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并能识别它们。2.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3.知道滑轮组的作用。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定滑轮、动滑轮以及滑轮组的作用。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善于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教学难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用刻度尺测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和物体上升的高度。【教学课时】2课时【创设情景,导入新知】思考:为什么升旗手向下拉绳子,红旗还可以顺利向上升起?奥妙在哪?【进行新课】、定滑轮让学生观察手中的滑轮,尝试说出滑轮的结构。教师引导:轮的周边有?小轮绕什么转动?得出: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小轮叫滑轮。(滑轮是能够连续转动的杠杆)滑轮在使用时,根据轴的位置是否移动,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定滑轮:使用时,轴固定不动的滑轮。阅读教材第二自然段,你从中获得了什么?那使用定滑轮省力吗?(引导学生:它是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我们能否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使用定滑轮是否省力?)5.实验探究:定滑轮省力吗?①按课本第191页图10-14的方法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填到下表格中。②引导学生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③结论: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6.定滑轮为什么不省力,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实质。①找出支点位置;②确定哪一个力是动力、哪一个力是阻力;③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④引导学生分析:因为L1=L2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所以F1=F2 ,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若不计绳重与摩擦, F = G ;⑤结论: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二)、动滑轮1. 动滑轮:使用时,滑轮的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2.实验探究:动滑轮省力吗?①按课本第192页图10-16的方法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填到下表格中。②引导学生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③结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 但费距离,且不改变力的方向。3.为什么使用动滑轮省力,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动滑轮实质①找出支点位置②确定哪一个力是动力、哪一个力是阻力③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④引导学生分析:因为L1=2L2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所以F1= F2 ,定滑轮实质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省力杠杆,因此能省一半力。⑤结论:当不计绳重、摩擦及动滑轮的自重时 F = G ;或:当不计绳重、摩擦时(三)、动滑轮1.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用力方向; 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在许多情况下仅使用定滑轮或动滑轮很不方便,因此,经常将动滑轮与定滑轮组合起来使用。2.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装置叫做滑轮组。3.按课本第192页图10-17所示的方式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到表中,把提起重物所用的拉力大小和物重比较,再数一数承担物重的绳子有几段,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分析:①承担物重的绳子有n段,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就是物体上升的高度h的n倍,S=nh②承担物重的绳子有n段,所用拉力就是物重的n分之一③(当不计绳重、摩擦时)F= (G+G动)或:(当不计绳重、摩擦及动滑轮的自重时)即F= G4.如何确定绳子的段数①n为奇数,绳子起点从动滑轮开始,经定滑轮②n为偶数,绳子起点从定滑轮开始,经动滑轮③n动奇定偶、课堂小结(六)、课堂练习(七)、布置作业【教学板书】定滑轮定义:轴不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作用: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实质:等臂杠杆动滑轮定义: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作用:省力,但费距离,且不能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组(当不计绳重、摩擦及动滑轮的自重时)即F= G或:(当不计绳重、摩擦时)F= (G+G动)S=nh【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