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课 时 2课时 班 级课 型 新授课 时 间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2、使学生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3、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教 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解析能力。学 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评价 小组评价、 综合评价教 具 白板、教学PPT教 学 过 程 及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活 动1复习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自然过渡到本课上来 2导入新课: 战争并不是人类历史的主流,但一说起战争就让人记忆犹新,深恶痛绝。因为它有巨大的破坏性,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一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板书) 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板书)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分割世界的日趋激烈。 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形成。一战一触即发。 二、大战的爆发 1、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板书) 说明斐迪南访问的挑衅性。刺杀行动不是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的正义行为,其后果是点燃了世界范围内的战火,做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2、巴尔干半岛危机 (指出)直接影响大战爆发的地区是巴尔干半岛。长期以来由于列强之间的争夺和其他复杂因素,巴尔干半岛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萨拉热窝事件之后,德、奥匈决定以这一事件为借口,挑起战争。“萨拉热窝事件”就成了点“火药桶”的这粒“火星”。 为什么巴尔干半岛会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肥肉和大战的火药桶呢?(互相讨论、发表看法) (电脑演示)“一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 观察图,了解半岛的局势,记忆各国的位置。诱发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导学。形象、直观,激发情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简介半岛的状况并指出,各帝国主义对这块肥肉都垂涎三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仅仅是找个借口而已。 3、大战的爆发(板书) 交战一方是同盟国的德、奥匈;另一方是协约国的英、法、俄;意大利望风使舵,参加了协约国一方。(由学生评价意大利的参战) (学生讨论)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对自己的盟友开战说明了什么? (教师指点)萨拉热窝事件后德奥以此为借口,挑起了战争,首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之后,俄、法、英相继加入战争,意大利基于自身利益出发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4、分析大战的性质 三、大战结束(板书) 1,大战的结束(板书) 1918年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宣告结束。协约国胜,同盟国败。 2、结合幻灯片分析加速一战结束的因素。 3、战争的危害 (1)凡尔登战役 (1916年) 介绍凡尔登要塞的战略位置重要性。 凡尔登战役是一战的转折点,此后的形势对德国更加不利。 (2)、谈谈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 (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沉重苦难,历史4年牵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 造成重大物质损伤和人力伤亡。) 四、利用多媒体进行小结(幻灯片 ) 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战争,它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战争以同盟国一方的失败宣告结束。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战争总是残酷的,和平总是美好的。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和平、热爱和平。 1、教师给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 指定一名同学复述事件的经过。 (提问)你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 生1:做的对,对侵略者就要这样给他点颜色看看。 (学生概述大战爆发经过)经过与德国策划,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了最后通碟,并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炮击贝尔格莱德市,塞尔维亚被迫应战。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德、俄、法、英四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大战爆发了。 使学生快速阅读课“遭到炮轰后的凡尔登”。激情导学,制造气氛。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性,激发对帝国主义的憎恨之情。(学生谈论图片包含内容和看图后的感想) 学生相互讨论,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作业 课后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课后反思(教学收获、特色创新、存在不足、改进措施)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