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学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学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第二课时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新授课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能能简述真理的含义,阐明真理的基本属性(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能阐述认识的特征,明确追求真理是一个反复的、无限的、上升的过程。
重 点 能阐明真理的基本属性;能阐述认识的基本特征。
【自主读学】
学习任务
任务一:阅读教材P53-56,完成下列问题。请同学们注重于文本的阅读,初步学习相关知识点。 知识点一: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客观性 。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 个而不可能有多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知识点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 2.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和谬误往往是 相伴而行 的。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 知识点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1)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3)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的上升性 (1)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2)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4.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任务二:结合知识预习,完成预习小测。 判一判:1.真理是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X) 理由: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判一判:2.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X) 理由: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成谬误,但每一个真理相对于它存在的条件来讲是确定的、客观的,并不包含谬误的成分。 判一判:3.真理在任何条件下都是真理。(×) 理由: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即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在这个条件和范围内,真理是绝对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判一判:4.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表明真理具有反复性。(X) 理由: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而不是真理具有反复性。 判一判:5.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X) 理由:认识具有上升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想一想:有一种观点认为:“真理不是个人认可的,而是社会上多数人公认的东西。”你对这种观点是如何理解的? 参考答案:把真理归结为多数人公认的东西,仍然是局限于主观认识范围以内。某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并不在于承认人数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真理有时也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课中探究】
学习任务
探究目标一:阐述真理的特征。 任务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材料:仰韶文化以彩陶为重要特色,安特生发现仰韶村彩陶与美国考古学者庞贝利1904年在中亚土库曼斯坦安诺遗址发掘出土的彩陶十分相像。受欧洲中心主义思潮影响,他认为在新石器时代,来自西方以彩陶为表现形式的先进农业文化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史前文化的一部分。于是有了“仰韶文化西来说”的推断。这个说法有彩陶实物为依托,加之安特生的特殊学术地位,在当时颇为流行。由于仰韶遗址是当时中国发现的最早文化遗存,“仰韶文化西来说”的观点进一步引申就会得出“中国文化西来”的结论。 中国文化究竟从何而来?“中国文化西来说”深深刺痛了当时的很多中国学者,也更激发出他们通过考古重建古史的热情。肩负寻根问祖、证经补史的使命,中国第一代考古人李济、董作宾、梁思永等人分赴多地,先后发掘了夏县西阴村遗址、安阳殷墟遗址、章丘城子崖遗址。后继考古学者找到了比仰韶文化更早的距今7000年以上的李家村文化,随后又发现了仰韶文化的直接源头,距今8000年以上的老官台文化遗存,彻底推翻了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一代代考古人对仰韶文化源头的不懈探寻,印证了中国史前文化的原创品格和本土性格。通过考古发现的一系列重要遗址,理清了发展谱系,证明了从古至今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不曾间断的。 思考: (1)对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起源的看法,人们的认识为什么会不同? 参考答案: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2)在这些看法中,哪个观点才是真理?什么样的认识,能被称为真理? 参考答案:中华文化自身延绵不绝,源远流长才是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 (3)结合中华文明的起源,说说你对真理的唯一性有何认识。 参考答案:从古至今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不曾间断的。中华文化起源于中华民族自身的发展,拥有独创的品格和本土性格,这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唯一真理。其他认为华夏文明的源头是外来的等均不是正确的认识。虽然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有且只有一个。 任务二: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理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材料:一代代考古学家“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栉风沐雨、青灯黄卷,不同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不断被发现和发掘。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从巩义双槐树、偃师二里头到安阳殷墟、余杭良渚、广汉三星堆……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不断被拉长,历史信度不断在增强,文明细节不断被丰富。 思考: 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中华文明的起源,为什么会不断被修正? 参考答案:①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和认识工具的完善,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和中华文明的起源会超越原来的认识条件和范围,不断增加或修改。 ②真理又是具体的,都是主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代代考古学家“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栉风沐雨、青灯黄卷,随着人们的认识能力增强,人们考古实践的深入,对中华文化历史和起源的追溯,会更加深入,更加科学。真理性认识具有历史阶段性的特点。 (2)真理会变成谬误吗?中学生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错误?小组讨论发言。 参考答案:真理是由条件的具体的,因此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 中学生应该:1)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出现错误不可避免。2)要正确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3)要学会认识和分析事物的科学方法,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4)要善于及时改正错误。5)要吃一堑长一智,避免同样错误再犯,少走弯路。 【核心知识小结】 真理的特征。(见同步PPT)
探究目标二:阐述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任务:观看视频,回答下列问题。(注:见同步课时的视频资源,此为视频封面图片。) 探究问题: (1)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为什么要经历如此长的发展过程 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当时人们受实践条件与认识水平的限制,观察地球与宇宙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另外太空本身具有复杂性,人们对其规律的掌握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对太空的探究必然要经历反反复复的过程。这说明了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从东方红一号一直到神州十三号,从无人飞船,到载人航天,再到探月求,探火星……这说明认识是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参考答案: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趋势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国的太空探索梦从绕地球,空间站,登月球,探火星,一直是个无限的上升的过程;东方红一号一直到神州十三号,探索工具一直在不断地科技突破和创新,这也是一个认识不断上升的过程。 (3)2022年,我国的空间站建设成功,但我们对太空的认识会止步于此吗 这又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不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核心知识小结】 辨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见同步PPT)
2第二课时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新授课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能能简述真理的含义,阐明真理的基本属性(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能阐述认识的特征,明确追求真理是一个反复的、无限的、上升的过程。
重 点 能阐明真理的基本属性;能阐述认识的基本特征。
【自主读学】
学习任务
任务一:阅读教材P53-56,完成下列问题。请同学们注重于文本的阅读,初步学习相关知识点。 知识点一: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 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 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 个而不可能有多个。真理面前人人 。 知识点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 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 。 2.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 统一。 3.真理和谬误往往是 的。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 错误。 知识点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1)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 、方法、知识水平、 、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 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3)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 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 的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 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的上升性 (1)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 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2)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4.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 真理,在实践中 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任务二:结合知识预习,完成预习小测。 判一判:1.真理是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理由: 判一判:2.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 理由: 判一判:3.真理在任何条件下都是真理。( ) 理由: 判一判:4.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表明真理具有反复性。( ) 理由: 判一判:5.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 理由: 想一想:有一种观点认为:“真理不是个人认可的,而是社会上多数人公认的东西。”你对这种观点是如何理解的?
【课中探究】
学习任务
探究目标一:阐述真理的特征。 任务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材料:仰韶文化以彩陶为重要特色,安特生发现仰韶村彩陶与美国考古学者庞贝利1904年在中亚土库曼斯坦安诺遗址发掘出土的彩陶十分相像。受欧洲中心主义思潮影响,他认为在新石器时代,来自西方以彩陶为表现形式的先进农业文化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史前文化的一部分。于是有了“仰韶文化西来说”的推断。这个说法有彩陶实物为依托,加之安特生的特殊学术地位,在当时颇为流行。由于仰韶遗址是当时中国发现的最早文化遗存,“仰韶文化西来说”的观点进一步引申就会得出“中国文化西来”的结论。 中国文化究竟从何而来?“中国文化西来说”深深刺痛了当时的很多中国学者,也更激发出他们通过考古重建古史的热情。肩负寻根问祖、证经补史的使命,中国第一代考古人李济、董作宾、梁思永等人分赴多地,先后发掘了夏县西阴村遗址、安阳殷墟遗址、章丘城子崖遗址。后继考古学者找到了比仰韶文化更早的距今7000年以上的李家村文化,随后又发现了仰韶文化的直接源头,距今8000年以上的老官台文化遗存,彻底推翻了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一代代考古人对仰韶文化源头的不懈探寻,印证了中国史前文化的原创品格和本土性格。通过考古发现的一系列重要遗址,理清了发展谱系,证明了从古至今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不曾间断的。 思考: (1)对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起源的看法,人们的认识为什么会不同? (2)在这些看法中,哪个观点才是真理?什么样的认识,能被称为真理? (3)结合中华文明的起源,说说你对真理的唯一性有何认识。 任务二: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理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材料:一代代考古学家“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栉风沐雨、青灯黄卷,不同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不断被发现和发掘。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从巩义双槐树、偃师二里头到安阳殷墟、余杭良渚、广汉三星堆……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不断被拉长,历史信度不断在增强,文明细节不断被丰富。 思考: 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中华文明的起源,为什么会不断被修正? (2)真理会变成谬误吗?中学生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错误?小组讨论发言。
探究目标二:阐述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任务:观看视频,回答下列问题。(注:见同步课时的视频资源,此为视频封面图片。) 探究问题: (1)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为什么要经历如此长的发展过程 这说明了什么 (2)从东方红一号一直到神州十三号,从无人飞船,到载人航天,再到探月求,探火星……这说明认识是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3)2022年,我国的空间站建设成功,但我们对太空的认识会止步于此吗 这又说明了什么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