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案

资源简介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教案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其一般的测量方法,同时,学生在生活中也会经常使用到尺子和手表,因此,学生对于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和测量工具并不陌生,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
但是,学生只能说出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而对单位本身还缺乏感性认识,没有将单位具体化,使其成为学生估测的能力。刻度尺和停表作为物理实验中重要的测量工具,如何科学正确地使用,学生没有接受过学习和训练,生活中有些测量方法甚至是错误的,而这些“经验”会对科学的测量产生负影响,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克服片面或错误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地测量方法。
【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知道长度的基本单位及各单位间的换算;
(2)会用适当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3)能区分误差和错误,会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2.科学思维
能够通过日常经验、物品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3.科学探究
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
教学难点: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新课导入】
学校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田径赛分为田赛和径赛两类,在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如图甲所示;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如图乙所示。请大家思考,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用到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如何使用呢?
【新课讲解】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1. 长度的单位
1.基本单位:米 符号:m
2.常用单位: 比米大的:千米(km)
比米小的: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 微米( m) 纳米(nm)
教师讲解长度测量之前必须规定单位,而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是m。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桌子长大约0.75m,自己的身高大约是1.4m。)
教师请学生说一说除了m之外常用的单位有哪些,随后教师进行补充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等单位及符号,最后请学生说说这些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师补充。
2.长度的测量
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观察手中的刻度尺,同时思考:零刻度线在哪,量程(测量范围)是多少,分度值(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多少 学生思考并回答后,总结量程和分度值的意义。
教师组织学生4人一组进行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在测量同时讨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请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1)正确放置刻度尺,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2)读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3)记录时,记录数值和单位。
教师组织学生测量作业本和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记录结果。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提问】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教师讲解】由于测量工具不可能制作得绝对准确,测量环境和测量者的不同等因素对结果都有影响,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提问】错误和误差有什么不同
【教师讲解】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总结】两者区别:错误可以消除,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加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都可以减小误差。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进行了长度测量的学习,通过同学们的活动,学会了测量工具的使用,大家积极参与,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多动手,多动脑
【布置作业】
1.20分钟能力试卷;
2.完成练习册题目;
3.自制一个1米的厘米刻度尺,并用它测量课桌的高度和长度。
【板书设计】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时间的单位
2、长度的估测 2、时间的估测
3、长度的测量 3、时间的测量
4、特殊长度的测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