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完全解读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完全解读 素材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下册
第14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重难点概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若干件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2.品味本文平易质朴、内蕴深厚的语言特色。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预习部分
文题解读
叶圣陶,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标题中,“叶圣陶”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先生”体现了对叶圣陶的尊敬,“二三事”表明本文所叙述的不止一件事,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内容。
走进作者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背景了解
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中心意旨
本文通过典型事例记叙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和“律己严”两方面过人的品德,表现了叶圣陶先生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老者形象和独特而可贵的精神风貌。
读读写写
修润 [ rùn] 生疏 [ shū] 商酌 [zhuó] 恳切 [kěn ]
譬如[pì] 朦胧[méng lóng] 累赘[zhui] 别扭[niu]
拖沓[tà] 妥帖[tiē] 诲人不倦[ juàn] 不耻下问 [chǐ]
颠沛流离 [ pèi ] 以身作则 [shēn ]
课文全解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①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双层的悲哀”指: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恰在除夕,不幸的消息在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中传来。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因此说是“双层的悲哀”。另外,也可认为“双层的悲哀”表示两方面的悲哀:一是老年人(作者当时年近八十)对岁月逝去的伤感,二是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哀伤。】  
 【段析】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以及“我”悲痛的心情。
②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引用《论语》上的话,将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段析】(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在品德方面有过人之处。
③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一个“描”字体现了叶圣陶先生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的做事态度。运用典型事例,以小见大,凸显人物特征。】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和不同地域的人说不同的话,能够看出他在生活上随和,好相处;但是在工作时却坚决用普通话,通过对比,表现了叶圣陶先生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作为一个颇有成就的大家,能够如此不耻下问,与别人商讨文章的修润,足可见他的谦和。】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直爽,对待工作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其烦,一丝不苟。】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修改文章时谦虚而恳切的态度,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质。】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④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动作描写,写叶圣陶先生送客时的动作,以小见大,突出叶圣陶先生的宽厚待人。】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细节描写在床上“打拱”称谢的细节,再次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行。】
  ⑤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第二天”表明回信之快,“非常悔恨”“真不该”写出叶圣陶先生因出门而错过了“我”的拜访的懊恼,这是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真诚的真实体现。】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叶圣陶先生“悲伤”是因为“我”的生活境况,表现了他待人诚恳的特点。】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我”“悲伤”是因为当时社会上像叶圣陶先生这样如此重情的人越来越少。作者在此处联系社会现象,高度评价了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的品行。】
【段析】(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⑥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过渡句 承上启下,由叶圣陶先生的“待人厚”过渡到“律己严”。】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引用 引用叶圣陶先生多次说过的话,表明叶圣陶先生在写作方面追求“写话”(简明如话)。】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致付之一笑。而叶先生主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写叶圣陶先生在写作中实践简明如话的主张,表现了他的律已严。】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过渡句 引出下文对叶圣陶先生在文风方面重视简洁的叙述。“特别”一词,突出了叶圣陶先生对文风“简洁”的重视程度。】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引用 引用叶圣陶先生的原话表明叶圣陶先生重视行文简洁。】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势力越来越大,占据的地盘越来越广,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成为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成为不只累赘,而且违理。【以“了”“太”两字用字累赘且违理为例,阐明现实中“应简而偏偏要繁”的现象,突出了叶圣陶先生提出“可简就绝不该繁”的观点的必要性。】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写叶圣陶先生在“总的用语方面”的律己严。“第一位”突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作者心目中的极高地位,饱含赞美之情。】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表现了叶圣陶先生认真严谨、毫不放松的工作作风。“同样”一词表明叶圣陶先生不仅重视上文所讲的“总的用语”方面的问题,也重视写作中的细小方面。“完全”对“妥帖”一词起限制作用,强调了叶圣陶先生严谨认真、力求完美的工作态度。】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依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以叶圣陶先生要求出版社统一“做”和“作”用法的事例,表现他对语文用语规范极其重视,力求完美,并以身作则的特点。】
【段析】(第6—8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照应 照应开头,表达对叶圣陶先生的崇高敬意与深切怀念。】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内容上,点明了作者对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结构上,总结全文。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对叶圣陶先生的品行、业绩进行赞扬,但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赞扬与敬佩之情。】
【段析】(第9段):提倡人们思考和学习叶圣陶先生写话的主张。
行文脉络
(1)写作缘由:除夕逝世,我”心悲哀
总写:品德过人
(2-8)具体叙述 待人厚:修改文章、恭送客人、真诚回信沉痛缅怀
叶圣陶先生 分写 写文方面,主张“写话” 无限敬仰
二三事律己严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学习效仿
零碎方面,讲究规范
(9)总结全文:追怀业绩,学习效仿
课后习题
第一题
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用“单一的儒”来评价叶圣陶先生,为叶圣陶先生的品德定下基调。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作为段首中心句,本句概括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德影响之广,引出了叶圣陶先生给吕叔湘的文章描标点及和“我”商量修改文章事宜的事例。
“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先记叙叶圣陶先生真诚地给“我”回信的事例,然后在段尾用议论句总结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德。
“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先举叶圣陶先生对文章要求简洁的事例,在段尾用此议论作结,显得自然。
(5)“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先在段首用议论句表明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以身作则、鞠躬尽瘁的品德,然后用事例加以佐证。点拨:此题旨在让同学们理清本文思路,应抓住各段中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第二题
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
“双层的悲哀”指旧年将逝,叶圣陶先生去世。文中有许多含义丰富的类似的句子,如“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一句中用了两个“悲伤”,其含义不一样,前面一个“悲伤”是指叶圣陶先生为“我”的生活处境感到伤感,后一个“悲伤”是指“我”为这个社会缺少像叶圣陶先生这样待人厚的人而伤感。
第三题
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叶圣陶的这种“写话”的主张,是我们每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写话”就是启示我们在平时的说话和写作中,做到“平易自然,鲜明简洁”,“念,顺口,听,悦耳”,“可简就绝不该繁”。本文的写作风格和叶圣陶先生的“写话”主张是一致的。本文在写作上叙述平实,语言简明而有条理,语言虽简明又不失其深致。本文的文意转换处,下笔就极其简明。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文意转换的地方,作者都以一句话完成了转换,简洁有力。
第四题
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点拨:可选择自己最近写过的一篇作文,从字、词、句及标点等方面做些修改,使文章更简洁。
参考答案:叶圣陶先生特别重视文风的“简洁”。关于繁简和修改,他“只说字”,偏重用语,强调“可简就绝不该繁”。这启示我们在写作时不仅要注意句段,也应该重视字的删改,使语言更加简洁。
第五题
课外阅读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想一想:文中写了哪些事?从中你还看出叶圣陶先生哪些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文中写了叶圣陶先生给人看稿一丝不苟,不仅要改正笔误,理顺词句,甚至要描清标点;为普及汉语言文字知识和语文教育教学做了大量工作;给吕叔湘先生送书法作品,并为其女的文章题诗,待人诚挚;和吕叔湘先生一同避暑和视察的情形;等等。
本文所记叙的事和课文一样都表现出叶圣陶先生是一位躬行君子,为人师表、待人温良、倾其全力专注于事业。除此之外,从此文还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在普及汉语言文字知识及语文教育教学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对友人的关怀鼓励,充满文人情怀和雅趣;淡泊名利,不爱无谓的交际应酬,生活追求简朴;等等。
课堂情景设计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①):写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感到悲哀。
第二部分(②):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③—⑧):写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待人厚,律己严。
第四部(⑨):谈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问题解疑
1. 第1自然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双层的悲哀”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旧年即将离去,叶圣陶先生逝世。
3.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引用《论语》上的话,用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4.请说说“凡是……无不……”的作用。
“凡是……无不……”,内容上,表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的品德是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的。结构上,引起下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起过渡作用。
5. “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修改文章时谦虚而恳切的态度,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质。
6.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与人告别时的真诚,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在日常交往中待人厚的特点。
7.两个“悲伤”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含义理解法。前一个“悲伤”指叶圣陶先生为“我”的生活处境感到伤感,后一个“悲伤”指“我”为这个社会缺少像叶圣陶先生这样待人厚的人而伤感。
8. 叶圣陶先生对“文风”方面的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简洁。因为不简洁就会使文章既累赘又别扭,还违背常理。
9.叶圣陶先生要求出版社统一“做”和“作”用法的事例,目的是什么?
意在表明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用语极其重视,力求完美,并以身作则的特点。
10.结尾段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和把握作者情感五借助法。内容上,点明了作者对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结构上,总结全文。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对叶圣陶先生的品行、业绩进行赞扬,但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赞扬与敬佩之情。
11.这篇文章是如何表现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的?请举例阐述。
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总述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然后分别从“待人厚”和“律己严”两个方面分别展开记叙。在分述叶圣陶先生这两方面的品德过人之处时,作者并非通过空乏的议论,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鲜活的事例来再现人物,使人物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素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2分)
忆与二月河先生二三事
高贤信
①初识先生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
②那时,我正奋战在省内外交通公路建设第一线。当时的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长曾在方城县做下乡知青多年,对南阳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从项目一线回宛之际,他特意嘱托我去看望二月河先生,并讨要新作签名。因此我与先生约定到家面叙。那是一个傍晚时分,刚一走进大门,就看到一个表面锈迹斑斑的煤炉上,架着一个没有盖锅盖的铝锅,锅内几节羊骨头随着沸腾的汤水起起伏伏,蒸腾的热气在这凹凸不平的沧桑老锅中逸散开来。先生迎我进屋后,我匆匆浏览了这位已是著名作家的斗室。方寸之地,陈设甚是简单,一张不大的书桌上随意摆放着一些作品手稿。我与先生就在书房内促膝而谈。当我提起“南唐北凌”之说时,先生很是高兴,却谦虚地说自己是没法与唐浩明先生相比的。还有一个印象较深的话题是先生参评“茅盾文学奖”未达一事,在他的脸上我看不到一丝芥蒂。
③与二月河先生结识后,我不时受朋友之托,找先生讨取签名。但由于工作繁忙,深谈不多。适逢2004年初夏,田永清将军回宛,卧龙区档案馆的吕琦女士热心地邀请我参加了田将军与二月河先生的餐叙。当时我们谈到美丽的白河,先生朗声道:“我们的白河水面是好几个西湖!”他为母亲河的烟波浩渺、格局之大而感到自豪。出于对西湖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文化积淀的浅显认知,我就不恭地与先生争论了起来。先生听后思忖良久,对我的说法未置可否。而后,先生在散文《初记白河》中就提到要把白河的“学历”弄清楚,刘秀“粜米渡口”应该就在白河这片方寸之地,刘秀的妻子阴皇后也应随丈夫来了南阳,在白河边“浣衣梳洗”;张衡、张仲景等南阳名人,也应在白河边读过书,在白河边游玩过。同时,先生多次在一些场合谈到白河,提出“没有文化的白河是苍白的”,主张把南阳的历史文化从“线装书”、博物馆走向群众。
④先生一生淡泊名利。当500多万字的“落霞三部曲”问世后,炙手可热,好评如潮,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知道二月河,而面对鲜花和掌声,他称这是人生的“佐料”。随着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先生越发声名鹊起,但他依旧朴素如初。先生热心公益事业,无私奉献社会,把书稿收入捐赠工会用来帮助下岗职工,捐给希望工程用来培养青少年,捐给农村用来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他是一位鲜为人知的慈善家。作为中共党代表和全国人大代表,他积极参政议政,提出“以‘文’化天下,释放道德的‘治理能量’”,积极宣传推动反腐倡廉,他的拳拳报国之心,令人敬佩。
⑤先生晚年曾回到山西昔阳老家,重温故土,游览了“三晋”的河山,特地去了晋城的皇城相府。关注到先生行踪,我忽然想到皇城相府内康熙写给老师陈廷敬的一副楹联,可以用来归结先生暮年的追求和情怀,那就是“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
⑥在先生离开我们周年之际,聊记二三事,以慰先生。
(选自《经济》2020年第1期,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文章内容来看,二月河先生是一位专职作家。
B.第②段中的“南唐北凌”,“唐”指的是唐浩明,“凌”指的则是二月河。
C.二月河先生声名鹊起,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慈善家。
D.“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写这篇文章的,当时,正值二月河先生去世一周年。
16.文中写了有关二月河先生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6分)
17.本文表达了“我”对二月河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从不同角度加以概括。(3分)

答案:(12分)
15.(3分)C(由文中可知,二月河先生是一位鲜为人知的慈善家,他声名鹊起与他是慈善家没有关系)
16.(6分)①二月河先生在他的家里接待了初次见面的“我”,并与“我”愉快交谈。②在田永清将军与二月河先生的餐叙上,“我们”谈到了白河,“我”与先生争论起来,之后二月河先生多次谈到白河。③二月河先生成名后依然不忘初心,为国为民,贡献良多。④二月河先生晚年曾回到山西老家,游览了“三晋”的河山。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到三点、意思答对即可。
17.(3分)①“我”对二月河先生谦虚大度风范的敬仰之情;②“我”对二月河先生不忘初心、无私奉献的赞美之情;③“我”对已经去世一周年的二月河先生的怀念之情。
评分标准: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1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