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科学四年级下册(苏教版)第6课 月球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科学四年级下册(苏教版)第6课 月球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6课 月球
1.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大部分是由____________而形成的。
3.在宇宙中,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围绕地球运行,是地球的卫星。
4.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是美国的____________。
5.月球上没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6.月球自己并不发光,但能够反射____________。
:基础过关练
一、选择题
1.月相的变化周期大概是( )天,研究月相变化的规律时,按农历日期会更方便。
A.28天 B.29天 C.30天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词句里涉及到的自然现象是( )。
A.日食 B.月相变化 C.月食
3.月球上的环形山是由( )形成的。
A.火山喷发 B.流星体撞击 C.地震
4.在月相模拟实验中,学生手中拿的球模拟的是( )。
A.地球 B.月球 C.太阳
5.下列关于月球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月球表面有环形山、高地和“月海”
B.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液态水,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C.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亮,是因为月球可以发光
6.月球表面的圆形碗状凹坑被称为( )。
A.环形山 B.高地 C.“月海”
二、填空题
7.在宇宙中,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卫星。月球围绕 运行,是一颗卫星。
8.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是地球的卫星,也是距地球 的天体。
9.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是地球的 , 也是距地球最 的天体。月球自己并不发光,但能够反射 光。
10.现代的科学家认为,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大部分是由来自宇宙的 撞击形成的。
11.月球本身不能发光,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作 ,它变化的周期大约是 。
三、判断题
12.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半个月。( )
13.在宇宙中,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恒星。( )
14.观察环形山最合适的时候是满月时。( )
15.月球没有生命,没有空气,没有水。( )
16.月球在天空的位置每天都在变化。( )
:拓展培优练
四、连线题
17.在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探究实验中,将实验材料或行为与其所模拟的对象连线。
沙面 阳光
石块 月面
手电筒 流星
丢石子 环形山
大小坑 流星或陨石撞击月球
五、简答题
18.给月相记日记除了记月相的形状外,还要记录哪些?(至少答三点)
19.随着科技进步中国人已登上月球,如果你是“嫦娥十号”探月工程总设计师,要把3名中国航天员送到月球生活2天。航天员要在月球生活会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一个合理的问题并解决)
六、实验题
20.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实验器材:托盘、沙、石子、泡沫球、手电筒。
实验步骤:
(1)在托盘内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
(2)从( )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下一些相同大小的石子。
(3)再从同一高度丢下( )的石子。
(4)观察石子坑影子的变化。
现象:较大的石子撞击形成的坑( ),较高的石子撞击形成的坑( ),结论:( )。
七、综合题
看图,回答下列关于月相的问题。

A B C D
21.按每月时间排列,顺序为( )。(用字母表示)
22.月相为A、B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为( );月相为C、D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为( )。(填序号)

② ③ ④
23.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表面,中国探月工程实现重大突破。
2020年12月1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登月,12月17日,嫦娥五号携带月球样品成功返回地球。为我国对月球的研究工作做出重大贡献!
请将下图中,对月球概况的描述补充完整。
(1)月球是地球的 ,这类天体是在宇宙中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
(2)月球上没有水和空气,我们所看到的月亮的光是它 的太阳光。
(3)月球表面有众多的由流星撞击而形成的 。
(4)月球表面的地形还有高地和“ ”。
环形山 高地 “月海”
来自宇宙的流星撞击
卫星 月球
阿姆斯特朗
空气 水分
太阳光
1.C
详解:月相的变化周期是一个朔望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农历一个月,大约是30天。故选C。
2.B
详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首词里涉及到的自然现象是月相。从农历的月初至月末,月相的变化依次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新月。故B正确。
3.B
详解:主张陨石撞击的人认为,在距今约30亿年前,空间的陨星体很多,月球正处于半融熔状态。巨大的陨星撞击月面时,在其四周溅出岩石与土壤,形成了一圈一圈的环形山。又由于月面上没有风雨洗刷与激烈的地质构造活动,所以当初形成的环形山就一直保留至今,这是目前公认的环形山的成因。通过“模拟月球上环形山形成”的实验,可推测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是陨石、流星体撞击。
4.B
详解: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研究月相变化需要用模拟实验,同学手中的球模拟的是月球。B符合题意。
5.C
详解:月球是个球体,距地球约38.4万千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月球比地球小的多,体积相当于地球的49分之一。
A、月球表面有环形山、高地和“月海”,说法正确;
B、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液态水,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说法正确;
C、月球自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球亮面是由于它反射太阳光造成的,说法错误。
6.A
详解:环形山,希腊文的意思是“碗”。“环形山”通常指碗状凹坑结构的坑。月球表面布满大大小小圆形凹坑,称为“月坑”,大多数月坑的周围环绕着高出月面的环形山,月球背面的环形山更多。
7.地球
详解:在宇宙中,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卫星。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一个月。
8.最近
详解: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距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相对于所环绕的行星,它是质量最大的卫星。
9. 卫星 月亮 近 太阳
详解: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是地球的卫星。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一个月。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10.流星、陨石
详解:环形山是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环形山大多是圆形,其分布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如此众多的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月球后遗留下来的痕迹。
11. 月相 一个月
详解: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它本身不能发光,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它变化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它总是逐渐由缺到圆,然后再逐渐由圆到缺,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就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
12.×
详解: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圆缺不同的样子叫做月相,月相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形成的,月相的变化周期是农历的一个月。
13.×
详解: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的星,叫做恒星;像地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横行运行的星叫做行星;像月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运行的星,叫做卫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14.×
详解: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不能够自己发光,反射太阳光,陨石越大,撞击形成的环形山面积就越大,当光线斜射环形山时,我们观察环形山的效果最好。我们最好不要在满月时观察环形山,因为满月时,光太强看得不是很清楚。
15.√
详解: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一个月。月球上昼夜温差大、没有空气,没有水分,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不适合人类居住。
16.√
详解: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月球在天空的位置每天都在变化,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通常是农历一个月循环一次。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边;下半月再由圆到缺,亮面在左边。
17.
详解:我们在做月球上的环形山形成的模拟实验时,用沙面模拟月球表面,用石块模拟流星,用手电筒的光模拟阳光,用丢石子模拟流星或陨石撞击月球,用大小坑模拟环形山。
18.记录公历时间、农历时间、天气、观察时间等内容。
详解:月球在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始终照亮月球的一半,另一半我们看不见,但由于我们看月球亮面的角度不断变化,就出现了月相变化。给月相记日记除了记月相的形状外,还要记录观察的日期、时间、缺面朝向、亮面大小等。
19.月球上没有充足的氧气、水、食物、昼夜温差大、没有通讯设备。需要将血充足的氧气、水、食物、既能防寒又能抗热的衣服、通讯设备。(合理即可)
详解:月球是地球的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上没有空气、水,温差大,没有食物,所以,航天员登月要准备好充足的氧气、水、食物、既能防寒又能抗热的衣服、通讯设备等等。
20. 不同 大小不同 较大 较大 月球上的环形山主要由陨星撞击形成
分析: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环形山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环形山的直径有的不足一千米,有的直径能达到几百千米。
详解: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实验器材:托盘、沙、石子、泡沫球、手电筒。
实验步骤:①在托盘内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
②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下一些相同大小的石子。
③再从同一高度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
④观察石子坑影子的变化。
现象:较大的石子撞击形成的坑大而深,较高的石子撞击形成的坑大而深。结论:环形山是由于陨石或其它硬物撞击而形成的。
21.CBDA 22. ②③ ①④
解析:21.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按每月时间排序,顺序是C→B→D→A,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的过程。
22.月相为A、B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为地球和太阳在一条线上,月球和地球的位置平行;月相为C、D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为在一条线上。
23. 卫星 反射 环形山 月海
分析:月球,天体名称,人类肉眼所见称为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
详解:(1)卫星是指宇宙中所有围绕在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体。像月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运行的星,叫做卫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2)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
(3)主张陨石撞击的人认为,在距今约30亿年前,空间的陨星体很多,月球正处于半融熔状态。巨大的陨星撞击月面时,在其四周溅出岩石与土壤,形成了一圈一圈的环形山。又由于月面上没有风雨洗刷与激烈的地质构造活动,所以当初形成的环形山就一直保留至今,这是目前公认的环形山的成因。
(4)月球上面没有大气,也没有风。我们看到的月亮上的阴影,是月面上的大平原,称为“月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