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这些东西哪里来》第三课时教学反思核心素养目标:道德修养:懂得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特点,明确优势和弊端。法治观念:知道“中国创造”的意义。健全人格:认识到我国需要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责任意识:学会收集、整理资料,感悟“中国创造"的故事,体会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话题三“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教学反思:第三课时: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本课时教学逻辑设计:客观看待“中国制造”——认识“中国创造”取得的成绩——感悟“中国创造”背后的故事。在第一个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 己到国外旅游时见到过的“中国制造”,教师也可以介绍自己的有关经历或者相关媒体报道。教师引导学生客观看待“中国制造”,认识到我国目前是工业大国,但不是工业强国,只有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才能真正从“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 。在第二个环节,通过具体实例,如中国高铁、神舟十五号飞船等,让学生知道我国正处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阶段,并取得了可喜成绩。在第三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叙述“中国创造”的故事,并从中感悟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创造"所付出的努力、贡献的智慧以及体现的创新、探索精神等。教师引导学生客观看待“中国制造”,既要让学生知道我国是工业大国,工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要让学生明白我国目前还不是工业强国,更需要“中国创造”。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对于“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教师不必在概念上进行细致区分。对于“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教师可以介绍“中国制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