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 教案(表格式)- 《无机与分析化学》同步教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 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 教案(表格式)- 《无机与分析化学》同步教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教案(课程单元设计)
4学时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星期 星期 星期 星期 星期 星期
节次 节次 节次 节次 节次 节次
授课地点
教学课题 (单元模块) 第二章 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的具体化) 1、了解误差的意义和误差的表示方法 2、了解定量分析处理的一般规则 3、掌握有效数字表示法和运算规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误差的表示方法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及组织
§2-1 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误差:测定结果与待测组分的真实含量之间的差值。 二、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减免方法: 三、分类: ㈠、系统误差:由某些确定的、经常性的原因造成的。在重复测定中,总是重复出现,使测定结果总是偏高或偏低 1、特点: (1)重现性: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测定时会重复出现 (2)单向性:测定结果系统偏高或偏低 (3)可测性:数值大小有一定规律 2、原因: (1)方法误差 (2)仪器和试剂误差 (3)操作误差 ㈡、随机误差(偶然误差) 也叫随机误差,是由某些无法控制和避免的偶然因素造成的。偶然误差的性质是:大小和方向都不固定,无法测量。表面上看,偶然误差没有规律,但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测量,发现偶然误差服从统计规律: (1) 大小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2) 小误差出现的机会多,大误差出现的机会少,特别大的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非常小。 随着测定次数的增加,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逐渐接近于零。这样,消除偶然误差有效的办法是增加次数,一般要求较高10次,一般要求3-4次。 §2-2 测定值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准确度与精密度来评价测定结果的优劣 一、准确度与误差: 准确度:真值是试样中某组分客观存在的真实含量。测定值X与真值T相接近的程度称为准确度。 测定值与真值愈接近,其误差(绝对值)愈小,测定结果的准确度愈高。因此误差的大小是衡量准确度高低的标志。 表示方法: 绝对误差:Ea===x-T(如果进行了数次平行测定,X为平均值) 相对误差:Er===% 误差有正、负之分。 当测定值大于真值时误差为正值,表示测定结果偏高; 当测定值小于真值时误差为负值,表示测定结果偏低; 二、精密度与偏差 精密度:一组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称为精密度 表示方法:用偏差表示 偏差:个别测量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值 如果测定数据彼此接近,则偏差小,测定的精密度高; 如果测定数据分散,则偏差小,测定的精密度低; ⑴、绝对偏差、平均偏差和相对平均偏差: 绝对偏差:di=xi-(i=1,2,…,n) 平均偏差:== 相对平均偏差:dr=% ⑵、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 总体:一定条件下无限多次测定数据的全体 样本:随机从总体中抽出的一组测定值称为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所含测定值的数目称为样本的大小或样本容量。 若样本容量为n,平行测定数据为x1、x2、 …、xn,则此样本平均值为x= 当测定次数无限多时,所得的平均值即总体平均值μ =μ 当测定次数趋于无限时,总体标准偏差σ表示了各测定值x对总体平均值μ的偏离程度: σ= σ2称为方差 但一般情况下μ是不知道的,故只有采用样本标准偏差来衡量该组数据的精密度,从而表示各测定值对样本平均值的偏离程度。 样本的标准偏差: S = n-1称为自由度,用f表示。 标准偏差比平均偏差能更灵敏地反映数据的精密度。P47例 两组数据: 9.6,9.7,9.7,9.8,10.0,10.1,10.2,10.2,10.3,10.4; 9.3,9.8,9.8,9.9,9.9,10.0,10.1,10.2,10.3,10.5。 样本的相对标准偏差(变异系数): Sr= ⑶、平均值的标准偏差:多个样本测定,平均值的精密度比单次测定值的更高。用平均值的标准偏差来衡量 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 对于有限次数的测定则: Sx = 样本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由上式可知:增加测定次数可以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提高测定的精密度。 ⑷、极差:又称全距,是测定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R=xmax-xmin 其值愈大表明测定值愈分散。 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准确度:测定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
衡量准确度高低的尺度是误差。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误差越大,准确度越低。
精密度: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测量时,各测量值间相符合的程度,它是偶然误差的量度。测定值与平均值的接近程度
衡量精密度高低的尺度是偏差。偏差越小,精密度越高;偏差越大,精密度越低。
在一般的分析工作中,只作有限次数的测定,在有限测定次数时的样本标准差S表达式为: (3-6)标准偏差把单次测定的偏差自乘,以避免偏差相加时正负抵消,同时由于平方更突出了大偏差,所以标准偏差比平均偏差能更灵敏的反映大偏差的存在,因而能较好的反映测定结果的精密度。
§2-3 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 一、置信度与μ的置信区间 置信区间:根据有限的测定结果来估计μ可能存在的范围 测量值所在u的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该范围愈小,说明测定值与μ愈接近,即测定的准确度愈高。 置信度:置信区间不可能以百分之百的把握将μ包含在内,有一定的概率。 测量值落在u范围内的概率称为置信度。 ㈠、已知总体标准偏差时 x=u 由u值则确定不同的区间概率。 1、如果用单次测定值来估计 μ可能存在的范围,则可以认为区间x±1.96能以0.95的概率将真值包含在内。即 μ= x±u 2、以样本平均值表示(因平均值较单次测定值的精密度更高),则μ=x 3、上述两式分别表示了在一定的置信度时,以单次测定值x或以平均值x为中心的包含真值的取值范围,即μ的置信区间。 在置信区间内包含μ的概率称为置信度,它表明了人们对所作的判断有把握的程度,由P表示。 4、在对真值进行区间估计时,置信度的高低要定得恰当。在定量分析中,一般将置信度定为0.95或0.90。 置信区间的大小取决于测定的精密度和对置信度的选择,对于平均值来说还与测定的次数有关。当一定时,置信度定的愈大,值愈大,即置信区间也愈大,过大的置信区间将使其失去实际意义。若将置信度固定,当测定的精密度越高和测定次数越多时,置信区间越小,表明x或x越接近真值,即测定的准确度越高。 ㈡、已知样本标准偏差s时: 1、t分布:由英国统计学家兼化学家戈塞特(Gosset W S)在1908年提出。当时他采用的笔名为student,故称为t分布法。 tp,f= (其中tp,f是随置信度P和自由度f而变化的统计量) t分布是有限测定数据及其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随着测定次数增加,t分布曲线愈来愈陡峭,测定值的集中趋势亦更加明显。当f→∞时,t分布曲线就与正态分布曲线合为一体,因此可以认为标准正态分布就是t分布的极限。 t值的计算值:t值与标准正态分布中的u值不同,它不仅与概率还与测定次数有关。不同的置信度和自由度所对应的t值见表3-2 随着自由度的增加,t值逐渐减小并与u值接近。当f=20时,t与u已经比较接近。当f→∞时,t→u,s→。 3、计算公式: ① μ= x±tp,fs ② μ= x±tp,fsx=μ= x±tp,f 由上式可知,P一定时,置信区间的大小与tp,f、s、n均有关,而且tp,f与s实际也都受n的影响,即n值越大,置信区间越小。 二、可疑测定值的取舍 1、可疑值:在平行测定的数据中,有时会出现一二个与其它结果相差较大的测定值,称为可疑值或异常值(离群值、极端值) 2、方法 ㈠、Q检验法:由迪安(Dean)和狄克逊(Dixon)在1951年提出。 步骤: 1、将测定值由小至大按顺序排列:x1,x2,x3,…xn-1,xn,其中可疑值为x1或xn。 2、求出可疑值与其最邻近值之差x2-x1或xn-xn-1。 3、用上述数值除以极差,计算出Q Q=或Q= 4、根据测定次数n和所要求的置信度P查Qp,n值。(分析化学中通常取0.90的置信度) 5、比较Q和Qp,n的大小: 若Q>Qp,n,则舍弃可疑值; 若Q<Qp,n,则保留可疑值。 中位数:将全部测定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当n为奇数时,位于正中间的数值即为中位值;当n为偶数时,中位数为正中间两数的平均值。 2-4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一、有效数字的意义和位数 1、举例说明:天平称量要求保留小数点后4位数字 台秤称量要求保留小数点后1位数字 滴定管读数要求保留小数点后2位 在分析测定之中,记录实验数据和计算测定结果究竟应该保留几位数字,应该根据分析方法和分析仪器的准确度来确定。 2、有效数字: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能测量到的数字。 有效数字是由全部准确数字和最后一位(只能是一位)不确定数字组成,它们共同决定了有效数字的位数。 有效数字位数的多少反映了测量的准确度,在测定准确度允许的范围内,数据中有效数字的位数越多,表明测定的准确度越高。 3、确定原则: 0.015,0.0150,0.7809 ①“0”的意义: 在数字前面的“0”起定位作用,不是有效数字; 数字中间的“0”都是有效数字; 数字后面的“0”,一般为有效数字。 ②、对数中的有效数字: 由尾数确定,首数是定位用的 logN=8.9-------1位 PH==10.42----2位,故[H+]==3.8×10-11 ③、如果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因数的首位数大于或等于8,在积或商的运算中可多算一位有效数字。 如:9.0×0.241÷2.84 ④、对于非测量所得的数字,如倍数、分数关系和一些常数,它们没有不确定性,其有效数字可视为无限多位。 二、数字修约规则: “四舍六入五成双” 当尾数≤4时将其舍去;尾数≥6时就进一位; 如果尾数为5,若5后面的数字不全为零,则进位; 若5后面的数字全为零,进位后应使所进的位数成为偶数。 例:P66 恰好等于5时:
5的前一位是奇数则进位,
5的前一位是偶数则舍去。
例如,将下列测量值修约为二位有效数字:
4.3468 修约为4.3 0.305 修约为0.30
7.3967 修约为7.4 0.255 修约为0.26
0.305001 修约为0.31 注意:进行数字修约时只能一次修约到指定的位数,不能数次修约。 三、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加减法:当几个数据相加或相减时,它们的和或差保留几位有效数字,应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即绝对误差最大)的数为依据。 乘除法:对几个数据进行乘除运算时,它们的积或商的有效数字位数,应以其中相对误差最大的(即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那个数为依据。 例:9.25×12.035+1.250==? 9.25按四位 9.25×12.035+1.250==111.4+1.250=111.4+1.2=112.6 四、有效数字运算规则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根据分析仪器和分析方法的准确度正确读出和记录测定值,且只保留一位不确定数字。 在计算测定结果之前,先根据运算方法(加减或乘除)确定欲保留的位数,然后按照数字修约规则对各测定值进行修约,先修约,后计算。 分析化学中的计算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各种化学平衡中有关浓度的计算:各种常数取值一般为两至三位 一类是计算测定结果,确定其有效数字位数与待测组分在试样中的相对含量有关。 对于高含量组分(一般大于10%)的测定,四位有效数字; 对中含量组分(1%--10%),三位有效数字; 微量组分(<1%=,两位有效数字。 有两组数据,各次测量的偏差分别是:甲:+0.11、-0.73、+0.24、+0.51、-0.14、0.00、+0.30、-0.21;乙:+0.18、+0.26、-0.25、-0.37、+0.32、-0.28、+0.31、-0.27
平均偏差: 乙两组平均偏差虽然相同,但实际上甲组数据中出现两个大偏差,测定结果精密度不如乙组好,因为甲、乙两组的标准偏差为: 可见乙组数据离散程度较小,精密度较高。这就正确的比较出两组数据的优劣。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法、比较法、发现法。 教学手段:传统板书与多媒体。
技能训练项目 (教学活动项目)
作业
教案(课程单元设计)
4学时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星期 星期 星期 星期 星期 星期
节次 节次 节次 节次 节次 节次
授课地点 普通教室
教学课题 (单元模块) 化学实验 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的具体化) 掌握酸式滴定管理的基本操作和酸碱滴定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滴定终点的确定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及组织
0.01mol/LHCl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一、实验目的 考察移液管使用、容量瓶定容、滴定分析等基础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 硼砂(Na 2B 4O 7 · 10H2O )易于制得纯品,吸湿性小,摩尔质量大,但由于含有结晶水,当空气中相对湿度小于39%时,有明显的风化失水现象,常保存在相对湿度为60%的恒温器(下置饱和的蔗糖和食盐溶液)中。其标定盐酸溶液的反应为: Na 2B 4O 7·10H 2O + 2HCl ==== 4H3BO 3 + 2NaCl + 5H2O 在化学计量点时,由于生成的硼酸(H 3BO 3)是弱酸,其溶液的pH 值约为5.1,可用甲基红作指示剂。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仪器:50 mL酸碱两用滴定管、100 mL容量瓶、250 mL锥形瓶、20mL 移液管、洗耳球、胶头滴管、100mL 烧杯。 试剂:0.2500 mol·L -1硼砂标准母液、待标定HCl 标准溶液、甲基红指示剂(0.1%的60%乙醇溶液)。 四、实验操作(约1 h) 1. 0.05000 mol·L -1硼砂标准溶液的配制 准确移取20.00 mL 硼砂标准母液于100 mL 容量瓶中,加水稀释,定容到标线。 2. HCl标准溶液的标定 准确移取20.00 mL上述0.05000 mol·L -1硼砂标准溶液于250 mL锥形瓶中,加入2~3滴甲基红指示剂,摇匀,用HCl 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色转变为橙色,即为滴定终点。平行测定3份,计算HCl 标准溶液的浓度及相对平均偏差。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实验教学
技能训练项目 (教学活动项目) 每人一组完成
作业 实验报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