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课时课型 新课1课时课程标准 了解古代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等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认识 20 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重要意义。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探究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认识水陆交通的变迁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资料提出问题,探究古代水陆交通建设和主要交通工具,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航线和工业革命后交通运输业的概况,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让学生认识交通运输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家国情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古代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难点:交通与社会变迁,突出交通的改进对国家发展、城市变迁和信息传递的影响。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教学、小组探究、演示法教学过程课堂导入 通过视频《交通强国》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取得的重大成就引出交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并引导大家思考中国古代的交通状况。上课过程(一)交通的起源:古道溯源 材料 (禹)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士,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撬,山行乘輂。左淮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1)、原始的“路”: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猎、捕鱼、采集食物,其习惯的足迹就形成了“路”。 (2)、定居生活产生后交通的发展: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物品以来的仍是天然的道路与河流。 2: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工道路的铺设-----取道人工 材料五 (秦)为弛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汉书·贾山传》 【学生活动】展示图片,结合课本,完成表格,中国古代陆路水路代表。 春秋秦汉 隋唐 元陆路意义水路意义【教师活动】展示史料图片:讲解古代中国古代陆路 秦朝: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探究思考】阅读材料分析秦朝能够建立全国性交通网的背景及影响?背景:政治: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思想:法家思想(2) 影响:积极: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②有利于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③便利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消极:劳民伤财,增加百姓负担,激发社会矛盾。 (2)汉朝: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 (3)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4)元朝: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会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教师活动】展示史料图片:讲解古代中国古代水路 (1)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2)秦朝:开凿连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其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3)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中国的南方和北方。 (4)元代: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800千米,为世界之最。 【探究思考】阅读教材,梳理古代中西方在水陆交通建设方面的概况。 空间表现中国①春秋时期:己有运河②秦朝:开凿连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③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④元朝: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西方①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目前仍在通航②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论路:交通与社会变迁 【探究思考】根据教材、史料和图片,梳理关于古代中国人对海洋的探索? 1、古代中国探索海洋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1)西汉时期: 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2)宋元时期: 海船能够持续航行; 造船和航海技术有重大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 (3)明朝: 郑和下西洋 1405年到1433年 (4)中国古代,已形成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探究思考】依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海洋航运事业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①战争和贸易的要求; ②秦以后大一统局面; ③造船和航海技术(指南针)的进步; ④为了弥补陆路及河运的不足; ⑤强盛的国力支撑。 古代其它地区对海洋的探索 【探究思考】据图片史料和教材内容,概述古代其它地区对海洋的探索。 (1)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 (2)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 (3)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 (4)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3.全球航路的建立 【探究思考】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概况,并分析其意义。 (1)新航路开辟 时间: 15世纪末一16世纪初 概况: ①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 ②哥伦布到达美洲; ③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 ④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 ⑵开凿运河: ①苏伊士运河,1869年开通,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是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②巴拿马运河,1914年通航, 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探究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海洋航运事业发达的特点和因素有哪些? 特点:①战争和贸易的要求;②秦以后大一统局面; 推动因素: ③造船和航海技术(指南针)的进步; ④为了弥补陆路及河运的不足; ⑤强盛的国力支撑。 【探究思考】结合教材、图片和所学梳理工业革命引发西方交通变革的成就都有哪些? 1、工业革命引发西方交通变革 (1)蒸汽时代: ①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② 1814,斯蒂芬森蒸汽机车; ③19世纪上半叶,铁路成为陆路交通主干,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2)内燃机时代 ①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但在20世纪之前,汽车还不够普及; ②蒸汽机、内燃机逐渐成为主要动力, 吨位大、速度快、航距远的轮船。 近代中国交通的发展 【探究思考】近代中国交通的发展在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上去的的成就都有哪些? (1)陆路交通: ①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 这是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②京张铁路:1909年竣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詹天佑主持修建。他设计的“人”形路轨,解决了铁路的陡坡问题。 ③中国的铁路业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 (2)水路交通: ①19世纪20年代, 西方的轮船开到中国; ②19世纪60年代中期,“黄鹄号”,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③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探究思考】请结合史实,举例说明人类交通变迁对社会的影响? 1、交通的改变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2、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探究思考】根据表格,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原因: ①工业革命推动交通运输方式变革; ②列强投资兴建铁路,控制中国交通; ③洋务派、清末新政、北洋政府,积极兴办近代交通,推动近代化,巩固统治; ④先进中国人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 影响: ①提高了运输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交通事业的近代化; ②推动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③便利了列强对华侵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板书设计单元总结 本课设计分为四个部分: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交通与社会变迁四个部分。通过学习了解古代和近代区域性和全球化交通运输网络的连接与扩展历程,理解这一过程中生产方式的进步和社会转型等因素对交通产生的影响以及古今中外交通运输的发展引起的社会变化。借此培养唯物史观与时空观念、提升其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