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食源性疾病 课件(共50张PPT)- 《饮食营养与卫生》同步教学(劳保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章 食源性疾病 课件(共50张PPT)- 《饮食营养与卫生》同步教学(劳保版)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第七章
食源性疾病
01
02
03
第一节 食物中毒
第二节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第三节 食物过敏
第一节
食物中毒
学习目标
1. 了解食物中毒的相关常识,掌握常见食物中毒的分类及预防措施。
2. 了解与饮食有关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增强食品安全意识。
3. 了解食物过敏产生的原因、过敏原、典型病症,掌握食物过敏的预防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食物中毒现象时有发生。例如,误食变质食物易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误食青皮红肉鱼易引起组胺中毒,误食发芽马铃薯易导致龙葵素中毒,发色剂使用过量会导致亚硝酸盐中毒。
一、食物中毒的概念
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物食用后出现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这是一类经常发生的疾病,会对人体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损害。
健康人经口吃入可食状态和正常数量的食物后如果发病,这种食物就叫有毒食物。食入非可食状态食物(如未成熟水果等)和暴饮暴食所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因食用不净食物而感染的传染病、寄生虫病,本身有肠胃疾病的患者或过敏体质者食用某些食物后发生的疾病,均不属于食物中毒的范畴。不论是一次性还是长期连续食入有毒食物,凡是以慢性毒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都不属于食物中毒。
二、食物中毒的原因
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食品在加工、运输、储存和销售过程中受病原微生物的污染,产生大量的活菌,如沙门菌和变形杆菌等。
二是食品受病原微生物污染后,产生大量毒素(如葡萄球菌肠毒素和肉毒菌毒素等),使食品具有毒性。
三是在生产过程中滥用食品添加剂或使用非食品原料,或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过程中被有毒化学物质(如农药)污染,达到中毒剂量。
四是食物本身含有有毒物质(如河豚体内的河鲀毒素、发芽马铃薯中的龙葵素等),由于加工或烹饪方法不当未被去除。
五是误食某些外形相似而实际有毒的食物,如毒蕈、毒鱼类等。
三、食物中毒的特点
虽然各类食物中毒的原因不同,症状各异,但一般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潜伏期短
食物中毒的潜伏期较短,一般为几分钟到几小时。多人同时食入有毒食物后,会在较短时间内同时或先后发病,发病状况比较剧烈。
2. 食物相同
病人在近期同一段时间内都食用过同样的食物,停止食用该食物后病症很快缓解或消除,发病曲线在突然上升之后呈突然下降趋势。
3. 症状相似
所有发病者都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4. 无传染性
食物中毒病人对健康人不具有传染性,与健康人之间不直接传染。
5. 季节性明显
夏秋季多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和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冬春季多发生肉毒中毒和亚硝酸盐中毒。
四、食物中毒的分类及预防
食物中毒按致病物质不同,一般可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霉菌及霉菌毒素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四大类。
1. 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吃了含有大量活的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1)沙门菌食物中毒
(2)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3)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4)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5)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2. 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是指误食有毒动植物或食入因加工或烹饪方法不当未除去有毒成分的动植物食物而引起的中毒。
(1)河豚中毒
河豚中毒的预防措施如下:
1)宣传普及河豚中毒的有关知识。
2)禁止出售和食用鲜河豚。
3)普通饮食店不得加工制作河豚。
(2)鱼类组胺中毒
引起此类中毒的鱼大多是含组胺多的鱼类,主要是海水鱼中的青皮红肉鱼,常见的有鲐鱼、马鲛鱼、金枪鱼、沙丁鱼等。
(3)肉毒鱼类中毒
肉毒鱼类的肌肉或内脏含有雪卡毒素。
(4)血毒鱼类中毒
血毒鱼类的血液中含有毒素。
(5)胆毒鱼类中毒
胆毒鱼类的鱼胆含有毒素。
(6)麻痹性贝类中毒
麻痹性贝类中毒者主要是由于食用了某些含有毒素的贝类。
(7)毒蕈中毒
蕈类又称蘑菇,属真菌类植物。
(8)含氰苷类植物中毒
含氰苷类植物中毒也很常见,多为生吃木薯、果仁引起。
预防含氰苷类植物中毒的措施如下:
1)不要生吃各种苦味果仁,尤其儿童应特别注意。
2)若食用果仁,必须用清水充分浸泡,再敞锅蒸煮,使氰氢酸挥发掉。
3)不吃生木薯。若要食用,必须将木薯去皮,加水浸泡,再敞锅蒸煮后食用。
(9)四季豆中毒
四季豆又名菜豆、刀豆、芸豆等,是我国居民经常食用的一种蔬菜。
预防四季豆中毒的措施如下:
1)将四季豆在开水中烫泡数分钟,捞出后再进行烹制。
2)烹制时要烧熟煮透,将四季豆加热至原有生绿色消失,食用时无生味。
(10)发芽马铃薯中毒
发芽马铃薯中的有毒成分是龙葵素。
预防发芽马铃薯中毒的措施如下:
1)发芽、变软、皮变色严重的马铃薯不要食用。
2)储存时应存放在干燥、阴凉处,避免日光照射。
3)烹调前应削皮,并将芽和芽眼周围挖掉,再放在水中浸泡。
4)烹制马铃薯时要控制好时间,使其彻底熟透。
(11)鲜黄花菜中毒
黄花菜又名金针菜,食用鲜黄花菜中毒的原因是黄花菜中含有秋水仙碱。
预防鲜黄花菜中毒的措施如下:
1)食用鲜黄花菜必须先用开水焯,然后沥干水分,再加以烹调。
2)先用热水浸泡鲜黄花菜,然后再进行彻底加热。
3)将鲜黄花菜蒸煮后晾干,成为干制品,再水发后烹制成菜肴。
3. 霉菌及霉菌毒素食物中毒
霉菌可在食物中生长繁殖并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即霉菌毒素。
(1)黄曲霉毒素食物中毒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菌的一种代谢产物,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其毒性是氰化物的 80 倍,是敌敌畏的 100 倍,对人、畜均有强烈的毒害作用。
(2)黑斑病菌类食物中毒
表皮有褐色或黑色斑点的番薯(或白薯、甘薯),是受到了黑斑病菌污染。
4. 化学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指误食有毒化学物质或食用被其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包括金属、农药和其他有毒化学物质引起的食物中毒,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1)砷化物中毒
砷本身毒性不大,但其化合物一般有剧毒,其中三氧化二砷的毒性最强。三氧化二砷又称砒霜、白砒、信石等,为白色无臭无味的粉末,可用于制作杀虫剂、灭鼠剂、药物、染料、防腐剂等。
预防砷化物中毒的措施如下:
1)砷及其制品必须有明显标记,标签要醒目,以免误食。
2)烹制食品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要求,添加量要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3)被农药毒死的牲畜和家禽必须销毁深埋,严禁食用。
4)加强农药管理,防止污染食物。
5)不用非食物用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盛放、包装食物。
(2)铅中毒
铅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用含铅的金属容器盛装酒类,或用劣质陶瓷或搪瓷容器来盛装酸性食物。
铅中毒多为慢性中毒,这是由于铅有蓄积作用,长期摄入体内将引起中毒症状。铅中毒的主要症状为口中有金属味,流涎,口腔黏膜变白,剧烈恶心,极度乏力,冷汗淋漓,严重者昏迷,循环衰竭,甚至可能死亡。
预防铅中毒的措施如下:
1)不用含铅的金属容器盛装酒类。
2)选购陶瓷或搪瓷容器时,应购买合格产品。
(3)锌中毒
锌微量存在于各种食物中,但不会引起中毒。锌中毒是由于镀锌容器或工具与有机酸或酸性食物长期接触,使锌溶解于食物中,人食用后导致中毒。
预防锌中毒的措施如下:
1)不使用镀锌容器制备、冷却、运输、保存酸性饮料和食物。
2)饮食业使用的厨具和容器尽量采用不锈钢制品。
(4)亚硝酸盐中毒
硝酸盐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人类的食物及饮水中均含有一定量的硝酸盐。硝酸盐在细菌的作用下,可转变为亚硝酸盐。食物中亚硝酸盐的大量累积会引起食物中毒。
预防亚硝酸盐中毒的措施如下:
1)蔬菜应妥善储存,防止腐烂,禁食腐烂变质的蔬菜。
2)腌菜要腌透,至少腌渍半个月以上再食用。
3)不喝苦井水、蒸锅水,不使用苦井水、蒸锅水做饭。
4)发色剂的使用量应严格遵守国家规定。
5)要妥善保管亚硝酸盐,防止将其当成食盐或食用碱误食而中毒。
(5)有机磷农药中毒
有机磷农药是当前使用最广、品种最多的一类农药。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如不注意防护或者误食均可引起食物中毒。
预防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措施如下:
1)有机磷农药应由专人保管,单独储存,器具专用。
2)喷洒农药须遵守安全间隔期的要求,喷过农药的农田要树立标识牌提示群众。
3)配药、拌种要远离畜圈、饮水源和瓜果地,以防污染。
4)禁止食用因剧毒农药致死的各种畜禽。
5)喷洒农药必须注意个人防护,喷药后要用肥皂水洗手、洗脸。
6)蔬菜、水果在食用前必须充分洗净。
五、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
一旦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相关部门应及时进行认真调查,查明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以免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1. 明确诊断并及时抢救病人
医生通过询问病史和体检,可初步确定病人是否为食物中毒,以及可能由何种食物引起中毒,要将情况及时向卫生防疫部门报告,通知有关的食堂、餐馆暂时封存可疑食物,保护好现场。同时,要尽早就地抢救病人,重点是重症患者、老年人和儿童。对已食入可疑食物而无症状者也应密切观察。
2. 现场调查
(1)中毒情况调查
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和有关部门接到报案后,应立即组织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进一步了解发病经过、主要临床表现、发生中毒的地点及时间、中毒人数、重症人数、死亡人数、可疑食物、进食范围、发病趋势、已采取的措施和待解决的问题等。
(2)现场卫生情况调查
了解餐具、炊具、设备是否符合卫生要求,炊事人员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状况,用膳制度等,分析可能引起中毒的原因。
(3)确定引起中毒的食物
首先,详细了解病人发病前 24 ~ 48 小时内的各餐食谱,找出可疑食物。然后,进一步了解可疑食物的来源、运输和储存情况、制作过程及出售中有无污染的可能。
(4)采样检验
对食剩的可疑食物、餐具及用具涂抹物、病人排泄物、炊事人员的手部等进行检验,查明病原。
3. 现场处理
确定引起中毒的食物类型后,要针对原因立即对现场进行处理,以防止事件扩大。
一是销毁引起中毒的食物。
二是针对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有传染病的炊事人员应调离饮食服务岗位,应制定和完善卫生管理制度。
三是指导现场消毒。
4. 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规
要加强卫生宣教工作,增强个人卫生意识,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规和食品卫生标准,做好食品卫生工作。
六、食物中毒的急救处理
一旦发生食物中毒,千万不能惊慌失措,应冷静地分析发病的原因,针对引起中毒的食物及食用时间的长短,及时采取如下应急措施。
1. 尽快排除胃肠道内未被吸收的毒物
排除毒物的过程可分为催吐、导泻及洗胃。这个过程对非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抢救尤为重要,进行得越早、越彻底,效果越好。但对于患有肝硬化、心脏病和胃溃疡等疾病的患者,原则上不应采用催吐和洗胃的方法。
2. 防止毒素的吸收并保护胃肠道黏膜
发现有人食物中毒后,应尽快使用拮抗剂。
3. 促进已吸收的毒素排泄
一般毒素进入人体后多由肝脏解毒,或经肾脏随尿排出,或经胆管与肠道随同胆汁混入粪便排出。
4. 对症治疗
在进行排毒、解毒抢救的同时,还应针对中毒者所出现的临床症状对症治疗。
第二节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畜禽类虽然是为人体提供营养物质的重要食物来源,但是也存在着很多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其中有 30 多种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这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往往通过人与畜禽的接触、饮水、生食瓜果蔬菜、食用病畜禽肉等途径传染给人,损害人体健康,甚至威胁生命。
一、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每一种传染病都有一定的病原体,都有一定的传染性,都可以广泛传播和流行,都危害人类健康。
传染源就是传染的来源,带病原体的病人(包括只带病原体而不生病的人)和动物都称为传染源。传染源传播病原体,到处污染。导致传染病的常见原因有:人通过呼吸道吸入病原体而被传染;蚊、虫等把病原体吸入体内,再叮咬健康人的皮肤,把病原体直接注入人体;饮用水、食物被病原体污染;农业粪肥污染水源、蔬菜、瓜果、运输工具;苍蝇带菌传播,直接或间接地把病原体传染到食物上;瓜果、蔬菜未经洗净、消毒、加热,其中的病原体随食物进入人体内。
1. 常见与食物有关的传染病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与食物有关的传染病有痢疾、伤寒、霍乱、传染性肝炎、炭疽、鼻疽、口蹄疫、肺结核、布鲁氏菌病等。
(1)痢疾
痢疾是在夏秋季节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由于饮食不清洁而引起,苍蝇、水、食物和不清洁的手是主要传播媒介。
(2)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也称肠热症。
(3)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
(4)传染性肝炎 
传染性肝炎是由某种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传染源是肝病病人、苍蝇等。
(5)炭疽
炭疽的病原体为炭疽杆菌,人类的感染途径主要为皮肤和呼吸道,也可能因食用被污染的食物而感染肠胃炭疽。
(6)鼻疽
鼻疽病原体为鼻疽杆菌,感染途径主要为消化道、呼吸道及损伤的皮肤和黏膜。
(7)口蹄疫
口蹄疫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
(8)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9)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的病原体为布鲁氏杆菌,可经过皮肤、黏膜传染给家畜或人。
2. 传染病的防治方法
传染病的流行需要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人们的日常饮食是传染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传染病疫情发生以后,应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根据疫情和灾情,因地制宜地制定突出主导性措施的综合性防治方案。
(1)管好传染源
(2)切断传染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二、寄生虫病
寄生虫的种类有很多,自然界里许多动植物都有寄生虫寄生。寄生虫侵袭人体,可穿透皮肤、黏膜或某些器官,引起组织损伤;可阻塞管腔,引起肠梗阻;可吸收身体营养,造成营养不良。有些寄生虫的分泌物、排泄物和死亡虫体对身体有毒害作用。
1. 畜类常见的寄生虫病
(1)囊虫病及绦虫病
囊虫病及绦虫病是常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人、牛、羊、猪均可患病。囊虫病是因感染囊虫(即绦虫幼虫,又称囊尾蚴)所致,绦虫病是因感染绦虫成虫所致。
(2)旋毛虫病
旋毛虫病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主要发生在肌肉中,是以损害横纹肌为主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人、猪、狗、猫及许多野生动物均可患该病。人吃了带有旋毛虫包囊的肉,会头痛,皮肤发亮、发红,全身皮肤层层脱落,严重时还会出现大面积肌炎、吞咽困难,甚至死亡。
2. 鱼类常见的寄生虫病
(1)肝吸虫病
肝吸虫病是由寄生于人体肝胆系统的吸虫引发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
(2)肺吸虫病
肺吸虫病主要是由寄生在肺部的吸虫所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
3. 常见肠道寄生虫病
(1)蛔虫病
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
(2)蛲虫病
蛲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小肠下部和直肠里的寄生虫,身体细小,像白线头。
(3)姜片虫病
姜片虫是鲜红、微带褐色的小虫,形状像生姜片,寄生在人的肠道里。
第三节
食物过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能吃到的食物种类越来越多。这虽然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但也使人们面临着更多的过敏风险。近年来,由于过敏性疾病发病率增加、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以及转基因农作物商品化,人们开始重新评价食物过敏问题,食物过敏对大众健康的影响才逐渐受到重视,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一、食物过敏的概念
食物过敏是指人体摄入食物后,对食物产生了异常的免疫反应,导致生理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食物过敏实际上是指人体对食物产生了过分敏感、过分强烈的反应。有的人吃了螃蟹后脸、脖子起满了红疹,刺痒难耐。有的人对面粉过敏。这些现象都属于食物过敏。
二、食物过敏的主要影响因素
食物过敏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有遗传因素、喂养及辅食添加情况、孕期饮食及吸烟情况等。
1.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过敏性疾病中起主要作用。
2. 喂养及辅食添加情况
母乳喂养时间过短和辅食添加不当与食物过敏关系密切。
3. 孕期饮食
食物过敏患者如在怀孕期间进食含有致敏性食物的膳食,其新生儿发生食物过敏的危险性将会大大增加。
4. 吸烟情况
孕期吸烟者所产婴儿发生食物过敏的危险性较高,所以孕妇不要吸烟。
三、食物过敏原
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的食物过敏原主要来自食物中含有的致敏性蛋白质、食品加工储存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和含有过敏原的转基因食品。
1. 致敏性蛋白质
食物中 90% 的过敏原是蛋白质,但并非所有的蛋白质都会引起过敏。
2. 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包括防腐剂、人工色素、抗氧化剂、香料、乳化剂、稳定剂、松软剂和保湿剂等,其中人工色素、香料引起的过敏较为常见。
3. 转基因食品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转基因食品不断进入人类社会。有些转基因生物中含有来自致敏性物种和人类不曾食用过的生物物种的基因,由于基因重组产生的新蛋白质可能对人体产生包括致敏性在内的毒性效应。
四、食物过敏的典型症状
食物过敏症状发生时间因人而异,它可以在进食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发生,90%的食物过敏症状在进食 1 小时内发生。根据进食与出现症状间隔时间的长短,食物过敏症状可分为速发型食物变态反应和迟发型食物变态反应两种。速发型食物变态反应通常发生在进食含有过敏原的食物之后 2 小时内,症状一般较重。迟发型食物变态反应一般发生在进食后数小时或者数天后,症状相对要轻。
五、食物过敏的防治措施
由于食物品种繁多,产地、季节和每个人的饮食习惯各不相同,所以食物过敏的诊断和治疗都存在一定困难。若想防治食物过敏,首先必须查明“元凶”,然后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
1. 避免疗法
不摄入含致敏性物质的食物是预防食物变态反应的最有效方法。
2. 对食物进行深加工
通过对食物进行深加工,可以去除、破坏或者减少食物中过敏原的含量。
3. 替代疗法
替代疗法简单地说就是不吃含有过敏原的食物,而选用不含过敏原的食物代替。
4. 脱敏疗法
对于某些易感人群,若必须食用营养价值高、想经常食用或需要经常食用的食物可以采用脱敏疗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