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 运动的规律性 学案【课标要求】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表达无神论立场;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问题导学】(一)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 。 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2) 。 是运动的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事例分析:a.“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六祖坛经》b.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概念中的运动(二)规律是客观的1.哲学的运动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 和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 。 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 。 是运动的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 、 、 联系。 (2)规律的特点:a.规律是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b.规律具有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1.人能够 。(意识能够能动的反映世界、意识能够指导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1)意识活动的特点: 、 和 (也是能动的认识世界的原因)(2)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3)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人能够 (意识能动的反作用于物质):意识能动的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 变成 ,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三)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a. 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b.意识的能动性受 的制约。只有 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的;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片面地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属于唯心主义;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知识归纳】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关系内容 关系表现 错误倾向物质是运 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运动是物 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2.准确把握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正确认识 错误倾向 启发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凡是看到选项中出现“人可以改变规律”“人可以创造规律”“人可以消灭规律”“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只能任规律摆布”等说法,都可以直接排除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认为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互动探究】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需要遵循其内在成长规律。学生的健康是教育工作的基础与前提。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就要在遵循学生群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塑造环境。(1)分析“双减”政策是如何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2)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阐明“双减”政策出台蕴含的哲学道理。2.国产电影如何真正实现突破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人认为,我国影视产业发展要坚定扎根中国大地,竭力保持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才能助力“星辰大海”之梦的实现;也有人认为,我国要学习借鉴西方影视发展模式,这样才能少走弯路,甚至实现弯道超车。目前,中国科幻影视改编已在科影融合上有了不少探索,这也证明,国产电影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影视产业工作者是可大有作为的。有人说,科幻作品只要对客观现实进行能动的改造,就能讲好中国故事。请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评析这一观点。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落叶飘舞的时节,给大自然增添了多彩而灵动的美。自然情况下,树叶落地后会经历一个生化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由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以及蚯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参与。它们分解落叶中的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这个过程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对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落叶不仅在大自然中有如此多的作用,也在不少城市成为一道亮丽的景观。近几年,顺应公众愿望,北京市在落叶季倡导“落叶不扫”或“落叶缓扫”,或是划定景观道,或是在环卫工作中有选择地清扫。让落叶“多停留一会儿”,既彰显自然之美,又凸显人文关怀,也是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管理和人居环境建设的体现。结合材料,运用客观规律的知识,阐述落叶的多样之“美”。【体系构建】【易混辨析】1.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是人能够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2.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3.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改变或创造规律。( )4.规律是客观的,所以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5.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法律都是规律。( )6.“万物都在运动,但只在概念中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7.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8.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9.揠苗助长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 )10.认识自然规律是改造自然规律的前提。( )【当堂达标】11.2023年9月,杭州亚组委相关负责人在“绿色亚运”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绿色亚运”就是要把绿色、低碳和可持续理念融入亚运会筹办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努力打造首届碳中和亚运会和首个大型“无废”赛事。倡导“绿色亚运”揭示的哲学道理有( )①意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积极作用③实现绿色发展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④人们要发挥主观努力突破各种不利条件的限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两人的观点( )①都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②都是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③看到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④都没有正确认识到物质与意识何者是本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借助于新测序方法,近百位科学家合作完成了首个完整无间隙人类基因组测序,填补上最后8%的空缺,同时纠正了之前的一些错误,新确认的DNA片段里包含重要的免疫反应基因,它能帮助人类适应和抵御病毒和细菌的感染,在预测药物反应方面很有价值。可见( )①人们能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和创造规律②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③物质决定意识,要实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4.2023年11月11日,国家气候中心宣布,根据最新监测,一次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形成,并将持续到明年春季。结合已发生的天气实况和气候预测,预计2023年全球平均气温或将打破2016年最暖年纪录。材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人类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②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③规律支配着事物的发展④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5.2023年12月,河北省气象部门为了增加降水量,缓解干旱等自然灾害,组织在冀中南、冀东地区开展飞机增雪作业3架次,飞行12小时16分钟,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地面人工增雪作业85点次,发射火箭弹251枚,效果显著。由此可见,人工增雪( )①是人们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的表现 ②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气象运行规律③突破自然条件的制约满足人类需要 ④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6.我国在文昌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2颗卫星发射升空,创造我国一箭多星新纪录。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提供商业遥感信息、海洋环境监测、森林防火减灾等服务。这表明( )①根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消除客观条件的制约③卫星发射成功基于对规律的创造性认识和改造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卫星发射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7.杜甫笔下的春雨是善解人意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李商隐眼中的春雨是哀伤苦闷的,“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孟郊看到的春雨是富有生机的,“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古代诗人们对“春雨”的态度不一表明( )A.人的意识能够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B.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C.文学创作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D.尊重自然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18.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这一说法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世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②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④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9.“国家总体安全观”新思想,突破了人们传统“国家安全观”的局限性。我国近年来尤其重视“外来生物物种”的监督管控,目的就是保障我国的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材料表明( )①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②自然界生物运动遵循其固有规律,不以科学家的意志为转移③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与外部客观存在的事物相互依存和联结④积极寻找事物内在的规律能促进事物的发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参考答案【互动探究】1.(1)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需要遵循其内在成长规律。②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双减”政策尊重了教育发展规律,遵循了学生群体发展规律,做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③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双减”政策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为教育塑造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2)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双减”政策是基于对教育实际、社会形势的正确把握而作出的正确选择。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符合客观规律,才能正确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双减”政策符合学生成长规律、教育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及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分析】背景素材:“双减”政策考点考查:规律的知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是体现类,可转化为:分析“双减”政策是如何体现尊重、认识利用规律的。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需要遵循其内在成长规律→可联系规律的含义、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双减”政策尊重了教育发展规律,注意阶段性的特征,遵循了学生成长规律;关键词②: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可联系认识和利用规律,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为教育塑造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可转化为:“双减”政策出台是如何体现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出台“双减”政策→可联系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关键词②: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就要在遵循学生群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塑造环境→可联系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符合客观规律;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2.此观点具有片面性。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幻作品要对客观现实进行能动的改造,需要符合客观实际,科幻场景既充满未来感,又兼具真实可信的细节。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中国科幻影视改编已在科影融合上有了不少探索,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③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科幻作品对客观现实进行能动的改造,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科幻创作、科幻改编都需要科学作为基础。【分析】背景素材:国产电影考点考查:辩证唯物论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评析“科幻作品只要对客观现实进行能动的改造,就能讲好中国故事”这一观点,需要调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此观点具有片面性;关键词②:目前,中国科幻影视改编已在科影融合上有了不少探索,这也证明→可联系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关键词③:国产电影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影视产业工作者是可大有作为的→可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3.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落叶的分解过程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具有客观性。②北京市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自然规律,推出了“落叶不扫”或“落叶缓扫”等措施,既坚持尊重了客观规律、展示自然之美,又满足了人民群众愿望、凸显人文关怀,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分析】背景素材:落叶的多样之“美”考点考查:规律具有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等知识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与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分析说明类为试题,考查客观规律的相关知识,注意调动教材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落叶的分解过程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对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可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关键词②:北京市在落叶季倡导“落叶不扫”或“落叶缓扫”,既彰显自然之美,又凸显人文关怀,也是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管理和人居环境建设的体现→可联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要符合一定的逻辑、层次感、段落化,并且注重使用学科术语。【易混辨析】1.错误【详解】尊重客观规律是人能够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故题目观点错误。2.错误【详解】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故本题观点错误。3.错误【详解】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规律是客观的,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规律。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故该说法错误。4.错误【详解】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万古不变的。故题中观点错误。5.错误【详解】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法律都不是规律,它们都是主观的,可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们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本身。故本题说法错误。6.错误【详解】认为万物的运动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否认了运动的物质载体,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故本题观点错误。7.错误【详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故本题错误。8.错误【详解】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故题干说法错误。9.错误【详解】揠苗助长的主人公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其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尊重客观规律,没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故题中观点错误。10.错误【详解】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认识自然规律是利用自然规律的前提。故题中观点错误。【当堂达标】11.C【详解】①:材料没有涉及意识的产生,①不符合题意。②:倡导“绿色亚运”体现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积极作用,②符合题意。③:实现绿色发展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③符合题意。④: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突破各种不利条件的限制”的说法错误,④排除。故本题选C。12.B【详解】①④: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均属于唯心主义,两人的观点都没有正确认识到物质与意识何者是本原,都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①④符合题意。②③:两人的观点都承认了运动,不是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而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没有看到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②③排除。故本题选B。13.D【详解】①: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创造规律”说法错误,①说法错误。②④:科学家完成了首个无间隙人类基因组预测,填补上最后8%的空缺,同时纠正了之前的一些错误,说明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②④符合题意。③:材料强调意识的作用,没有体现物质决定意识,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4.B【详解】①④:结合已发生的天气实况和气候预测,预计2023年全球平均气温或将打破2016年最暖年纪录。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类的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①④正确。②:一方面,材料反映的是认识世界,没有体现改造世界,另一方面,人(而不是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②排除。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③错误。故本题选B。15.B【详解】①④:为增加降水量,缓解干旱等自然灾害,河北省气象部门进行人工增雪,而且效果显著,这说明人工增雪是人们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的表现,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④符合题意。②:规律是客观的,创新规律的观点错误,②说法错误。③:人工增雪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并不能突破自然条件的制约,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16.B【详解】①④:我国成功将22颗卫星发射升空,该卫星主要用于提供商业遥感信息、海洋环境监测、森林防火减灾等服务,这表明根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卫星发射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①④正确。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消除客观条件的制约”的说法错误,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②排除。③: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却不能改造规律,③排除。故本题选B。17.C【详解】C:古代诗人们对“春雨”的态度不一表明文学创作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随着主客体的相互关系而变化,C符合题意。A:古代诗人们对“春雨”的态度不一强调的是人们认识世界,不是改造世界,A排除。B:材料体现古代诗人们对“春雨”的态度不一,未涉及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B不符合题意。D: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而且材料体现古代诗人们对“春雨”的态度不一,不体现尊重自然规律,D排除。故本题选C。18.B【详解】①③: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这一说法强调了世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故①③正确。②: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故②错误。④:材料没有体现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9.B【详解】①④:我国近年来尤其重视“外来生物物种”的监督管控,目的就是保障我国的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材料表明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积极寻找事物内在的规律能促进事物的发展,①④符合题意。②:材料强调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强调自然界的客观性,②不符合题意。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活动与外在客观存在的事物不是相互依存的关系,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试卷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