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我们的衣食之源》第二课时教学反思核心素养目标:道德修养:感受农业的重要性,能够尊重并感恩农民的劳动。法治观念:愿意主动去关心学习身边的农业发展。健全人格: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属于农业中的哪一类。责任意识:从日常生活中深入体会农业生产是我们美好生活的保证。话题二“美好生活的保证”教学反思:第二课时:美好生活的保证本课时教学逻辑设计: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种类——认识种植业、 备牧业、林业、渔业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共庆农业大丰收——畅想农业的发展前景。课前可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超市或农贸市场认真观察和记录商品。在上课时,教师可以结合上一课时学习的农作物种植和生产的内容,首先引出种植业,再引出畜牧业、林业、渔业。接着,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将课前记录的商品进行分类,并交流分类的理由,引导学生从吃、穿、住、用、行等方面思考,如果没有农业,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然后,教师介绍我国悠久的农耕文化、二十四节气等,展示我国各地举办的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场景,体现我国重视农业、尊重农民、感恩劳动的传统。最后,教师可以介绍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情况,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三农”的内容,引导学生从农业现代化、绿色农业等角度畅想农业的美好前景。本课教学关注的问题:1.注意知识性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结合,教师既要给学生呈现一些农业方面的基本知识,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又要引导学生查找有关农业的资料,增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2.根据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气候、季节等因素的联系十分密切,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农业生产形态,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有季节之分。3.教学时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农民的辛勤付出,我国悠久的农耕文化,二十四节气中的农耕智慧,以及中国农民丰收节体现的文化传统等。4.农业生产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大类,本课没有涉及副业,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