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人教七下历史同步精品课件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统编版七下历史课件教案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1.契丹族与党项族2.辽与北宋的和战3.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整体感知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022年课标分解了解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知道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和战。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和影响,学会全面、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教学目标导入先南后北易错点:北宋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并没有完全统一古代中国。导入北宋辽西夏北多民族政权并立长期与宋朝对峙知识点一:契丹族与党项族隋唐时期较为宽松的民族政策。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躲避战乱的中原人带去先进的技术。唐末年北方汉人纷纷躲避战乱,北出长城,带去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契丹人接受了先进的汉文化,学会农耕。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兴起历程由游牧生活发展为定居生活知识点一:契丹族与党项族时间:10世纪初首领:耶律阿保机都城:上京临潢府政权名称:契丹,后改为辽建立政权北宋辽西夏北知识点一:契丹族与党项族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唐朝时,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兴起历程时间:11世纪前期首领:元昊都城:兴庆府政权名称:西夏建立政权北宋辽西夏北知识点一:契丹族与党项族西夏党项族元昊兴庆府北请你用喜欢的方式呈现“辽、宋和西夏鼎足而峙”的局面吧!辽是在10世纪初,由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建立,都城上京临潢府;北宋是在960年,由汉族宋太祖(赵匡胤)建立,都城开封(东京);西夏是在11世纪前期,由党项族元昊建立,都城兴庆府。政权名称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辽 契丹族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北宋 汉族 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今河南开封)西夏 党项族 11世纪前期 元昊 兴庆府(今宁夏银川)辽契丹族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府北宋汉族赵匡胤东京方式一:文字描述方式二:整理表格方式三:绘制示意图知识点一:契丹族与党项族请你用喜欢的方式呈现“辽、宋和西夏鼎足而峙”的局面吧!方式四:地图+资料卡北宋民族:汉族建立者:赵匡胤都城:东京建立时间:960年辽民族:契丹族建立者:耶律阿保机都城:上京临潢府建立时间:10世纪初西夏民族:党项族建立者:元昊都城:兴庆府建立时间:11世纪前期方式一:文字描述方式二:整理表格方式三:绘制示意图方式四:地图+资料卡你喜欢哪种方式?知识点一:契丹族与党项族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兴起与发展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反映党项民族迁徙的艺术场景党项羌,在古析支之地,汉西羌之别种也。……畜牦牛、马、驴、羊,以供其食。不知稼穑,土无五谷。——《旧唐书·党项传》契丹帐宋·苏颂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契丹族和党项族起初都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知识点一:契丹族与党项族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兴起与发展契丹文字契丹文和西夏文字体上与汉字很相似,这些都是受到汉字结构的启发而创造的汉字楷体字西夏文契约知识点一:契丹族与党项族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兴起与发展唐朝开元通宝契丹和西夏仿照汉族制造了自己民族的货币契丹货币西夏货币圆形方孔,布局类似知识点一:契丹族与党项族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兴起与发展辽代铁犁契丹和西夏重视农业生产,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西夏鎏金铜牛现收藏于宁夏博物馆,为西夏农耕化的过程提供了实物佐证。农耕文化知识点一:契丹族与党项族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兴起与发展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知识点一:契丹族与党项族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兴起与发展契丹族和党项族通过学习汉族先进的制度、经济、文化,促进本民族迅速发展壮大;契丹族和党项族为我国北方和西北等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充分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核心素养家国情怀Patriotic sentiment民族融合知识点二:辽与北宋的和战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成了北宋和辽交恶的开始。知识点二:辽与北宋的和战燕云十六州知识点二:辽与北宋的和战辽太宗: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与中央王朝冲突加剧。宋太祖:执政晚年,双方友好,互通使节。宋太宗:向辽发动数次战争,均告失败,转而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军在澶州打退辽军,双方签订“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战和战战和教材35页内容梳理辽与北宋关系变化的基本史实,并用示意图表示出来。战战和示意图:和知识点二:辽与北宋的和战盟约内容1.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此论。2.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瀛、莫二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3.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知识点二:辽与北宋的和战堂堂一个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场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百姓?评价澶渊之盟知识点二:辽与北宋的和战材料一 北方的强敌,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藩篱尽撤,本根无庇。这一层,宋人未尝不知,然而客观的条件,使他们无法改计。大河北岸的敌骑,长驱南下,更没有天然的屏障,三四天即到黄河边上,而开封则是豁露在黄河南岸的一个平坦而低洼的所在。所以一到真宗时,边事偶一紧张,便发生根本动摇。幸而寇准主亲征,始得有澶渊之盟。然而到底是一个孤注一掷的险计。——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 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齐涛主编《中国政治通史》自身有短板平等双赢“澶渊之盟”签订前的考量知识点二:辽与北宋的和战材料二 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同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统编版)(36页《知识拓展》)材料三 “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材料一 (辽与宋)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卷四二《论北朝政事大略》有利于边境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澶渊之盟”签订后的实效知识点二:辽与北宋的和战客观评价澶渊之盟它是辽宋双方均势的体现,给辽宋两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战胜却要给辽钱物,这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它使北宋获得了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军安然脱险,还是辽得到了大量钱物,财政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也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核心素养历史解释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知识点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阅读教材26页,简述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战 概况:元昊称帝后,多次率军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影响 对北宋:损失惨重对西夏: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之中和 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影响: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这是西夏战胜,但同意议和的主要原因。1.人民渴望和平;2.只有和平才能带来发展;3.和平是主流;4.尽量采用非战争的方式解决争端。送给持续600多天战争的俄乌双方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这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原因所在,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同心共筑中国梦。核心素养家国情怀Patriotic sentiment课堂小结契丹族政权并立,和是主流辽契丹族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府10世纪初北宋汉族赵匡胤东京960年战和澶渊之盟党项族西夏党项族元昊兴庆府11世纪前期战和厚厚的地层好比一本硕大无比的“石头大书”,夹藏在不同地层里的化石就像一种特殊的文字,记录着它生存活动的历史和地层的年龄。化石是划分地质年代的重要依据,也是人类开启地球迷宫的一把“钥匙”。结论1.下图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相似,有许多汉字的笔画,是仿照汉字创造的。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礼乐文明的确立B.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C. 汉唐盛世文化的出现D. 农牧文化的交融【解析】在中国古代,北宋、辽、西夏曾出现过并立的时期,辽和西夏的统治者在同中原的密切交往中,逐渐受到先进中原文化的影响,如西夏就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北宋是汉人建立的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封建王朝,而辽和西夏是游牧民族,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农牧文化的交融。故选D。D课堂练习契丹文字 西夏文字厚厚的地层好比一本硕大无比的“石头大书”,夹藏在不同地层里的化石就像一种特殊的文字,记录着它生存活动的历史和地层的年龄。化石是划分地质年代的重要依据,也是人类开启地球迷宫的一把“钥匙”。结论2. 虞云国所著的《细说宋朝》分析辽国兴起原因,认为“敬塘献土”事件是决定性的,“直接导致了宋朝在宋辽对峙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敬塘献土”是指后唐大将石敬塘向辽太宗耶律德光称臣称子,并晋献哪一片地区的事件 ( )A.河间地区 B.虞舜十二州 C.河套地区 D.幽云十六州【解析】“敬塘献土”是指后唐大将石敬塘向辽太宗耶律德光称臣称子,并晋献幽云十六州的事件。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北宋曾出兵夺取幽云十六州地区,并同辽多次作战,最终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故选:D。D课堂练习3. 清朝文士袁枚曾赋诗《澶渊》,诗云:“路出澶河水最清,当年照影见东征……一角黄旗万岁声……行人立马秋风里,懊恼屠王早罢兵。”诗中东征的“万岁”、“孱王”就是宋真宗,袁枚在诗中懊恼宋真宗“早罢兵”,正是基于澶州之战是在令人扼腕痛惜的情况下签订了屈辱条约。签约前的战情是( )A.宋朝皇上御驾亲征,宋军击毙辽国大将,士气大振B.宋朝士族率豪族衣冠南渡,大量南迁农民安居乐业C.宋朝皇帝战前巡幸蜀地,羽林军竟作乱,皇威扫地D.宋朝皇帝避实击虚,转战半个中国,勤王之师大盛【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毙辽国大将,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诗中“澶河”“东征”“万岁”、“孱王”均与澶州之战有关,A项正确;宋朝士族率豪族衣冠南渡,大量南迁农民安居乐业说的是人口南迁,排除B项; “巡幸蜀地”“转战半个中国”都与澶州之战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A课堂练习4. “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族(辽、西夏)‘送礼’,这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族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等②都是宋朝皇帝向游牧民族“送礼”,并向他们称臣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及贸易往来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与辽、西夏的战争互有胜负,达成和约,辽军撤兵,宋给辽岁币;西夏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选项②的说法是错误的。“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等,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但是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及贸易往来。选项①③④说法正确。故选C。C课堂练习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燕云十六州.mp4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2024春统编七下历史精品课件教案】.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