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新授课【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能简述认识的含义,明确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能阐述实践的含义,阐明实践的三个特征。 能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重 点 能阐明实践的三个特征;能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自主读学】学习任务任务一:阅读教材P48-53,完成下列问题。请同学们注重于文本的阅读,初步学习相关知识点。 知识点一 认识与实践 1.认识。 (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表现形式及其关系。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含义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概念、判断和推理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2.实践。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a.物质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 b.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3)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知识点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任务二:结合知识预习,完成预习小测。 判一判: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X) 理由: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判一判:2.实践活动既是客观性活动又是主观性活动。(X) 理由: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但不是主观性活动。 判一判:3.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理由: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获得认识的重要途径。 判一判:4.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X) 理由: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表现,不是实践活动。 判一判:5.实践活动既是客观性活动又是主观性活动。(X) 理由: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但不是主观性活动。 想一想:1.现代技术的发展使“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请说明其合理性。 参考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现代技术的发展,可以让人不参加实践活动也可以获得间接经验,使“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成为现实。 2.“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个说法是否正确 为什么 参考答案:正确。“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意思是暗潮已经来到却没人看到,只有经验丰富的篙师懂得识别水痕的意义,这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课中探究】学习任务探究目标一:阐述实践的概念、特征。 任务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2019年12月30日,武汉市部分医疗机构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 国家卫健委专家组31日上午已抵达武汉,正展开相关检测核实工作。 2020年1月,专家组认为,本次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的病原体初步判定为新型冠状病毒。同时,实验室获得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进一步研究知道了一个新的冠状病毒颗粒生产的全过程,把握了病毒的传播途径和传播规律。 材料中何为感性认识?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如何上升为理性认识? 参考答案: 部分医疗机构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是感性的认识;进一步研究知道了一个新的冠状病毒颗粒生产的全过程,把握了病毒的传播途径和传播规律是理性的认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而完成的。 任务二:判断下列说法,哪些属于实践活动?说出它们属于实践活动的哪种类型?根据教材,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1.猩猩用树枝勾食蚂蚁 2.改革开放 3.学生听课 4.教师上课 5.工人修建港珠澳大桥 6.科学家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参考答案: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物质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任务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20年7月23日,执行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天问一号”的设计目标是一步实现“环绕、着陆、巡视”火星三项任务,系统集成度非常高,设计团队走了一条没人走过的路——采取基于配平翼的弹道升力式方案,通过展开配平翼调整气动受力,从而实现攻角的调整,配平翼方案的重量不到美国人方案的十分之一。 天问一号探测器任务实施过程中,中国国家航天局与欧空局、阿根廷、法国、奥地利等国际航天组织和国家航天机构开展了有关项目合作。 问天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梦想,古人仰望天穹感慨宇宙之浩渺;此时,我们继承老祖宗的意志,借助强大的科技实力,让“天问一号”升空,让古今梦想由此相接。 思考:火星探测属于什么活动?结合材料说明该活动的特点。 参考答案: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过程、结果受客观规律制约。航天事业的主体是科技研发者,其对象是物质世界(太空),实践的手段是载人航天事业,这些均是客观的,其“天问一号”设计团队研发的火星探测器的发射成功也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实践具有能动性,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天问一号”的设计目标是一步实现“环绕、着陆、巡视”火星三项任务,系统集成度非常高;最终突破了关键技术,全球首次在火星探测器上运用了这项技术,这些均说明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天问一号探测器任务实施过程中,中国国家航天局与欧空局、阿根廷、法国、奥地利等国际航天组织和国家航天机构开展了有关项目合作。 实践具有历史性,是历史的发展着的。问天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梦想,古人仰望天穹感慨宇宙之浩渺;此时,我们继承老祖宗的意志,借助强大的科技实力,让“天问一号”升空,让古今梦想由此相接。 【核心知识小结】 1.实践的概念、特征。(见同步PPT) 2.实践的特征。(见同步PPT)探究目标二: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任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毛泽东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材料二:以前有人猜测在月球的背面存在大片海域,通过嫦娥四号探测器登上月球背面传回的月背影像图,证明月球的背面没有海,而是一块块高地。嫦娥四号“鹊桥”中继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率先掌握了地月中继通信技术,探月背面的工具越来越先进,对月球背面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材料三:疫情初期,钟南山院士认为病毒具有传染性,要加强防范。也有些人认为新冠病毒不具有传染性,不必紧张。谁的认识正确?新冠病毒具有传染性的检验标准是什么? 材料四:《庄子》中有个“屠龙术”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人向支离益学习屠龙的本领,把千金的家产耗净,花了三年时间,学成归来。但是,天下没有地方可以找到龙,因而,也就没有地方施展他的本领。 结合上述四则材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参考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书本汇集人类知识,人们阅读书籍获得的是间接经验,它是实践的产物。“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是人们直接参加实践获得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为人们获得新的认识提供物质基础,例如认识工具,人类主观世界的改造,认知能力的提高等。月球背面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是建立在人们对月球背面越来越感兴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实践工具来完成的。地月中继通信技术,探月背面的工具越来越先进,促进了人们对月球背面认识的提升。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疫情初期,钟南山院士认为病毒具有传染性,要加强防范。也有些人认为新冠病毒不具有传染性,不必紧张。结果实践证明了终南山院士的正确性。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来是要回到实践中。“屠龙术”假使再厉害,可是却无法用于实践,这种认识最终没有实际意义。 【核心知识小结】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四个方面的表现。(见同步PPT)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见同步PPT)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