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03 物态变化讲义(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03 物态变化讲义(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专题03物态变化
重点 温度、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难点 蒸发与沸腾
认知要求 1.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3.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4.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考点1 温度及其测量
考点精讲 1.温度 (1)定义:表示物体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2.温度计 (1)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使用方法: ①估:估计被侧物体的温度。 ②选:据估测温度选择合适量程的温度计。 ③看: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④放: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不要接触容器底或侧壁。 ⑤读:待示数稳定后读取,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⑥记:正确记录测量的温度,不要漏掉单位。 3.温度计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1)根据被测量物选择适宜的温度计 (2)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液体应该足够多以浸没玻璃泡) (3)记录时应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必须与液体柱的上表面相平(俯视读大,仰视读小) (4)使用温度计时,手应拿在它的上部,实验中不允许用它作搅拌棒使用。
【精讲1】(2023 金州区模拟)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当天正午与晚上的气温,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乙所示,其中    图是晚上的气温,其示数是   。
【答案】乙;。
【分析】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再去读数。温度计的读数,特别要注意乙图是零摄氏度以下的读数。
【解答】解:甲温度计的刻度是越往上示数越大,因此对应的温度是零摄氏度以上的温度值,分度值为,因此图甲中的温度值为;乙温度计的刻度是越往下示数越大,因此对应的温度是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值(也可以用负数来表示),分度值为,因此图乙中的温度值为。
因为正午气温要高一些,所以乙温度计测量的是晚上的气温;
故答案为:乙;。
【精讲2】(2023 新罗区校级模拟)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液体的   ,图中体温计的温度为  。
【分析】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读数方法进行解答。
【解答】解:
(1)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图示的体温计中,量程是,分度值是,因此体温计的示数应该是:。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38.5。
【精讲3】(2023 曲江区校级模拟)小斌同学设计的一个温度计,如图所示,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水平部分有一小段液柱。(不考虑大气压变化)
(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    (选填“液体热胀冷缩”或“气体热胀冷缩” 的规律制成的;
(2)当液柱向右移动时,周围的温度   (选填“升高”或“降低” 。
【答案】(1)气体热胀冷缩;(2)升高。
【分析】气体温度计是利用空气的热胀冷缩原理,气体跟液体的差别在于会受到大气压的影响。
【解答】解:
(1)这是个气体温度计,所以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
(2)温度升高时,瓶内气体就要膨胀,所以会把液柱向右推;当周围的温度降低时,瓶内气体就要收缩,所以液柱向左移动。
故答案为:(1)气体热胀冷缩;(2)升高。
名师点拨 温度的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1)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2)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3)温度计的分类及比较: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量程-20℃~110℃-30℃~50℃35℃~42℃分度值1℃1℃0.1℃所用液体水 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①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②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注意:体温计使用前应该把玻璃管内的液体甩回玻璃泡内!
考点2 熔化和凝固
考点精讲 1.熔化: (1)熔化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2)晶体:有固定熔化温度(熔点)的物体。比如: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等。 (3)晶体熔化时特点:固液共存,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注意: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5)非晶体: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熔点)的物体。比如: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等。 (6)非晶体熔化时特点:吸收热量,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 2.凝固: (1)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2)晶体凝固时特点:固液共存,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3)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非晶体凝固时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注意: ①有没有熔点是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标准; ②熔化过程:晶体由固→固液共存→液;非晶体由固→软→稀→液; ③凝固过程:晶体由液→固液共存→固;非晶体由液→稀→软→固. ④熔化(凝固)图象:关键是是否存在一段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 ⑤晶体在熔点时所处的状态有三种可能: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 ⑥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不相同的。
【精讲4】(2023 江城区一模)小刚在探究某种物质熔化特点的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该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在熔化过程中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在第时,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
【答案】晶体;吸热;固液共存态。
【分析】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而非晶体没有;晶体的熔化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由图示知,段是该物质熔化过程,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是晶体。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但需要持续吸热。
熔化过程从第开始,第结束,第处于熔化过程,是固液共存态。
故答案为:晶体;吸热;固液共存态
【精讲5】(2023 浠水县校级三模)小丽在手工社团利用热熔枪制作手工塑料花,将塑料胶棒放入热熔枪内加热一段时间,塑料胶棒逐渐变软变稀,此过程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塑料胶棒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扣动扳机将胶水挤出涂在需要粘贴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胶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将花瓣粘在一起。
【答案】熔化;非晶体;凝固。
【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
(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3)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的过程。
【解答】解:将塑料胶棒放入热熔枪内加热一段时间,塑料胶棒逐渐变软变稀,是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过程;塑料是常见的非晶体;胶水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的过程。
故答案为:熔化;非晶体;凝固。
【精讲6】(2023 重庆模拟)小明做“探究物质的凝固特点”实验时,绘制出如图所示的图像。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图线中段物质处于   态,此过程中物质   (选填“放出”或“不放出” 热量。
【答案】晶体;固液共存;放出。
【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在于晶体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温度不断下降;
晶体凝固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凝固完成处于固态,没有凝固前是液态;物质凝固时不断放出热量。
【解答】解:由图可知,该物质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因此该物质为晶体。
图线中段为凝固过程,晶体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因此图线中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晶体;固液共存;放出。
名师点拨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非晶体熔点和凝固点有没有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物质先变稀,最后成为液体。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吸收热量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放出热量熔化图像 凝固图像 举 例海波、水晶、食盐、各种金属 沥青、玻璃、松香、石蜡
考点3 汽化和液化
考点精讲 1.汽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蒸发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蒸发越快.②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蒸发越快.③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越快,液体蒸发越快. (2)液体蒸发的特点: ①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即液体的蒸发不受温度限制. ②只发生在液体表面,即发生的部位在液体的表面,且过程较缓慢. ③蒸发过程中要吸热.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因此有致冷作用. 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也与自身的性质有关,有的液体容易蒸发,有的液体不容易蒸发. 3.沸腾 (1)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特点 ①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在内部形成大量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大.②在沸腾过程中,虽然液体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3)沸腾的两个必要条件 ①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②液体能持续吸热. (4)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 说明:沸点与液体表面处的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高压锅就是利用增大气压的方式来增大液体的沸点的. 4.液化 (1)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时要放热.例如被水蒸气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液化还要放热. (2)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 ①降低温度.②压缩气体的体积.如液化石油气在常温下是气态,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使其在常温下液化为液体. 注意: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但有的气体仅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必须使它的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才能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 “白气”与“白雾”辨析 水蒸气和空气一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凡是看得见的“白气”、“白雾”都不再是水蒸气,而是由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小水珠)。 在一般情况下,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滴,悬浮在空中即形成“白气”,附着在物体表面形成水滴。夜间气温下降,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凝结在空中的尘埃上形成“雾”,凝结在地面物体上则形成“露”。
【精讲7】(2023 香洲区校级三模)如图是铺在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两侧的“热棒”示意图。为了保持路基冻土不熔化,使用它能对路基进行主动    (选填“升温”或“降温” 。在热棒内封装有一定量的氨,棒内下端的氨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棒内上端的氨发生物态变化时   (选填“吸热”“放热”或“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
【答案】降温;汽化;放热。
【分析】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液化放热。
【解答】解:装在热棒下端的液态氨在路基温度升高时会汽化,从路基内部吸热,使路基温度降低,冻土就不会熔化。棒内上端的氨气遇冷液化,液化过程中要放热。
故答案为:降温;汽化;放热。
【精讲8】(2023 邯郸二模)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B.“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D.“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答案】
【分析】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露似真珠月似弓”,露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需要放热,故错误;
、“斜月沉沉藏海雾”,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错误;
、“霜叶红于二月花”,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正确;
、“已是悬崖百丈冰”,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错误。
故选:。
【精讲9】(2023 宜州区一模)许多房间都有如图所示的玻璃窗。在闷热的夏天开着空调的甲房间和寒冷的冬天开着暖气的乙房间,玻璃窗上都会出现“水雾”。下列关于“水雾”是在玻璃窗的哪一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房间的“水雾”都在内表面
B.甲、乙两房间的“水雾”都在外表面
C.甲房间的“水雾”在外表面,乙房间的“水雾”在内表面
D.甲房间的“水雾”在内表面,乙房间的“水雾”在外表面
【答案】
【分析】水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要判断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侧还是外侧,要看车内外的温度高低情况;
如果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高。室内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水雾附着在内侧;
如果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低。室外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水雾附着在外侧。
【解答】解:“水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的小水珠附着在玻璃上形成的。夏天开着空调的甲房间温度低,屋外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液化而形成,所以在玻璃外面;寒冷的冬天开着暖气的乙房间温度高,是屋内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液化而形成,所以在玻璃内表面,故正确;
故选:。
名师点拨 蒸发和沸腾的比较: 异同点蒸 发沸 腾 不同点只在液体表面进行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进行必须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缓慢的汽化现象剧烈的汽化现象温度降低温度保持不变相同点1.都是汽化现象。2.都使液体变为气体。3.都要吸收热量。
考点4 升华和凝华
考点精讲 1.升华: (1)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吸热。 (2)生活中常见的升华现象:碘升华、结冰衣服也干了、干冰升华吸热、樟脑片消失、用久的钨丝灯变黑。 2.凝华: (1)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放热。 (2)生活中常见凝华现象:霜和雪的形成、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精讲10】(2023 肥城市二模)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关于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瑞雪兆丰年”,如图甲,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B.“云雾山脚,淋湿担脚”,如图乙,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如图丙,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棉是秋后草,就怕霜来早”,如图 丁,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答案】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其中,熔化、汽化、升华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凝华放出热量。
【解答】解:.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的固态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错误。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的固态小冰晶,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错误;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需要放热,故正确;
.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错误;
故选:。
【精讲11】(2023 湖北二模)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包含很多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雪山上的冰雪在温度升高时逐渐消融——液化
B.海洋里的水经太阳晒变成水蒸气——升华
C.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空气形成小水滴——液化
D.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形成雪——凝固
【答案】
【分析】从水发生物态变化前后的两种状态结合物态变化的定义来确定是发生了哪种物态变化。
【解答】解:、雪山上的冰雪在温度升高时逐渐消融是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故错误;
、海洋里的水经太阳晒变成水蒸气是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故错误;
、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空气形成小水珠是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故正确;
、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形成雪是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现象,故错误。
故选:。
【精讲12】(2023 白山模拟)下列现象所对应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A.衣柜里樟脑丸日渐变小——凝华
B.夏天冰棒周围冒着“白气”——升华
C.阳光下湿衣服变干——汽化
D.北方寒冷的冬季玻璃窗上产生“冰花”——凝固
【答案】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解答】解:、衣柜里的樟脑丸消变小,是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错误;
、夏天冰棒周围冒着“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瓶壁,在其表面液化为小水滴,故错误;
、阳光下湿衣服变干,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正确;
、“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错误。
故选:。
名师点拨 物质变化升仙图:
1.(2023 丹阳市校级模拟)下列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  
A.露珠的形成 B.壶口冒“白气”
C.湿手烘干 D.冰雪消融
【答案】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解答】解:、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错误;
、“白气”是喷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错误;
、湿手烘干是水的汽化现象,故错误;
、冰雪消融是冰雪的熔化现象,故正确。
故选:。
2.(2023 呈贡区三模)常用的电冰箱利用了一种叫做冰箱的制冷剂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的外面。如图所示的冰箱,在使用中包含多种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冰箱制冷是利用制冷剂在冷冻室升华吸热,在冷凝器凝华放热来工作的
B.打开冰箱门时,常常会出现“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C.制冷剂在冷冻室吸热汽化成气态
D.电冰箱内侧壁会附有白色的“霜”,这是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答案】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解答】解:、电冰箱内制冷剂在汽化时吸热,即蒸发吸收冰箱内的热量,达到降温致冷的目的,然后再液化放热使制冷剂变为液体的,故错误,正确;
、打开冰箱门,看见冒白气,白气的形成原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错误;
、电冰箱内侧壁上的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错误。
故选:。
3.(2023 南海区校级模拟)有一天,雾、露、霜、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谁也不认同谁。下列有关她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雾说:我是水汽化而来 B.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
C.霜说:我是水凝固而来 D.露说:我是水蒸气液化而来
【分析】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体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解答】解:
、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4.(2023 格尔木市一模)如图是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程
B.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熔化的过程
C.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程
D.丁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程
【答案】
【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在于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
晶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熔点,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完成熔化过程,晶体全部熔化之后,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非晶体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解答】解:、图甲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物质的温度在逐渐升高,说明吸热,所以是熔化图象。错误。
、图乙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物质的温度在逐渐升高,说明吸热,所以是非晶体熔化图象,正确;
、图丙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物质的温度在逐渐降低,说明放热,所以是凝固图象。有一段图象温度不变,说明这种物质是晶体,错误;
、图丁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物质的温度在逐渐降低,说明放热,所以是非晶体凝固图象,错误;
故选:。
5.(2023 虎林市校级模拟)糖画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以红、白糖加少许饴糖为原料。将糖用温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用小勺舀起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便完成制作,如图所示。在糖画制作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A.先熔化后凝固 B.先熔化后凝华 C.先液化后凝固 D.先液化后凝华
【答案】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该过程是吸热的;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该过程是放热的。
【解答】解:让白糖变成糖浆,即由固态变为液态,故是熔化;在石板上蘸上糖浆,等糖浆放出热量凝固成固态,这样就做好了糖画。
故选:。
6.(2023 殷都区一模)“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答案】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雾凇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故错误;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错误;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故错误;
、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正确;
故选:。
7.(2023 牡丹区二模)下列现象形成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②夏天,自来水管“出汗”
③秋天,草丛上凝结出露珠 ④冬天,冰冻的衣服晾干。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分析】(1)首先根据物质状态的前后变化,判断物态变化类型,再判断吸放热情况;
(2)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和升华;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和凝华。
【解答】解:
①冰雪融化汇成溪流是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吸热;
②自来水管“出汗”是空中水蒸气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放热;
③露珠 是空中水蒸气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放热;
④冰冻的衣服晾干是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吸热。
物态变化成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是①④。
故选:。
8.(2023 曲阜市二模)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熔化过程
B.乙为液态,由丙到甲是升华过程
C.丙为气态,由乙到丙是凝固过程
D.乙为固态,由丙到甲是汽化过程
【答案】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由图知:丙到甲吸热,乙到丙吸热,所以丙为液态,甲为气态,乙为固态;
甲到乙是凝华过程,需要放热;乙到丙是熔化,会吸热;丙到甲是汽化,需要吸热,故正确,错误。
故选:。
9.(2023 殷都区一模)某人直接用一只示数为的体温计,先后测体温分别为和的甲、乙两人的体温,则测得的数据分别为  
A.和 B.和 C.和 D.和
【答案】
【分析】体温计是用来测量人体的温度,人的正常体温是,有时会比正常体温略低一些,有时会比正常体温高一些,不过人的体温变化范围大约是,所以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
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一段非常细的细管。测体温时,玻璃泡内的水银随着温度升高,发生膨胀,通过细管挤到直管,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变冷收缩,细管内的水银断开,直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到玻璃泡中,所以它表示的仍然是人体的温度。每次使用前,都要拿着体温计把水银甩下去,若不甩的话体温计的示数只能高不能低。
【解答】解:某人没有甩,直接用一只示数为的体温计,测量体温为的甲人的体温,直管中的水银柱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若用这只体温计测量的乙人的体温,直管中的水银上升,显示的是。
故选:。
10.(2023 思明区校级四模)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诗词还包含着神奇的物理原理。如《归园田居其三》“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关于诗中露的形成和消失,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前者是放热汽化,后者是放热液化
B.前者是吸热熔化,后者是吸热汽化
C.前者是放热液化,后者是吸热汽化
D.前者是吸热液化,后者是放热汽化
【答案】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放热;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吸热。
【解答】解: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此过程放热;
温度升高时,露珠吸收热量,由小水滴变成水蒸气,此过程叫汽化。
故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