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我们的衣食之源》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核心素养目标:道德修养:体会农业劳动者的辛苦。法治观念: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种类及他们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健全人格:尊重农业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责任意识: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懂得珍惜粮食。话题一“白白的大米哪里来”教学反思:如何拉近本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进而激起他们探究的兴趣,这是本课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课利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种引入话题,并适时穿插我国农耕文化教育,自然地过渡到本课教学主题。在“排一排”环节,教师先是允许学生“试错”,再通过视频“纠错”,打破他们固有认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体验环节,教师设计了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农业生产的艰辛与粮食的来之不易,还结合古诗文诵读,适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感谢农民辛勤劳动”“尊重农民劳动成果”“珍惜农民劳动成果”的情感,有助于提高他们节约和珍惜粮食的意识。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开展实地教学,估计教学效果会更好。本课教学内容虽然离学生的日常生活较远,但教师能够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体验性,将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有效地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首先,教师利用文物图片和设计相关问题导入本课学习。然后,教师出示水稻种植和生产的图片,先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认知出发,对水稻种植和生产的环节进行排序,在通过观看视频获得正确认知后,再次让学生排序,这样的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让学生记忆深刻,积累了一些农业生产知识。此外,教师注重学生的体验,设计了体验插秧的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了农民劳作的艰辛。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学之中,适时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悯农》和《朱子家训》中的古训,升华了他们尊重农民及其劳动成果的情感。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有效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