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 考点(含解析)-广东备战2024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7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 考点(含解析)-广东备战2024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练

资源简介

专题07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考点)-广东备战2024年中考化学考点微专题
专题07 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
命题点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转化
命题点2 溶解度曲线
命题点3 溶质质量分数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转化
本考点常在选择题以信息或图示形成命题,考查的知识点有: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和溶解度,进行判断;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的方法。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1)利用概念进行判断
(2)利用溶解度进行判断
若 ,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若 ,溶液为饱和溶液;若 ,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未溶解固体。
【特别提醒】a.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b.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不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可能是浓溶液;c.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d.一定条件下,某溶质的饱和溶液对另一种溶质来说,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如一定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还可以再溶解硫酸铜;e.析出晶体后所得的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1)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如NaCl、KNO3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结晶
(2)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如Ca(OH)2
3.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因素
①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②外因: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如氢氧化钙。
【特别提醒】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典例精讲】
(2023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
1.溶液用途广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B.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C.溶液是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纯净物
D.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2023·湖北咸宁·中考真题)
2.t3℃时,将相同质量的a和b两种固体分别加入盛有等质量水的甲、乙烧杯中,充分溶解后温度不变,现象如图1所示,图2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烧杯中的溶质为b
B.甲烧杯中形成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若将温度降到t2℃,甲、乙两烧杯中溶液的质量相等
D.t1℃时,b的溶解度比a的大
(2023·山西·中考真题)
3.浓度为10%的氯化钠溶液对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下图为配制氯化钠杀菌液的过程,结合图表信息,有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Na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C 0 10 20 30 40 60 80 90 100
氯化钠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3 38.4 39.0 39.8
A.图1中搅拌可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
B.图2中溶液为20℃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C.图2中溶液对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杀菌效果
D.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氯化钠均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方法指导]
解答此类问题要熟悉溶液的定义和组成,根据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和方法进行判断。
溶解度曲线
本考点主要考查物质溶解度曲线变化所表示的信息,通常以图示形式出现在选择题或填空题中。
(1)意义
①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的饱和溶液
②曲线的走向表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③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2)应用
①判断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大小(必须指明同一温度,否则无法比较)
③确定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④判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⑤判断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的趋势
⑥判断一定质量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⑦判断温度改变时溶液中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以及物质提纯的方法。
(3)判断物质的结晶与提纯方法
①物质的结晶方法
结晶方法 适用范围 举例
蒸发结晶 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的物质 氯化钠
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 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针对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 氢氧化钠
②物质的提纯方法
结晶常用于分离可溶性固体混合物。
a.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用降温结晶法分离出甲。
b.当乙中含有少量甲时,可用恒温蒸发溶剂法分离出乙。
【典例精讲】
(2023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
4.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NO3的溶解度比NaCl大
B.将室温下KNO3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溶液仍饱和
C.KNO3和NaCl均属于难溶物质
D.除去KNO3中少量NaCl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的方法
(2023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
5.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阴影部分的任意点表明甲、乙两种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B.P点时,甲、乙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t2℃时,在100g水中加入60g甲,形成不饱和溶液
D.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2023年四川省宜宾市中考)
6.晾晒海水制盐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利用该工艺可得到氯化钠和氯化镁等物质。氯化钠和氯化镁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水晒盐利用了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得晶体
B.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C.t℃时,氯化镁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70%
D.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可除去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镁杂质
(2023年安徽省中考)
7.煤化工废水中含有NaCl、、,这三种盐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与相比,NaCl更适合通过饱和溶液降温结晶得到
B.℃时,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C.℃时,NaCl和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40℃时,的饱和溶液,升温到60℃变为不饱和溶液
(2023·广东深圳·中考真题)
8.下图是亮亮看到的NH4H2PO4和MgSO4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搅拌,可以使溶解度变大
B.20℃时,在100g水中加33.7 gNH4H2PO4形成不饱和溶液
C.40℃时,NH4H2PO4的溶解度大于MgSO4的溶解度
D.NH4H2PO4溶液降温一定有晶体析出
(2023·山东济宁·中考真题)
9.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钾
B.烧杯②中的上层清液属于饱和溶液
C.将t1℃时5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成5%的溶液,需加水150g
D.t1℃时,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烧杯中一定还有剩余固体
(2023·新疆·中考真题)
10.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b点表示t2℃时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
C.t1℃时,将20g氯化钠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70g溶液
D.t3℃时,可通过升高温度的方法使接近饱和的碳酸钠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2023·山东枣庄·中考真题)
11.工业上氢氧化钙制取步骤为:煅烧石灰石得生石灰(主要成分是氧化钙) ,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少量氧化钙,再恢复到原温度,溶液质量不变
B.10℃时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升高温度至40℃,溶液变浑浊
C.20℃时饱和氢氧化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式可表示为:
D.50℃时饱和氢氧化钙溶液降低温度至20℃时,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2023·广州荔湾一中二模)
12.已知20°C时,NaCl和NaNO3的溶解度分别为36g和88g。
固体 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固体种类 NaCl NaCl NaNO3 NaNO3 NaNO3
固体的质量/g 20 40 20 40 60
水的质量/g 100 100 100 100 100
根据上述数据,下列关于①~⑤所得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质质量:①<④
B.溶液质量:②<④
C.溶质质量分数:①<③
D.⑤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5
(2023·广州越秀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二模)
13.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烧杯①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烧杯①的溶液是硝酸钾溶液
C.若烧杯②的溶液升温到t2 ℃,烧杯底部还有部分物质不溶解
D.若烧杯①和烧杯②的溶液都升温到t2 ℃,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2023·山东聊城·中考真题)
14.溶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结合图一、图二所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 乙(填“>”或“=”或“<”)。
(2)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分别放入两只烧杯中,各加入100g水,充分搅拌,溶解情况如图二所示,则B烧杯内的溶质是 。(填“甲”或“乙”)
(3)下列有关甲、乙两物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
A.甲、乙两物质相比,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B.当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C.将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晶体质量甲大于乙
D.t2℃时,在50g水中加入30g甲物质充分溶解,得到70g甲溶液
(2023 齐齐哈尔)
15.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t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t1℃时,将40g丙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
(3)若甲中混有少量乙,可用 的方法提纯甲(填 “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4)根据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A.降低温度可以使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t3℃时,等质量甲、乙、丙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丙>乙>甲
C.将t3℃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析出固体的质量甲>乙
[方法指导]
解答此类问题一定要熟悉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信息和规律,结合题目要求找到其正确答案。
溶质质量分数
本考点考查内容为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和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常以选择题或实验题形式命题。
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
(1)所有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2)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S表示溶解度)
【典例精讲】
(2023年湖南省邵阳市中考)
16.某化学检验员在分析醋酸()溶液中溶质的含量时,测得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则该醋酸溶液中醋酸的质量分数是
A.75% B.25% C.18.5% D.9.8%
(2023 葫芦岛)
17.如图1所示,℃时,将等质量的和KCl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升温至℃。图2是和KCl的溶解度曲线。

(1)图1烧杯甲中溶解的物质是 。
(2)℃时,烧杯乙中的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若中混有少量KCl,可采用 的方法提纯。
(4)℃时,将50g固体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2023 绥化)
18.KCl和KNO3的溶解度(见下表)和溶解度曲线(如图)。
温度/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KCl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1)40℃时K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精确到0.1%)。
(2)代表KC1溶解度曲线的是 (选填“甲”或“乙”)。
(3)KC1和KNO3溶解度相等的温度范围是_______。

A.10度范围 B.20℃C.30℃(2023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
19.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里用废铜屑(假设不含其他金属杂质)制取胆矾(CuSO4·5H2O,相对分子质量为250)。实验流程如下:

(1)图中“A溶液”呈 (填“酸”或“碱”)性,用来洗涤废铜屑表面的油污。
(2)图中“操作1”的名称是 。
(3)在固体与稀硫酸的混合物中通入氧气并加热,一段时间后,固体完全溶解,得到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若要制取25g胆矾,至少需要废铜屑 g。
(5)某温度下,25g胆矾可完全溶于75g水中,此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2023·湖北荆州·中考真题)
20.下图是氯化钾、氯化铵、硝酸钾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三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的是 。
(2)30℃时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溶液,若要使其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有 (填一种即可)。
(3)40℃时,将25g氯化钾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氯化钾中混有少量硝酸钾,可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氯化钾
②t℃时,硝酸钾、氯化钾两物质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③40℃时,用硝酸钾、氯化铵、氯化钾三种固体配制等质量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依次为m1、m2、m3,则:m1④10℃时,将硝酸钾、氯化铵、氯化钾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30℃(不考虑水的蒸发),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依次为ω1、ω2、ω3,则:ω2>ω3>ω1
[方法指导]
熟记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利用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和有关公式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A.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此选项正确;
B. 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此选项错误;
C. 溶液是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此选项错误;
D. 溶液的浓稀是指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含量多少,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指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是否能溶解某种溶质,所以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此选项错误。
故选A。
2.B
【详解】A. t3℃时,a的溶解度更大,所以乙烧杯固体有剩余说明该物质溶解度小,故乙烧杯中的溶质为b,正确;
B.乙烧杯中有固体剩余,所以形成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甲烧杯中没有固体剩余可能为饱和溶液或者不饱和溶液,错误;
C.乙烧杯属于饱和溶液,甲中溶解了所有的固体,且甲乙溶液中的溶剂是相等的,a和b两种物质温度降低溶解度均下降,且到t2℃时溶解度一样,所以若将温度降到t2℃,甲、乙两烧杯中溶液的质量相等,正确;
D.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1℃时,b的溶解度比a的大,正确。
故选:B。
3.B
【详解】A、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只能加快溶解速率,不能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表中数据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所以该温度下,将10g氯化钠溶解在100g水中得到的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C、图2中溶液的浓度为:小于10%,所以对葡萄球菌没有明显的杀菌效果,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可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把氯化钠从它的饱和溶液中结晶出来,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4.D
【详解】A、比较物质的溶解度要指明温度,故A错误;
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室温下KNO3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溶解度增大,溶液变为不饱和,故B错误;
C、KNO3和NaCl在20℃时的溶解度均大于10g,均属于易溶物质,故C错误;
D、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提纯硝酸钾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的方法,故D正确。
故选D。
5.B
【详解】A、图中阴影部分中的点在甲曲线的上部,是甲的饱和溶液,在乙曲线的下部,是乙的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图可知,t1℃时,甲、乙两物质相交于P点,因此P点时,甲、乙两种溶液的溶解度相等,P点表示两溶液的饱和状态,则P点时,甲、乙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C、t2℃时,甲的溶解度为60g,则t2℃时,在100g水中加入60g甲,只能溶解50g甲,形成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甲、乙的溶解度都温度的升高而增大,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此时溶质的质量分数:乙>甲,将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液都变成不饱和溶液,溶液组成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则升温至t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6.A
【详解】A、由于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海水晒盐是利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得晶体,故A说法正确;
B、由图可知,氯化镁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B说法错误;
C、t℃时,氯化镁的溶解度为7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70g氯化镁,达到该温度下的饱和状态,故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故C说法错误;
D、由图可知,氯化镁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可除去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镁杂质,故D说法错误;
故选A。
7.C
【详解】A、由图可知,硝酸钠、氯化钠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硝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与硝酸钠相比,氯化钠更适合通过蒸发结晶得到,不符合题意;
B、a1℃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80g,该温度下,硝酸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a2℃时,硫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则该温度下,氯化钠和硫酸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符合题意;
D、40℃时, Na2SO4 的饱和溶液,升温到60℃,升温后,硫酸钠的溶解度减小,有溶质析出,还是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C
【详解】A、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搅拌不能改变溶解度大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图可知,20℃时,NH4H2PO4的溶解度为33.7g,则在100g水中加33.7 gNH4H2PO4形成饱和溶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由图可知,40℃时,NH4H2PO4的溶解度大于MgSO4的溶解度,该选项说法正确;
D、将NH4H2PO4饱和溶液降温一定有晶体析出,但将其不饱和溶液降温不一定有晶体析出,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9.D
【详解】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该温度下,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则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钾,说法正确;
B、烧杯②经充分搅拌后烧杯底有未溶解的固体,烧杯②中的上层清液属于饱和溶液,说法正确;
C、将t1℃时5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成5%的溶液,设加水的质量为,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5g,,,需加水150g,说法正确;
D、t1℃时,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相当于增加溶剂的质量,氯化钾会溶解,硝酸钾也会溶解,烧杯中没有剩余固体,说法错误;
答案:D。
10.C
【详解】A、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分析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B、b点为两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则b点可以表示t2℃时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C、t1℃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则此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36gNaCl,50g水中最多可溶解18gNaCl,所以t1℃时,将20g氯化钠放入50g水中,NaCl不能完全溶解,溶液的质量=50g+18g=68g,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分析可知当温度高于t3℃时,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则t3℃时,可通过升高温度的方法使接近饱和的碳酸钠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1.B
【详解】A、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少量氧化钙,再恢复到原温度,溶剂水参与反应损失一部分、造成溶质也会析出,故最终溶液质量减少,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10℃时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升高温度至40℃,氢氧化钙溶解度下降、溶质析出,溶液变浑浊,符合题意;
C、20℃氢氧化钙溶解度为0.165g,即100g水最多可溶解0.165g氢氧化钙,故此时饱和氢氧化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式可表示为:,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50℃时饱和氢氧化钙溶液降低温度至20℃时,氢氧化钙溶解度增大,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不变,故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C
【详解】A、根据 20°C时,NaCl和NaNO3的溶解度分别为 36g和88g判断溶质质量:①=20g<④=40g;A正确;
B、根据 20°C时,NaCl和NaNO3的溶解度分别为 36g和88g判断溶液质量:② =100g+36g=136g<④=100g+40g=140g;B正确;
C、根据 20°C时,NaCl和NaNO3的溶解度分别为 36g和88g判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①=;③=;即①=③;C不正确;
D、根据 20°C时,NaNO3的溶解度为88g,判断⑤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60g:100g=3:5。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
13.D
【详解】A、烧杯①的底部没有固体剩余,所以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
B、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①的底部没有固体剩余,②的底部有固体剩余,所以t1℃时,①的溶解度大于②的溶解度,所以烧杯①的溶液是硝酸钾溶液,故B错误;
C、t2℃时,烧杯②物质的溶解度大于t1℃时烧杯①物质的溶解度,烧杯①中的物质在t1℃时完全溶解,烧杯②中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溶液升温到t2℃时,烧杯②中的物质全部溶解,故C错误;
D、t2 ℃时,烧杯②物质的溶解度大于t 1℃时烧杯①物质的溶解度,烧杯①中的物质在t1℃时完全溶解,所以在t2 ℃时,两烧杯中的物质全部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14.(1)=
(2)乙
(3)C
【详解】(1)由图可知,t1℃时,甲、乙两物质交于一点,则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因此t1℃时,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故填:=;
(2)由图可知,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该温度下,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分别放入两只烧杯中,各加入100g水,充分搅拌,则有固体剩余的是乙物质,因此B烧杯内的溶质是乙,故填:乙;
(3)A、由图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较陡,则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当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故选项说法正确;
C、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由于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降温至t1℃,析出晶体质量,甲不一定大于乙,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40g,则t2℃时,在50g水中加入30g甲物质充分溶解,只能溶解20g甲物质,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0g+20g=70g,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5.(1)甲乙丙##甲>乙>丙
(2)130
(3)降温结晶
(4)AB
【详解】(1)由图可知,t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
(2)由图可知,t1℃时,丙的溶解度为30g,则将40g丙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最多只能溶解30g丙,所得溶液的质量为30g+100g=130g。
(3)由图可知,甲、乙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甲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则若甲中混有少量乙,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4)A、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则降低温度可以使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该选项说法正确;
B、t3℃时,溶解度甲>乙>丙,则等质量甲、乙、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关系为甲>乙>丙,则溶剂的质量关系为丙>乙>甲,该选项说法正确;
C、由于不确定甲、乙溶液的质量关系,则无法比较析出固体的质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B。
16.B
【详解】设:醋酸的水溶液中水的质量为x,醋酸的质量为y。
则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醋酸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由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则有:,解得,x=3y,则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故选B。
17.(1)氯化钾##KCl
(2)不饱和
(3)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4)50%
【详解】(1)t1℃时,将等质量的 KNO3和KCl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甲溶解完全,乙剩余,说明甲烧杯中的物质在t1℃的溶解度大于乙烧杯中的物质,根据图2可知,t1℃的溶解度:氯化钾大于硝酸钾,则甲中溶解的物质是氯化钾;
(2)氯化钾在t1℃已经溶解完全,升温到t2℃,溶解度增大,则氯化钾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根据图2,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等于氯化钾的溶解度,是等质量的 KNO3和KCl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则烧杯乙中(硝酸钾)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3)硝酸钾和氯化钾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氯化钾大,则应采用降温结晶方法提纯KNO3;
(4)t3℃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g,将50g KNO3固体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不饱和溶液,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8.(1)28.6%
(2)乙
(3)B
【详解】(1)40℃,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0g,则该温度下氯化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由表中数据可知,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硝酸钾小,则图中乙代表氯化钾溶解度曲线。
(3)由表中数据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钾,而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钾,则说明20℃,故选B。
19.(1)碱
(2)过滤
(3)2Cu+O2+2H2SO42CuSO4+2H2O
(4)6.4
(5)16%
【详解】(1)油污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所以洗涤废铜屑表面油污的A溶液呈碱性。
(2)“操作1”将固液进行分离,为过滤操作。
(3)结合题意和质量守恒定律知,该反应为铜、氧气和稀硫酸受热生成硫酸铜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Cu+O2+2H2SO42CuSO4+2H2O。
(4)25g胆矾中铜的质量为,废铜屑中铜转化到胆矾中,故至少需要废铜屑6.4g。
(5)25g胆矾可完全溶于75g水中,溶质硫酸铜的质量为,此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0.(1)硝酸钾##KNO3
(2)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等
(3)28.6%
(4)①③④
【详解】(1)由图可知,三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的是硝酸钾;
(2)30℃时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溶液,若要使其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有增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等;
(3)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该温度下,将25g氯化钾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只能溶解20g,所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4)①由图可知,硝酸钾、氯化钾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氯化钾中混有少量硝酸钾,可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氯化钾,正确;
②t℃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等,则该温度下,硝酸钾、氯化钾两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但是溶液质量未知,所含溶质质量不一定相等,错误;
③40℃时,溶解度:硝酸钾大于氯化铵大于氯化钾,则该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硝酸钾大于氯化铵大于氯化钾,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硝酸钾大于氯化铵大于氯化钾,故溶剂质量m1<m2<m3,正确;
④10℃时,将硝酸钾、氯化铵、氯化钾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30℃(不考虑水的蒸发),升温后,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均增加,均变为不饱和溶液,升温后,三种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均不变,10℃时,溶解度:氯化铵大于氯化钾大于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铵大于氯化钾大于硝酸钾,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ω2>ω3>ω1,正确。
故选①③④。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