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计算机病毒 教案(表格式)-《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同步教学(劳动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计算机病毒 教案(表格式)-《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同步教学(劳动版)

资源简介

项目10 局域网安全
课题 任务1 计算机病毒 课时
教学内容 掌握对计算机病毒的认识和对计算机系统病毒的查杀与防护;
教学目标 掌握对计算机病毒的应对方法
教学重点 什么是病毒及杀毒软件的使用
教学难点 部分“顽固型”病毒的应对
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 学生活动
情景引入 小王的同事和他抱怨,最近他的计算机用起来感觉越来越卡了,就好像“死机”了一样。于是,小王将他的计算机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并判断同事的计算机中了病毒。本任务即学习计算机病毒的相关知识。 基础知识 1.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能够连续、稳定、正常地运作,并且网络服务不中断。网络安全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可审查性这些特性。 (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由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组成的,在互联网与局域网之间建立起一个安全网关( scurity gateway),从而保护局域网免受非法用户的入侵。所谓防火墙就是一个互联网与局域网的隔离带。 (2)数据加密技术 与防火墙配合使用的安全技术还有数据加密技术,它是为提高信息系统及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秘密数据被外部截取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 (3)智能卡技术 与数据加密技术紧密相关的另一项技术是智能卡技术。智能卡就是密钥的一种媒体介质,一般就像银行口令卡一样,由授权用户持有并由该用户赋予它一个口令或密码字。该密码与内部网络服务器上注册的密码一致。当口令与身份特征一起使用时,智能卡的保密性能还是十分有效的。 2.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的代码,能影响计算机使用,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它有传播性、隐蔽性、感染性、潜伏性、可激发性、表现性或破坏性的特点。其传播方式一般是通过网络传播或者是通过硬件设备传播。 3.计算机病毒的主要危害 (1)病毒激发对计算机数据信息的直接破坏作用 (2)占用磁盘空间和对信息的破坏 (3)抢占系统资源 (4)影响计算机运行速度 (5)计算机病毒错误与不可预见的危害 (6)计算机病毒的兼容性对系统的影响 (7)计算机病毒给用户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 4.杀毒软件 常见的杀毒软件有:360杀毒、百度杀毒、卡巴斯基、瑞星、金山毒霸、小红伞、诺顿、腾讯电脑管家、NOD32等。 5. 病毒防御措施 (1)不要轻易下载小网站的软件与程序; (2)不要随意滥不知名的网站,因为这些网站很有可能就是网络陷阱; (3)不要随便打开某些来路不明的E-mail与附件程序; (4)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公司提供的防火墙,并注意时刻处于开状态; (5)不要在线启动、阅读某些文件,否则很有可能成为网络病毒的传播者; (6)尝试给自己发E-mail,查看是否会收到第二封未属标题及附带程序的邮件。 任务实施 若怀疑计算机感染病毒,就需要使用杀毒软件进行 “查杀”。 操作过程与步骤如下: 在360杀毒软件中设置自动杀毒任务,可以指定杀毒软件定期自动查杀电脑中可能存在的病毒,从而减少用户在平时维护电脑安全时压根频繁手动的麻烦。下面就是设置自动杀毒的方法。 操作过程与步骤如下: 学生回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并随着教师的讲解,引导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此时学生应该注意听和观看教师的讲解与操作,因为此处是新知识,同时也应积极回答相应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 学生听讲,笔记 学生根据教师规定完成任务实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