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九省联考试高三语文作文题(安徽、贵州卷作文)“文化遗产”导写:承续文化遗产,守护历史之魂课件(共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九省联考试高三语文作文题(安徽、贵州卷作文)“文化遗产”导写:承续文化遗产,守护历史之魂课件(共31张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承续文化遗产,守护历史之魂
——2024年九省联考适应性测试
安徽、贵州卷作文导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学校校刊准备开设“文化遗产”主题专栏并向同学们征稿,具体方向包括以下三种。
1.向读者介绍一项文化遗产。注意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文风格,应注重其人文内涵;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出。
2.陈述某一项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在此基础上,谈一谈对它的保护与传承。
3.通过讲述你与某种文化遗产的故事,来展示这项文化遗产的魅力。
原题再现
1.试题特点:
此题沿用前几年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方法命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
命题契合文化传承与核心素养目标,体现立德树人的宗旨,设题注重生活情境,征文投稿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三个任务给考生自由选择,文体放宽,鼓励考生个性化表达。
2.材料解读
材料第一句给出文化遗产的种类提示考生,提示考生从哪些方面去搜寻自己熟悉的文化遗产种类,然后重在思考文化遗产的人文价值,独特记忆,在搜寻记忆中的文化遗产时,可以迅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自己身边有无家乡特色的文化遗产,有无熟知的名胜古迹或人文景观,学习了必修上第四单元的家乡文化生活,家乡风物志,涉及到一些家乡的文化遗产,那个单元就有关于家乡风物等文化遗产的介绍,可以调集记忆,派上用场。
若无,那就回归课本,从教材中挖掘素材,如必修上第七单元《赤壁赋》《登泰山记》写写赤壁和泰山,从中受到启发,选取写作点。
三个写作任务的要点:
任务一,题目非常明白地要求考生“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文风格,应注重其人文内涵;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出”。这正是需要考生在运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时结合记叙、议论、描写和抒情等其它表达方式。避免形式化的说明文风格,写抒情性的散文或者重人文价值的文化散文都可以。高分作文要注意谋篇布局,重点突出,对于人文价值表述深刻,语言要出彩。
2.材料解读
任务二,要求陈述历史、现状,谈谈保护和传承,是典型的议论文,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去写,是什么(现状)——为什么(为何重要,为何有如此现状)——怎么做(如何保护传承,这一点不可泛泛而谈,要有针对性)同时要可以突出它的历史价值或人文价值或精神内涵,论点清晰,要站位高格局大,论据充分展示积淀,论证有力,使用多种论证方法,叙例可用高分作文标配点例排比,语言上表达力求出彩。
2.材料解读
任务三则是明显突出了记叙的表达方式,是要求写记叙文,谈谈你与某种文化遗产的故事,突出它的独特魅力,可写自己的生活体验,注意人物刻画与细节描写,突出文化遗产的特点或人文价值,以及给你带来的重要的影响,并且要升华以小见大,特别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抒情性,要不然会十分平淡乏味。在叙述的同时,不要忘了保护措施的建议,而提建议则是有了议论的色彩,所以也体现了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考查。
3.确定写作角度
无论选择哪个任务,开头要吸睛,结尾要升华,要抓住阅卷老师的目光。
注意文体明确,切忌四不像作文,直接打低分!
若想得高分,在发展等级 深刻、丰富、文采、创新上力求突出一到两点。
01 任务一,向读者介绍中国茶文化遗产。
非遗雅韵,茶叙风致
(文艺性说明文风格)
一缕热气,伴着悠悠茶香,氤氲出中国独特的茶文化,中国的制茶工艺以及关于茶的相关习俗,伴随这枚小小的叶片,传遍世界各地。
在千姿百态的文化遗产中,茶应算是最贴合大众的一种了。“围炉煮茶”如今成为了休闲放松的新晋方式,“偷得浮生半日闲”,喝茶是急不得的,囫囵吞枣品不得茶味,慢斟细酌更显品茗时的余韵。在当今略显浮躁的社会中,清净和雅的茶文化常抚人心,且在这一碗茶汤之中感悟生命的简单与细致。
例文示范
喝茶是“简单”的事,但这一片茶叶在中国人手中也变得“不简单”,绿茶、红茶、白茶……经过国人的巧手,茶可演绎出诸多口味。从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今天的“一带一路”,茶叶如同一条纽带,人们以茶为媒,制茶、品茶、聊茶,茶叶成了中国的一张特色名片,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不简单”。而最终回到一盏茶中的,是中国文化中所强调的“致中和”,所有的情绪都可舒展在这一口茶里,回归“简单”,回归生命最细致的本源,敦厚淡然。
北方街边的大碗茶,门前屋檐下,或搭个简易茶摊,便能为过往的行人消暑祛寒,大碗畅饮,如同北方人的豪迈奔放。而南派茶艺,更致“功夫”,精致的泡茶工艺,精美的茶具,一步步的泡茶工序,处处透露着南方人的细腻温润。不论南北,中国人都愿意在茶中寻到一份内心安宁,不同地区的人们,不同的习俗,相同的是茶中的义气谦达。
人生如茶,喝茶在于“回甘”,从苦涩到甘甜,道尽了中国历史的苦尽甘来,道尽了人生起伏的枯木逢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喝茶的片刻闲暇也许就是以后回忆里的一份甘甜。一片茶叶从抽芽到采摘炒制再到融入水中的一刻绽放,这是生命的跌宕。茶香淡泊却可明志,茶叶必须经过层层加工历练,而人则必须在苦难烦恼面前抵住冲击,沉时蓄力,浮时沉稳,方能成大器。
“茶圣”陆羽,为茶奔赴,笃守热爱,倾注毕生,著有《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茶学的开山之作,他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人立于草木之中便是“茶”字,陆羽把人的品行引入茶事之中,中国人如同草木之中的茶,经四季风雨洗礼而得成形,且有自己的品德修养,回甘后的淡然绵长才是人生的本色。
不知大家听过我的介绍后是否对这项非遗文化遗产有所了解,一杯中国茶,同样代表了我们的文化传承与自信,近年来的“非遗热”也让喝茶、品茶的形式越发纷呈。坐下来,小憩,举杯饮茶,茶亦醉人。
【简评】
文章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茶文化的特点,品茶的方式,制茶的种类,泡茶的工艺等方面取材,突出了茶的人文价值,文章叙事、说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叙议结合,语言隽永,富有感染力。
02 任务二,陈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时评性议论文风格)
让非遗绽放更绚丽光彩 (标题采用祈使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暗含期许。)①不久前,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两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申遗,总数居世界第一。(由我国两项非遗项目申遗成功引出非遗话题。)②太极拳、“送王船”,在我国都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无论是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一起一落,还是“送王船”的盛大仪式、丰富意涵,都深深浸润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气韵和中国哲学的理念。太极拳蕴含的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松柔圆活、立身中正的动作范式,彰显着中华文化独有的平和、包容与力量;“送王船”是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生动例证,也见证着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传播交融。如今,承载着中华文化基因的宝贵遗产成为世界级的“非遗名片”,不仅提升了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也为国际社会更好了解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打开了新的大门。(现实性分析。申遗成功的意义之一:不仅提升了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也为国际社会更好了解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打开了新的大门。)
③近些年来,从昆曲、京剧、端午节,到珠算、中医针灸、二十四节气,我国多项非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成功,成为全人类共同保护和记忆的文化遗产。一项项“非遗明珠”走向世界,意味着扎根神州大地的“中国价值”、立足千百年传统的“东方智慧”,正在越来越多地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也意味着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追求,为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作出新的贡献。中国非遗一次次引起世界瞩目,与中国节日文化在世界各地竞相绽放、中国影视作品在海外收获大量“铁粉”、中国网文“出海热”成为全球性文化现象等一起,构成了今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生动图景。(重要性分析。申遗成功的意义之二:成为全人类共同保护和记忆的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现象一起构成了今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生动图景。)④中国在“申遗之路”上收获的成果,是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可,更是中国向世界做出的文化传承的承诺。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为例,当年在申报非遗名录时,其传承群体已不足千人,这项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技艺,正处于“濒危”境地。申遗成功后,中国以行践诺,让这项急需保护的技艺实现了从仅靠“单打独斗”到社会各方助力、从陷于传承困境到焕发新生机的显著转变。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传承和保护的新起点。不断提高非遗保护水平,解答好不同非遗项目保护发展面临的难题,才能从整体上提升非遗的可见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更绚丽光彩。(必要性分析。申遗成功的意义之三:是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可,更是中国向世界做出的文化传承的承诺。)
⑤不久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份新闻公报显示,多国联合申报遗产的数量在2020年创出新高。该组织的一名官员感慨,“尽管新冠肺炎疫情阻隔我们相聚,但我们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彼此更紧密相连、团结在一起”。文化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具有跨越山海的力量。太极拳吸引大量海外粉丝,“送王船”成为民间交往的纽带,都在启示我们,要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坐标上,在共同推动文化保护的过程中,加强文化交流互鉴、推动民心相知相通。唯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助力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重要性分析。申遗的启示:要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坐标上,在共同推动文化保护的过程中,加强文化交流互鉴、推动民心相知相通。)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把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一定能让子孙后代受益于这些宝贵文化财富,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社会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总结全文,重申观点:守护传承,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社会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03 任务三,讲述你与某种文化遗产的故事。(记叙文风格)
风景这边独好
这里且不说皖南的跳钟馗、叠罗汉,也不说皖北的肘阁、旱船等地域特色鲜明,而且极具观赏性的民俗表演;在此,我只想重点介绍一下正月十六的一道靓丽、风景这边独好风俗:送“老雁馍”。
“老雁馍”是皖北地区家喻户晓的面食,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面食,它具有一种象征意义 。传说沙颍河一带常有大雁起落于河岸,年复一年,往返有期、不忘故地。这现象激起了已婚女性的联想,她们以雁自喻,寄情于雁,用“雁馍”来诠释自己虽然出嫁了,但仍然心系娘家。
女性结婚后,很少能有机会回娘家,尤其是过年,她们多么想和自己的父母团聚,说说自己的喜怒哀乐;可种种清规戒律限制着她们回家的路,诸如“嫁出去的闺女不看娘家元宵节的花”等;过了正月十五了,她们希望能像大雁一样回到娘家,和亲生父母团聚。所以正月十六,她们就迫不及待地要回娘家看看。带点什么礼物给父母呢?在“民以食为天”的年代,粮食成为首选。把面蒸成老雁形状,既送上了食物,又传达了感情。这样,“老雁馍”就成了这种民俗产生、传承的情感基础,也就催生了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送“老雁馍”民俗。
之所以被称作“老雁馍”,是因为老雁就是出嫁女儿的象征,好比长大的雁子飞出了巢,但她绝不会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在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传统农耕时代,“老雁馍”倾注着已婚女子眷恋故乡、思念亲人、孝敬父母的炽热而质朴的情感,也是已婚女子表达孝心的物质载体。正月十六,女儿、女婿和外孙带着“老雁馍”回娘家,大雁馍是一份代替孝心的礼物,表达了晚辈对长辈的敬意。在这样的季节里,像大雁返回故园一样,女儿一家人回来了,姥爷姥姥看到这一切,怎能不心花怒放,进而“醉里吴音相媚好”呢。
“老雁馍”,蕴含着血浓于水的亲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大雁馍”风俗,不仅代表着子女的拳拳孝心,更是中华民族孝老、爱亲传统美德中的一道独特风景。我们要让这文化印记代代相传,在非遗传承中积淀教育力量,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老雁馍”风景这边独好。
素材运用
名言警句
1.岁月失语,为石能言。——冯骥才
2.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林清玄
3.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木心
4.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
5.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魏征
6.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
——北岛
7.拂去历史的烟尘,从文化的根底处,发现千年一叹的回眸。——张涛甫
8.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柴静
9.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厚土之上,仰望浩瀚历史的星空,居于中间的“人”,是为赓续千年的薪火所在。 ——人民日报
经典句段
01 近年来,“非遗热”兴起,既是一种机遇,也是挑战。某些非遗项目由于缺乏〝时代感”,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情感、审美等精神文化层面需求,导致作品不受市场重视;有些非遗传承通过手艺人匠心独运的创新,实现了“凤凰涅槃”,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实现“完美相遇”。
——人民时评
【适用主题:文化传承、推陈出新】
02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历史要“活起来”,在“活化”的历史中,让公众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定然能让更多人追寻悠久漫长的文明历程,洞察人群进化的内在奥秘,审视千百年的坎坷和辉煌,收获“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的启迪,得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的滋养。——人民日报
【适用主题:中国历史、传统文化】
人物故事
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5月10日在天津武清揭晓。10位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分别是:
01丁兰英 彝绣非遗传承人。
揭晓词:小小绣花针,七十二般变化,不变的是传承千年彝绣的美好文化。泱泱大舞台,产销研一体化,织就的是民族共同富裕的七彩图画。
02乌日根桑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医正骨疗法传承人
揭晓词:
竞技场外,奔波忙碌,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身边有他的保驾护航。推拿按接,关怀备至,矢志不移甘于奉献的背后是他的大爱仁心。
03石濡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黑茶制作技艺传承人
揭晓词:
沏一杯六堡茶,她让茶香入书香,飘向校园街巷百姓家。品一口中国香,她邀乡亲同共享,一起脱贫奋斗赏春华。
04江努日·图日干巴依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揭晓词:
舒紧疾徐,高歌低吟,他唱的是一个传颂民族团结的家国故事。口耳相传,生生不息,他怀的是那颗承续民族文化的赤子之心。
05 沈铁梅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承人
揭晓词:
唱念做打舞,台上她演绎的是一出出精彩纷呈的川腔大戏。昆高胡弹灯,脚下她铺就的是一座座联通世界的文化桥梁。
06张喜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人
揭晓词:
台前一声喊,吼动八方神,唱不尽他那爱我华夏文化的满腔热血。老腔震天响,千古诉衷肠,道不完他那扎根黄土大地的传承精神。
07陈柏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灯彩传承人
揭晓词:
一双灵巧手,一盏大花灯,在他手里点亮的是江南十里春风的喜庆灯火。一颗玲珑心,专研四十载,在他心里照亮的是民俗文化传承的璀璨前程。
08赵 丰 中国丝绸博物馆名誉馆长
揭晓词:
吐千丝精彩,结百样纷呈,他奉献的是一场场丰富多姿的丝绸大秀。出国门海外,登世界平台,他期望的是一条条继往开来的丝绸大路。
09萧 放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教授
揭晓词:
怀一片真情,以笔为犁,他是日夜耕耘在非遗土地上的播种者。捧一颗真心,薪火相传,他是朝夕相伴在民俗文化边的守护人。
10霍庆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木版年画传承人
揭晓词:
点染丹青,展现年画魅力,他让传统年画焕发勃勃生机之美。呕心沥血,延续瑰宝之心,他用一生心血浇灌世代传承之花。
相关阅读
承续文化遗产,守护历史之魂
佚名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出了无数璀璨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或以巧夺天工的技艺,或以独特的地域特色,或以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我们共同记忆的一部分。它们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未来的指引。在我心中,最能触动我的是那古老的民间艺术一一剪纸。
剪纸,一种流传千年的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它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但真正形成完整的艺术形式,大约在唐代。一张薄纸,一把剪刀,或刻或剪,便能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图案。这其中,不仅有寓意吉祥的龙凤呈祥、福禄寿喜,还有描绘生活的田园风光、市井百态。
谈及剪纸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正在逐渐失去其生存的土壤。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许多传统的文化习俗和技艺都受到了冲击。剪纸也不例外。如今的年轻人,更愿意沉浸在电子产品的世界里,而不是学习这种需要耐心和技艺的传统艺术。这使得剪纸技艺的传承面临困境。
然而,尽管面临困境,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其保护和传承依然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从政府到民间,从教育机构到社会团体,都在积极推广和传播剪纸艺术。许多学校也开设了剪纸课程,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体验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此外,一些民间艺人通过收徒传艺、举办培训班等方式,为剪纸艺术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与剪纸的邂逅,源自一次偶然的机会。那是我小时候的一个春节,看到邻居家的窗户上贴
着精美的剪纸,便被其细腻的线条和生动的形象所吸引。从那时起,我便开始学习剪纸,一发不可收拾。在学习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剪纸的魅力。它不仅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还让我学会了耐心和细致。每当我完成一幅作品时,那种成就感和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通过这次与剪纸的邂逅,我更加坚信,文化遗产不应只被视为历史的遗留物,更应被视为我们与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只有当我们真正珍视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时,才能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为未来的世界增添更多的色彩与温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