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工作任务8-1 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一)目的要求(1)学会I2标准溶液的制备和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2)学会用淀粉指示剂指示直接碘量法滴定终点和碘量瓶的使用。(二)实验原理直接碘量法使用I2标准溶液。因I2固体不溶于水,所以配制I2溶液时,要加大量KI助溶。标定I2溶液的基准物质为As2O3,有关反应原理如下。先将难溶于水的As2O3溶于NaOH生成亚砷酸钠。As2O3 + 6OH- = 2 + 3H2O再用I2滴定,反应如下+ I2 + H2O = + 2I-+ 2H+此反应是可逆的,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能定量地向右进行。但溶液碱性不可太强,否则I2会歧化反应。故溶液中加入少许碳酸氢钠,保持pH≈8。维生素C又称为抗坏血酸,分子式为C6H8O6,属于水溶性维生素,在医药和食品中应用广泛。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分子中烯二醇基易被I2氧化成二酮基,反应如下反应是等摩尔定量完成,可用直接碘量法测定药片、注射液、水果、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三)操作步骤1.准备仪器和试剂托盘天平、分析天平(或电子天平)、垂熔玻璃滤器、棕色酸式滴定管(50 mL);容量瓶(1000 mL,棕色);碘量瓶(250 mL),量筒(10 mL、5 mL),吸量管(5 mL)等。As2O3(基准物,105℃干燥至恒重);稀HCl(6 mol L 1)、H2SO4溶液(0.5 mol L 1)、NaOH溶液(1 mol L 1)、稀醋酸、淀粉指示剂(0.5%)、甲基橙指示剂、NaHCO3(AR)、碘化钾(AR)、维生素C原料药等。2.碘标准溶液(0.05 mol L 1)的制备(1)配制 称取碘化钾36.0 g、碘13.0 g于小烧杯中,加蒸馏水50 mL溶解后,加稀盐酸3滴与水适量使成1000 mL,摇匀,用垂熔玻璃滤器过滤,滤液置于棕色瓶中待标定。(2)标定 取在105℃干燥至恒重的基准As2O3,精密称定0.15g于碘量瓶中,加1 mol L 1 NaOH溶液10 mL,微热使之溶解,加20mL蒸馏水、1滴甲基橙指示剂,滴加0.5 mol L 1H2SO4溶液中和剩余NaOH,使溶液由黄色转变为粉红色,再加2 g NaHCO3、50mL蒸馏水、2mL淀粉指示液,用待标定I2溶液滴定至溶液显浅蓝色,即为终点。计算公式:3.维生素C含量测定精密称定适量试样(约含0.2 g维生素C)于250 mL碘量瓶中,加入新煮沸并冷却至室温的蒸馏水100 mL与稀醋酸10 mL,使之溶解,加1 mL淀粉指示剂,立即用0.05 mol L 1I2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显蓝色,30秒内不褪色,即为终点。记录消耗的I2标准溶液体积,求维生素C含量。每1 mL 0.05 mol L 1碘滴定液相当于8. 806 mg的C6H8O6。计算公式:,(四)实验注意事项(1)碘易挥发,浓度变化较快,保存时必须置于有玻璃塞的棕色玻璃瓶中,密闭,存放于凉处。(2)碘有腐蚀性,应在洁净的表面皿上称取。(3)配制碘溶液时,先加入碘化钾使之溶解后再加入碘,必须搅拌至I2完全溶解,方可稀释。(4)为了避免碘逃逸,滴定过程中,碘量瓶要轻轻振摇,临近终点时才可摇动剧烈一点。(5)维生素C溶液极易被空气氧化,为了减少误差,平行测定时,试样溶液一经溶解必须马上滴定,一份滴定完毕后,再滴定下一份试样。(五)实验思考(1)配制I2溶液时加KI、加盐酸,目的是什么?如果将I2与KI固体,直接加水至1000 mL,再搅拌,合适吗?(2)装在滴定管内的I2标准溶液是红棕色的,其液面看不清楚,应如何读数?(3)用新煮沸并放冷的蒸馏水溶解维生素C试样,目的是什么?试样溶解后,必须立即滴定,为什么?工作任务8-2 硫酸铜中铜含量的测定(一)目的要求(1)学会Na2S2O3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2)学会用间接碘量法测定硫酸铜中铜含量及其计算。(二)实验原理市售Na2S2O3含有少量杂质,不易提纯精制,而Na2S2O3在空气中和溶液中性质不稳定,所以只能用间接法配制Na2S2O3标准溶液。Na2S2O3性质不稳定的原因有多方面。(1)溶液中Na2S2O3易被空气中O2氧化。2Na2S2O3 + O2 = 2Na2SO4 + 2S↓(2)水中微生物促使使Na2S2O3分解。Na2S2O3 = Na2SO3+S↓这是Na2S2O3溶液浓度不稳定的主要原因。(3)水中CO2与Na2S2O3发生反应。Na2S2O3 + CO2 + H2O = NaHSO3 + NaHCO3 + S↓需用新煮沸并冷却至室温的蒸馏水溶解Na2S2O3,以驱除水中溶解的O2、CO2。(4)在酸性介质中Na2S2O3会发生以下歧化反应。+ 2H+ = SO2 + S↓ + H2O因此,配制Na2S2O3溶液时需加入少量Na2CO3,使溶液呈弱碱性,防止Na2S2O3歧化,抑制细菌生长。通常用K2Cr2O7、KBrO3、KIO3等基准物,用间接碘量法标定Na2S2O3溶液,本工作任务以重铬酸钾标定Na2S2O3溶液,其反应原理如下。在酸性溶液中+ 6I— + 14H+ = 2Cr3+ + 3I2 + 7H2O析出的I2,以淀粉溶液为指示剂,再用待标定的Na2S2O3溶液滴定,滴定反应如下:I2 + 2 = + 2I-与I-的反应速率较慢,应加入过量KI,适当提高溶液的酸度,以加快反应速率。但H+浓度过大,会加速空气中O2氧化I-。故H+浓度一般应控制在0.2~0.4 mol L 1范围内。为了保证与I-反应彻底完成,碘量瓶需在暗处放置10 min。硫酸铜中铜的含量测定原理如下。在pH=3.5~4.0的弱酸性溶液中,Cu2+与过量KI反应如下:2Cu2+ + 4I-= 2CuI↓ + I2析出的碘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据此可以间接求得铜的含量。因Cu2+与KI反应可逆,为了促使反应进行完全,加入的KI需过量,同时使I2转换为、增加I2的溶解度。CuI沉淀对强烈吸附,会导致测定结果偏低,故Na2S2O3滴定至临近终点时加入KSCN,将部分CuI转化为更难溶解的CuSCN,反应如下:CuI + SCN- = CuSCN↓ + I-促使被CuI吸附的I2释放出来。(三)操作步骤1.准备仪器和试剂托盘天平、分析天平(或电子天平)、棕色碱式滴定管(50mL);容量瓶(1000mL,棕色);碘量瓶(500 mL)、量筒(10mL)等。稀H2SO4(1mol L 1)、KSCN溶液(10%)、KI溶液(20%)、淀粉溶液(0.2%)、K2Cr2O7(基准物,120℃干燥至恒重)、CuSO4试样、硫代硫酸钠(AR)、无水碳酸钠(AR)、KI(AR)等。2.0.1 mol L 1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制备(1)配制 称取硫代硫酸钠26g、无水碳酸钠0.20g,加入新煮沸并冷却至室温的蒸馏水1000mL,摇匀,贮于棕色试剂瓶中,于暗处放置7~14天后,滤过,滤液待标定。(2)标定 精密称定在12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物K2Cr2O7 0.13~0.15g于500mL碘量瓶中,加50mL新煮沸并冷却至室温的蒸馏水溶解,加碘化钾2.0g,轻轻振摇溶解,加稀硫酸40mL,摇匀,密塞。在暗处放置10 min后,加新煮沸并冷却至室温的蒸馏水250mL稀释,用待标定的Na2S2O3溶液滴定至临近终点(稻草黄色)时,加淀粉指示液3mL,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而显亮绿色,即为终点。记录消耗Na2S2O3体积V(mL),做空白试验校正,假如空白试验消耗Na2S2O3体积V0(mL)。按下列公式计算Na2S2O3溶液浓度。3.硫酸铜中铜的含量测定准确称取CuSO4试样0.3~0.4g于锥形瓶中,加入蒸馏水40mL,溶解,加入稀H2SO4 5mL、20%KI溶液5mL,摇匀,立即用0.1 mol L 1 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至浅黄色,然后加入淀粉指示剂3mL,继续滴定至浅蓝色,再加入5mL 10%KSCN溶液,摇匀,继续用Na2S2O3溶液滴定到蓝色刚好消失,即为终点。此时溶液为粉色CuSCN悬浊液。每1m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0.1 mol·L 1)相当于6.355mg的铜。铜的含量计算公式:(四)实验注意事项(1)标定Na2S2O3时,滴定前,溶液加新煮沸并冷却至室温的蒸馏水稀释。目的是降低H+浓度,以减缓空气中O2对I-氧化,防止歧化分解,降低Cr3+浓度,以便终点观察。(2)标定Na2S2O3时,在接近滴定终点,溶液呈稻草黄色时,加入淀粉指示剂。防止淀粉吸留I2,使滴定终点准确,颜色明显。滴定至终点时,溶液蓝色消失,呈现Cr3+的亮绿色。如果终点时,溶液经振荡后又迅速变为蓝色,则表明K2Cr2O7与I-没有反应完全,必须重新标定。(3)Na2S2O3溶液须贮存于棕色试剂瓶中,密闭,存放于阴凉处。如果溶液变混浊,则应重配,重新标定。(4)测定铜时,滴定至临近终点时,才能加入KSCN。如果提早加入KSCN,此时溶液中剩余I2较多,KSCN可能被I2氧化,导致测定结果偏低。(5)测定铜时,用稀H2SO4控制溶液pH=3.0~4.0。当溶液酸性过强时,空气中O2将氧化I—,而Cu2+也会催化此反应,使测定结果偏高。当溶液酸性过弱时,Cu2+会水解,I2会歧化反应,使Cu2+与I 反应不完全,速率减慢,致使终点拖长。(五)实验思考(1)K2Cr2O7、KI在碘量瓶中溶解后,不加稀硫酸,可以吗?为什么?(2)标定Na2S2O3时,滴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目的是什么?(3)为什么淀粉指示剂必须在溶液滴定至浅黄色时加入?如果提早加有什么影响?(4)间接碘量法测定硫酸铜中铜的含量时,为什么要加入过量KI?加入KSCN的作用是什么?如果在酸化后马上加入KSCN溶液,会有什么后果?(5),I2氧化性比Cu2+强,为什么本实验却能用Cu2+将I—氧化为I2?工作任务8-3 双氧水的含量测定(一)目的要求(1)学会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2)学会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方法。(二)实验原理新配制的KMnO4溶液要煮微沸1h,在暗处放置7~10天,待KMnO4把还原性杂质充分氧化后,用垂熔玻璃漏斗过滤,除去MnO(OH)2沉淀,取滤液,以Na2C2O4为基准物,标定其准确浓度,反应如下:5 + 2 + 16H+ = 2Mn2+ + 10CO2↑ + 8H2O反应在酸性、较高温度(75~85℃)和Mn2+催化条件下进行。滴定开始时,反应很慢,KMnO4溶液须逐滴加入,如滴加过快,KMnO4在热溶液中,将按下式分解:4KMnO4 + 2H2SO4 = 4MnO2↓+ 2K2SO4 + 2H2O + 3O2↑H2O2含量的测定是利用H2O2在酸性溶液中易被KMnO4氧化,反应如下:5H2O2 + 2 + 6H+ = 2Mn2+ + 8H2O + 5O2↑在滴定过程中生成的Mn2+有自身催化作用。KMnO4显紫红色,不需另加指示剂。(三)实验步骤1.准备仪器和试剂托盘天平、分析天平(或电子天平)、水浴锅、垂熔玻璃漏斗;酸式滴定管(50mL,棕色);锥形瓶(250mL,3个);吸量管(1 mL)、容量瓶(250mL)、移液管(25mL)、烧杯(100mL)、量筒(10mL)、KMnO4(AR);Na2C2O4(基准物,105~110℃恒重);H2SO4溶液(3mol·L 1)、H2O2试样。2.高锰酸钾标准溶液(0.02 mol L 1)的制备(1)配制 称取固体KMnO4 1.6g溶于500 mL蒸馏水,锥形瓶盖上表面皿,在电炉上加热煮沸15 min,冷却后在室温下静置7~10天,用垂熔玻璃滤器滤过,滤液贮存于棕色试剂瓶中,密闭,存放阴暗处,临用前标定。如果需用较稀浓度的KMnO4溶液,通常临用时稀释,并立即标定,不宜长期贮存KMnO4稀溶液。(2)标定 取在105℃干燥至恒重的基准物草酸钠,精密称定0.2g,置于锥形瓶中,加入新煮沸并冷却至室温的蒸馏水250mL和稀硫酸10mL,搅拌使之溶解,从滴定管中迅速加入待标定KMnO4溶液约25mL,边加边振摇(以避免产生沉淀),待溶液褪色后,加热到75~85℃,继续滴定至溶液显微红色,并保持30秒不褪色,即为终点。当滴定结束时溶液温度不得低于55℃。平行测定3次。KMnO4溶液浓度计算公式:3.H2O2含量测定移取试样溶液1.00mL于25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后摇匀,得稀释液。移取25.00mL稀释液于锥形瓶中,加3mol·L 1硫酸5 mL,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溶液至浅红色,30s不褪色,即为终点。每1mL KMnO4标准溶液(0.02mol·L 1)相当于1.701mg的H2O2。H2O2含量计算公式:(g L 1)(四)实验注意事项1.配制KMnO4溶液时,实际称取量略多于理论量。因为市售高锰酸钾试剂含有杂质,在溶液中KMnO4会被还原,会分解,所以KMnO4溶液的实际浓度低于理论浓度。2.KMnO4溶液必须加热煮沸15 min,冷却后,在室温下静置7~10天。溶液中可能存在的还原性物质,必须完全被氧化,以避免贮存过程中溶液浓度变化。3.用垂熔玻璃滤器过滤,目的是除去KMnO4溶液中析出的沉淀。4.光对KMnO4分解有催化作用,应将过滤后的KMnO4滤液贮存于棕色瓶中,密闭、存放阴暗处,滴定时装入棕色酸式滴定管。5.合理控制滴定速度 开始时因反应速率较慢,要缓慢滴定。待溶液中产生了Mn2+后,滴定速度逐渐加快。但为了让KMnO4与Na2C2O4充分反应,滴定速度仍不能过快。临近终点时,因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降低而减慢,KMnO4必须小心、缓慢滴入。6.测定H2O2时,开始滴定时反应速率很慢,一旦Mn2+生成,反应速率迅速加快。因H2O2易分解,溶液绝对不能加热。7.市售H2O2浓度太大,分解速率快,必须定量稀释后,再测定含量,否则误差较大。(五)实验思考1.为什么经煮沸的KMnO4溶液必须要放置一周后才能标定?2.标定时,为什么第一滴KMnO4褪色很慢,以后褪色会逐渐加快?3.标定KMnO4溶液,为什么要强酸性溶液、加热这两个条件?如果溶液酸度不够、温度过高或过低,分别对滴定结果有何影响?4.溶液显微红色并保持30s不褪色即为终点,30s以后溶液会褪色,为什么?5.用KMnO4法测定H2O2溶液时,能否用HNO3、HCl和HAc控制酸度?为什么?6.如果市售H2O2未经定量稀释直接测定含量,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7.除了KMnO4法之外,还有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H2O2含量吗?是什么方法?工作任务8-4 注射用盐酸普鲁卡因的含量测定(一)目的要求(1)学会NaNO2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2)学会盐酸普鲁卡因的含量测定方法。(二)实验原理因NaNO2能从空气中吸收O2生成硝酸钠,性质不稳定,采用间接法配制其溶液。标定NaNO2的基准物为对氨基苯磺酸,反应如下:盐酸普鲁卡因是芳伯胺类化合物,可用重氮化滴定法测定其含量,反应如下:(三)实验步骤1.准备仪器和试剂电子天平、永停滴定仪、电磁搅拌器、铂电极、棕色酸式滴定管(50mL)、移液管(10mL)、烧杯(100mL)、细玻璃棒、搅拌子、容量瓶(1000mL)。对氨基苯磺酸(基准物,120℃干燥至恒重);浓氨试液、盐酸(6mol·L 1)、淀粉-KI试纸、亚硝酸钠(AR)、FeCl3(AR)、HNO3(AR)、Na2CO3(AR)、注射用盐酸普鲁卡因。2.亚硝酸钠标准溶液(0.1mol·L 1)的制备(1)配制 称取7.2g亚硝酸钠,加0.10g无水碳酸钠,溶于1000mL蒸馏水。加入少量Na2CO3使溶液呈弱碱性,以稳定NaNO2溶液浓度。NaNO2溶液密闭保存在有玻璃塞的棕色玻璃瓶中。(2)标定 取在12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物对氨基苯磺酸,精密称定0.4g,加蒸馏水30mL、浓氨试液3mL。溶解后,加稀盐酸20mL,搅拌。在30℃以下用待标定NaNO2标准溶液采快速滴定。插入Pt-Pt电极后,滴定时,将滴定管尖端插入液面下约2/3处,边快速滴加边搅拌,一次性将大部分NaNO2滴定液加入。临近终点时,将滴定管尖提出液面,用少量蒸馏水淋洗管尖,洗液并入溶液中,继续缓慢滴定,用永停法指示终点,永停滴定仪的电流计指针突然偏转,并持续1min,不再回复,即为终点。每1mL NaNO2滴定液(0.1mol·L 1)相当于对氨基苯磺酸(C6H7NSO3)17.32 mg。NaNO2溶液浓度计算公式:3.注射用盐酸普鲁卡因含量测定精密称取注射用盐酸普鲁卡因0.6g,加蒸馏水30mL溶解后,加6mol·L 1盐酸20mL,搅拌。在15℃~25℃条件下,采用“快速滴定法”,永停法确定终点。平行实验3次。每1mL亚硝酸钠滴定液(0.1mol·L 1)相当于27.28mg的盐酸普鲁卡因(C13H20O2N2·HCl)。含量计算公式:(四)实验数据处理1.计算亚硝酸钠标准溶液浓度,求平均值和相对平均偏差。2.计算盐酸普鲁卡因含量,求平均值和相对平均偏差。(五)实验注意事项1.电极活化。用加入少量FeCl3的浓HNO3溶液浸泡30min以上。2.注意接头处是否接触良好。3.基准物必须用浓氨水溶解完全后再加盐酸。4.终点的确定,先淀粉-KI试纸指示,粗略确定消耗滴定液的体积,再快速滴定,用永停法指示终点。5.永停滴定装置图,见工作任务11-2。在实际滴定时,外加电压应小于100mV。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