘年’还有几天。”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小时候期盼过年的急迫心情。B.这句话包含了儿时的童趣。C.因为算不准到“年”还有几天,所以要扳着手指头算。D.因为过年是最快乐的日子,所以“我”盼望着“年”早点到来。20.选文围绕“趣”写了哪几件事?请你用简短的语言分别概括出来。21.作者是如何处理材料详略的,请简要分析。22.作者通过记叙了过年时发生的几件事,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看戏叶君健①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落下,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露(lòu lù)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②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散发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③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伐走到脚灯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缕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海市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众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出来。④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ā ē)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⑤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⑥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情感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zhǎng zhàng),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动荡起来了。戏就是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⑦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现在以66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的国家才能产生——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23.给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24.读文中画“ ”的句子,我能写两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句子描写的场面: 、 。25.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1)形容非常忠诚。( )(2)比喻陈设华丽。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3)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安静。( )(4)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26.第④段的首句是一个 句。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27.读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句子中有两个加点的“这时候”,第一个是指: ;第二个是指: 。参考答案:1. ③ ② ④ ① 2. 粽子入锅 灌水扣盖 点柴煮粽 3.作者详写了煮粽子的过程,略写了包粽子的过程。这样的安排,使得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表现出了“我”在自己动手煮粽子中获得的快乐。 4.因为自己动手煮粽子,看到粽子出锅,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的喜悦让作者觉得已经胜过了粽子的香甜。 5.①对奶奶的思念。②对粽子的喜爱。③对童年幸福生活的怀念。【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图一画的是把粽子反复缠绕裹紧;图二画的是苇叶搭接处“粘”在一起,从叶子宽的一端卷起一个锥形筒状;图三画的是把三四片苇叶,按照头尾排列一致,将带着水的叶子相互重叠,搭接成一片整体的宽苇叶;图四画的是用羹匙舀米灌入筒中,颠实。根据第2段的“记得奶奶包粽子时,先是拿出三四片苇叶,按照头尾排列一致,将带着水的叶子相互重叠,搭接成一片整体的宽苇叶,粽叶上的水会将苇叶搭接处“粘”在一起,从叶子宽的一端卷起一个锥形筒状,用羹匙舀米灌入筒中,颠实,再反复缠绕裹紧。如此,一个紧紧实实的粽子就算是包好了。”,围绕四幅图的图意,四幅图应该按照③②④①来排列。2.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从第4段的“我们就在空地上搭砌设灶。”,第5段的“按照奶奶的指挥,我们将粽子紧紧实实放入锅内,再灌上淹过粽子一层满满的水。这大铁锅没有自己的锅盖,就将沉沉的铸铁自来水井盖扣在铁锅上。接着是到处收集过期的报纸和木棍、树枝等柴火。”,第6段的“我们用搜罗到的旧报纸和废纸,将其陆续点燃,又手拿蒲扇往灶台里扇风,纸张的火焰燃烧着。我们继续“煽风点火”,直至纸张燃烧发出唿唿的响声,赶紧填入木条和干树枝、树干。火苗在灶台内吞噬着大锅底部,很快就将粽子锅煮开了。我们搬来椅子、板凳看着粽子锅,为保持木柴连续燃烧,蹲坐在凳子上完成当天的作业,还不时地往灶里添着木柴。就这样,我们“陪着”煮沸的粽锅到午夜时分才回去睡觉,木柴形成的炭火仍然发挥着余热,继续维持锅内温度。”和第7段的“此时那碧绿的苇叶已煮成黄棕色,闻着布满空气中那沁人心田的苇叶香味,看着锅中诱人饥肠的温热粽子。”可知作者煮粽子的过程是搭砌设灶→粽子入锅→灌水扣盖→收集柴火→点柴煮粽→添柴保温→粽子出锅。3.本题考查阅读方法和策略。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端午节的粽子在这一节日中的重要地位。围绕《端午飘香粽》写了两个方面,第2段是写包粽子的,简单描写了包粽子的过程,第3-7段时详细写煮粽子的,选取了搭砌设灶、粽子入锅、灌水扣盖、收集柴火、点柴煮粽、添柴保温、粽子出锅等具有代表性的活动作为背景画面详写了煮粽子的过程,这样的安排,使得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作者让读者感受到了“我”在自己动手煮粽子中获得的快乐。4.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在文章第⑦段中,作者说此刻自己动手煮粽子的心中快乐已胜过口中的粽香,这是因为在第3-7段中作者详细描写了煮粽子的过程,这个过程比吃粽子更加有趣,作者享受的是亲手煮粽子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粽子的味道。更是心中的满足:通过自己动手煮粽子,作者在心中获得了更大的满足感。这种自己劳动成果带来的快乐超越了粽子本身的美味。5.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从第1段的“在我有记忆时,奶奶就已是60多岁的老人了,她不善言辞,不苟言笑。虽然她也爱着我们这些隔辈人,但脸上总是正正经经的样子。奶奶厨艺很好,能做出一手纯正扬州口味的佳肴,尤其是她包的粽子最有特色,外观和味道都堪称完美”可以看出作者对奶奶的思念之情。从第7段的“次日一早,我们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掀“井盖”看粽子。此时那碧绿的苇叶已煮成黄棕色,闻着布满空气中那沁人心田的苇叶香味,看着锅中诱人饥肠的温热粽子。大家满脸是成功的喜悦,此刻自己动手煮粽子的心中快乐已胜过口中的粽香了。”可以看出对粽子的喜爱之情。而作者把童年煮粽子的过程写得非常详细,更是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6.端午日 7.时间 8. 用雄黄酒画王字 划船竞渡 赶鸭子 9. 湘西端午 龙舟竞赛 追鸭子 奋发向上、合作争先 10. 多 广 盛况 11.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解析】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读短文可知,沈从文的这篇短文,按照时间顺序,有详有略地描写了端午日这天,人们赛龙舟和赶鸭子的场面。全文紧扣端午日展开思路。7.本题考查写作顺序。从第一自然段“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第二自然段“赛船过后”可知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从句子“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可知端午日习俗“划船竞渡”;从句子“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可知习俗“赶鸭子”;从句子“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可知习俗“用雄黄酒画王字。”9.本题考查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端午日》中,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赛和追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字里行间饱含着由衷的赞美之情。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作家沈从文的《端午日》是一篇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船场面的短文。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紧扣“端午日”这个文题,按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示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文章在写作技巧上充分显示了文学大家的风范。10.本题考查词语解释。气氛渲染突出民乐。端午是我国由来已久、家喻户晓的民众的节日,为了突出节日的喜庆氛围,课文一开始就用三个“莫不”句展现了人人参与的场景,为下文龙舟竞渡为什么如此吸引人设置了悬念文中第一自然段加点的三个“莫不”,从程度上渲染观看龙舟竞赛的人之多,涉及面之广,具体写出了“全茶峒人”度端午节的盛况。1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从2008年起,我国以将''端午节''明文规定为法定节日的意义在于:一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楚辞创始人屈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贡献,二是为抵制外来文化,以防止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12.pín zhēn 13. 望洋兴叹 没有机会到北京,只能叹息 14.D 15.①儿化音节多;②“土”话极富神韵;③抑扬顿挫;④极富个性。 16.作者对北京文化的喜爱和对京剧的热爱。 17.我对成都一直念念不忘,因为那里的人们像火一样热情,生活像水一样绵柔,还有数不尽的美食和美景,太令人心驰神往了!【解析】12.本题考查字音。频频,拼音:pín pín,一次又一次;屡次.臻,读作:zhēn,本义为达到(美好的境地),引申为周全,还有到来的意思.13.本题考查了词语的理解。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结合“望京兴叹”联系文中句子“每每机缘擦肩,只好望京兴叹”可知在句中的意思是没有机会到北京,只能叹息。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生在黄梅戏的故乡,可我喜欢的还是京剧,听不厌,品不尽”“教了十几年的书,上过不少还算成功的课,但自己感觉最好的还是数《故都的秋》这篇课文了”可以看出运用在文章开头,是开篇点题,渲染京腔韵味;为下文展开写“京味儿”做铺垫,也表达作者对“京味儿”的热爱。作者在开头没有夸耀的意思,对于“京味儿”也只是有所了解。故选D。15.本题考查了句子的理解。注意结合句子“频(píng pín)频的儿化音节,极富神韵的‘土’话,更有那节拍、那音色、那抑扬顿挫劲儿,每每显出一种宽宏深厚的底气和贴近生活的亲切感与原汁味。京腔儿还极富个性,细细品味,有的带股虎劲,有的透着大气,有的则臻(zhēn qín)于一种雅境……”可知答案。16.本题考查了句子的理解。短文写了生在黄梅戏的故乡,可我最喜欢的还是京剧,京剧、京腔时时诱惑着我对北京的向往,言为心声,北京人的豪爽与大度在京腔中也足见一斑,阅读时,注意体会作者对京腔的喜爱之情。从“几天一过,意也情不自带地份着家整与游人对白,伤修自己也是个‘老北京’了”可以看出作者对北京文化的喜爱和对京剧的热爱。1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学生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作答即可,要写出这个城市吸引你的地方,答案不唯一。示例:我特别向往的城市,就是中国的上海,他是被称为魔都的地方,那里创造了很多奇迹,那里是年轻人的天堂,是承载梦想的地方,也是梦想起飞的地方。18. 红萝卜横切成一段一段,中心插上牙签,再在牙签上插红蜡烛,除夕夜放在每一间屋子的四角。 把一个红萝卜按纵向切出一道道三角形,再用刀横着切成一片一片,每一片都成了“齿轮”,看上去像一朵红花。 19.C 20.写春联、做“岁灯”和“红花”、祭灶神。 21.详细写做“岁灯”和“红花”是因为这是作者亲自做的,印象最深,详写祭灶神是因为作者对灶神望而生畏,略写的“写春联”是父亲做的事,这样写可以体现“儿时趣事”这一中心思想,重点突出。 22.这几件事写出了儿时过年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之情。【解析】18.本题考查理解句中词语的含义。由文中第③自然段“我把红萝卜横切成一段一段,中心插上牙签,再在牙签上插红蜡烛,红萝卜成了灯座。这样的从上到下一色全红的灯,要做二三十个。除夕夜,我把蜡烛一一点燃,放在每一间屋子的四角。听大人们说,这叫“岁灯”。”可知,岁灯在文中指的是:红萝卜横切成一段一段,中心插上牙签,再在牙签上插红蜡烛,除夕夜放在每一间屋子的四角。由文中第④自然段“我还用小刀把一个红萝卜按纵向切出一道道三角形,再用刀横着切成一片一片,每一片都成了‘齿轮’,看上去像一朵红花。”可知,红花在文中指的是:把一个红萝卜按纵向切出一道道三角形,再用刀横着切成一片一片,每一片都成了“齿轮”,看上去像一朵红花。19.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从“早就扳着手指头,盘算着离‘年’还有几天。”中的“扳着手指头,盘算”等词体会到了作者期盼过年的迫切心情,作者在儿时,特别盼望着过年,因为过年是小时最快乐的日子,包含了儿时的童趣,所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故选C。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结合第②自然段“父亲手执毛笔,在那一片红光、金光中,写下一个个道劲的黑字:‘江山千古秀,天地一家春。’春至花如锦,风来竹自吟。”可知,写了父亲写春联的事;结合第③自然段“我把红萝卜横切成一段一段,中心插上牙签,再在牙签上插红蜡烛,红萝卜成了灯座。这样的从上到下一色全红的灯,要做二三十个。”“我还用小刀把一个红萝卜按纵向切出一道道三角形,再用刀横着切成一片一片,每一片都成了‘齿轮’,看上去像一朵红花。”可知,写了我做岁灯和做红花的事;结合第⑤自然段“春节的序幕是从祭灶神开始的”可知,写了我们祭灶神的事。所以选文围绕“趣”写了三件事,分别是:写春联、做岁灯和做红花的事、祭灶神。21.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的赏析。根据短文的内容可知,文中第③~⑤段详写的是:做岁灯和做红花的事、祭灶神;文中第②段略写的事是:写春联。作者详细写了做“岁灯”和“红花”的经过,是因为除夕夜,分配给作者的任务是摆弄红萝。因为是作者亲手所做,所以印象深刻。同时作者详写烧菜“祭灶神”,是因为作者对“灶神”的敬畏;略写的“写春联”是父亲做的事,所以作者没有进行详细描述。因为作者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儿时趣事”,这样详略得当,突出了“儿时趣事”这一主题。22.本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体会。通过详写作者儿时做“岁灯”和“红花”和祭灶神两件事,可以看出作者难忘过年时的快乐日子,表达出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23.lù ē zhǎng 24. 人山人海 座无虚席 25. 忠心耿耿 金碧辉煌 鸦雀无声 不约而同 26. 比喻 我能体会到人们对久负盛名的艺术家的出场情不自禁地爆发出的热情。 27. 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 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动荡起来了【解析】23.考查对汉字字音的掌握,要注意根据所组词语和语境区分多音字。露天(lù):解释是指户外。上面没有遮盖物的。婀(ē)娜:形容柳枝等较为纤细的植物体态优美或女子身姿优雅,亭亭玉立;也形容女子轻盈柔美。潮在涨(zhǎng):潮水在上涨。“涨”在这里指(水位)升高。24.考查句子理解和对四字词语的掌握。阅读画横线句子,抓住关键信息“人挤得非常满”“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可以知道,剧场人特别多。所以可以用表示人多的词语进行补充。25.本题考查词语解释,解答时要注意题干要求,是“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书写时不要书写错误,尤其是耿、煌、鸦、雀字的书写。26.考查理解句子,本题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辨析。用“平静的海面”和“暴风雨”来形容观众的表现,突出了人们对久负盛名的艺术家的出场情不自禁地爆发出的热情。27.考查理解句子,本题可以运用结合上下文的方法进行判断。结合上文内容“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和“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动荡起来了。”分析出两个“这时候”的含义,第一个以“女主角”的角度,第二个以“观众”的角度。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