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光未然重难点概览学习目标1.欣赏歌曲《黄河颂》,感受黄河的汹涌澎湃、气势恢宏。(重点)2.反复诵读,整体把握诗歌,培养语感;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其意境美,提升欣赏品味。(难点)3.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预习部分文题解读“黄河”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颂”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标题点明了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走进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背景了解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地。在中华民族到最危险的时刻,英勇无畏的华夏儿女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入高潮, 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和光未然合作,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中心意旨本诗通过对黄河的赞美,歌颂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读读写写浊流(zhuó) 狂澜( lán ) 山巅( diān ) 屏障(zhàng ) 澎湃(pài) 哺育(bǔ) 九曲连环( qū) 课文全解黄河颂光未然 (朗诵词) 啊,朋友! 【呼告,直接称读者为“朋友”,使人倍感亲切,使感情抒发更加直接、更加强烈。】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英雄”一词赋予黄河以人的精神风貌,写出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诗中的黄河象征了我们民族坚忍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概括了黄河所具有的精神特征。】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用直白的语言表明要歌颂黄河,也要歌颂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即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强。点明主题——赞美黄河。】【段析】第一部分:朗诵词部分是序曲,诗人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强。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全景、远景式描写黄河。“望”字,引出了对黄河形象的描写,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同时为下文的“颂”黄河蓄势。】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近镜头特写,“掀起”“万丈”表现出黄河波涛汹涌的磅礴气势。】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九曲连环”表现了黄河蜿蜒曲折的特点。】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看,表现了黄河源远流长的特点,“奔”字突出了黄河奔腾汹涌的气势。】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一个“劈”字,渲染了黄河贯穿中华大地的宏大气势。】 啊!黄河! 【用“啊”领起,转入“颂”,直抒胸臆,充满激情。】【段析】第二部分第一层:望黄河,描写黄河奔腾澎湃、不可阻挡的气势。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把黄河比喻为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历代子孙的哺育,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与呵护,表明黄河不仅是地理上的军事屏障,更是中华民族的城防。】 啊!黄河!【段析】第二部分第二层:送黄河,从哺育、保卫、激励中华民族三个方面来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势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足以激发民族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把黄河流域中众多支流比喻为“千万条铁的臂膀”,歌颂了黄河流域的宽广和气势的磅礴。】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最后两句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精神的决心,结尾铿锵有力,庄严豪迈。】【段析】第二部分第三层:学黄河,诗歌的尾声,诗人直抒胸臆,代表中华儿女发出了要学习黄河精神的誓言。【段析】第二部分:歌词部分,是全诗的主体,直接歌颂黄河,歌颂中华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行文脉络朗诵词:要歌颂黄河(呼告,开宗明义)黄近镜头特写河俯瞰全景式总写①历史贡献学颂歌词:望黄河颂黄河②地理优势黄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③泽被众生河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课后习题第一题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静下心来想想,体会一下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生发出来的磅礴的爱国激情。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九曲连环、绵延万里)、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的屏障、激励着中华儿女)等方面赞美了黄河一往无前的英雄气魄。第二题诗歌既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是哪种抒情方式?你还能从自己读过的诗歌中再举岀一两例吗?本诗采取的是直接抒情。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流不息、气势恢宏的形象,并目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对黄河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充满雄壮豪迈之美。闻一多的《太阳吟》属于直接抒情,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则属于间接抒情。第三题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1.学习课文中的“批注示例”,想一想示例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批注的。2.请在课文中选出最能体现黄河特点的两三处词句,仔细品味并加上批注。1.批注的对象有的是词句,有的是段、篇;批注的内容有语言特点、表达效果、思想内容、层次结构、艺术手法等。2.参见“课文详解”。第四题四举办以小组为单位的诗歌朗诵比赛。可采用合唱式朗诵的形式,设计好领诵、男女生分声部朗诵、合诵等,认真练习,在班里展示。此题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独立进行,也可以穿插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 第五题课外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课堂情景设计1.你认为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这首诗?热血沸腾、激昂、雄健、悲壮2.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颂”3.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三个部分:序曲、主体、尾声。4.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本诗首尾呼应,但序曲部分重点在“黄河”上,尾声部分重点在“中华儿女”上。5.“黄河的精神”是什么?从本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黄河的这种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6.诗中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反复三次,体现了内容层次,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同时加强了抒情的气势。7.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歌颂中华儿女的勤劳勇敢、伟大坚强,从而激发整个民族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来保卫黄河,保卫中国。8.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自然特点;地理特点;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9.朗诵词的作用作者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称读者为“朋友”,引出下文的颂歌。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表明歌颂的主要内容:黄河的英雄气魄,民族的伟大精神。烘托了热烈的气氛,强烈地表达出对黄河的赞颂之情。10.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11.歌词部分,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描绘黄河的句子是“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四句。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12.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反复出现的“啊!黄河!”在诗中起什么作用?“啊!黄河!”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 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1)使得歌词主体部分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即“颂黄河”部分可清楚地划分为“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三个层次。由实到虚,逐步深入。(2)有利于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表达对黄河的礼赞之情。简而言之:加强了抒情语气,又体现了诗歌的内容层次。13.如何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民族的屏障”?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形象地说明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则表明黄河天险作为军事屏障对中华民族起着保卫作用,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14.“颂”前对黃河的描绘有什么作用?为“颂”蓄势15.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1)比喻,将黄河比喻成一个巨人,黄河的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的千万条“铁的臂膀”。(2)如此比喻,形象地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锐不可当的气魄,可以更好地激发民族精神和民族信念。16.如何把握 黄河颂 语言上的特点?语言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雄浑豪迈的风格。诗歌节奏感强,章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自由奔放而错落有致。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自然的韵律。素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5~8题。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5.品味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2)啊!黄河!/你一泻万丈…… 6.分析下列句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1)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2)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7.诗人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如果把“摇篮”改为“灯塔”,可以吗?请简述理由。 8.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5.(1)“劈成”能够渲染出黄河贯穿中原大地的宏大气势。(2)“泻”字可以形象地表现黄河水滚滚奔腾、不可阻挡的气势。6.(1)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强调黄河给人雄奇的印象,更表达作者对黄河的赞叹。(2)运用反复修辞手法表达人们对黄河的敬仰,更表达人们对黄河的深情依恋。7.不可以。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所以诗人把黄河喻为“摇篮”。“灯塔”具有指路的作用,不符合黄河的特点。8.坚毅执着的流向,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百折不回的韧性,横断南北的气概。他借此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感情:为拥有黄河而骄傲,为自己是黄河哺育的中华儿女而自豪。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