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第2 章 蔬菜栽培发展概况2. 1 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2. 2 蔬菜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 3 蔬菜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2. 4 蔬菜产业在生产领域环节的重点任务返回2. 1 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2. 1. 1 蔬菜播种面积和总产量持续增长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 蔬菜播种面积和总产量持续增长, 1980 年, 全国蔬菜播种面积约4 800 万亩, 总产量8 300 万吨; 2010 年, 全国蔬菜播种面积已达2. 82 亿亩, 总产量增至6 亿多吨, 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 位居第二。2. 1. 2 周年均衡供应水平明显提高1990 年, 我国年人均蔬菜占有量仅为170 千克, 2010 年, 我国年人均蔬菜占有量达370 千克, 显著超过世界人均105 千克的水平。下一页返回2. 1 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蔬菜生产的发展使计划经济年代长期困扰各级政府的蔬菜供应困难问题得到解决, 目前城乡蔬菜市场供应数量充足、花色品种丰富、质量提高、价格基本稳定。 各种名特蔬菜、时令蔬菜、“西洋蔬菜”、加工制品基本满足了不同消费习惯、消费水平的需要。2. 1. 3 产品质量大幅提高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以来”, 蔬菜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目前我国蔬菜农药残留抽检合格率基本在95% 以上, 2009年高达98%, 与2001 年相比提高了30 个百分点。 采后商品化处理率由80 年代初的不足10%提高到40%, 将逐渐取代统货上市。上一页下一页返回2. 1 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2. 1. 4 蔬菜生产的区域布局基本形成我国蔬菜区域布局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84 年以前,蔬菜生产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郊区, 农区只有少量的自食性、季节性菜地。 第二阶段是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到90 年代初, 随着蔬菜购销体制的改革, 初步形成五大片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商品蔬菜调运基地; 冀鲁秋菜基地, 南菜北运基地,淮黄春淡蔬菜基地, 冀北、晋北秋淡蔬菜基地, 河西走廊西菜东运蔬菜基地等基地每年约向全国提供200 亿千克商品, 其蔬菜占城市消费量的30%。上一页下一页返回2. 1 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第三阶段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由于城市建设用地需要和近郊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广大灾区种植结构的调整, 全国蔬菜生产从农区为辅变为农区为主, 农区蔬菜的播种面积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80%。 蔬菜产区更加集中, 各产区都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自然和经济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技术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 突出区域特色, 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地区的蔬菜生产、扩大市场份额。 随着全国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和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 的开通, 华南、长江中上游冬春蔬菜基地和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夏秋蔬菜基地稳步发展, 与设施蔬菜相结合, 初步形成了蔬菜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 缓解了供需矛盾。上一页下一页返回2. 1 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2012 年2 月发布实施的 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 年) , 分析了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划定了蔬菜产业优势区域, 选定了580 个产业发展重点县。2. 1. 5 流通体系日趋完善自1984 年山东省寿光市建立全国第一家蔬菜批发市场以来, 蔬菜市场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至2011 年已建立经营蔬菜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约2000余家, 农贸市场2 万余家, 覆盖全国城乡的蔬菜批发市场、菜市场、社区菜店等市场网店逐步建成, 功能进一步完善, 产销关系更加紧密, 逐步形成了立足蔬菜主产区和主销区, 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流转顺畅、竞争有序、高效率、低成本、低损耗的现代蔬菜流通体系。上一页下一页返回2. 1 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2. 1. 6 出口贸易量稳定增加1990 年以来, 我国蔬菜出口贸易稳定增长。 据海关统计, 出口额从1990 年的3. 64 亿美元稳定增长到1996 年的15. 34 亿美元, 年增长27. 09%。 2000 年我国蔬菜总出口量达324. 8 万吨, 出口额合计20. 99 亿美元, 2010 年我国蔬菜总出口量达836. 37 万吨, 出口额合计96. 91 亿美元。 2011 年我国蔬菜出口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蔬菜总出口量达973. 35 万吨, 出口额合计117. 46 亿美元。上一页下一页返回2. 1 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2. 1. 7 蔬菜加工工业长足发展据农业部不完全统计, 2009 年全国蔬菜加工规模企业有10 000 多家, 年产量4 500 万吨, 消耗鲜菜原料9200 万吨, 加工率达到14. 9% 。2. 1. 8 蔬菜产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蔬菜产业科技不断创新, 对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 蔬菜的良种更新频率加快, 2010 年覆盖率已达90% 以上; 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迅速发展, 年均可提供商品苗800 多亿株; 病虫害综合防治、无土栽培、节水灌溉等技术取得了明显进步, 在保障蔬菜总量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 增加了蔬菜种类, 基本实现了蔬菜的淡季生产与供应。上一页返回2.2 蔬菜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2.1 蔬菜是人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副食品谷以养人, 菜以佐餐。 其实, 蔬菜不仅通过色、香、味、形等品质, 刺激食欲, 帮助消化, 而且还因其丰富独特的营养构成, 具有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保健延年的功能。 蔬菜对人类健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食品都难以替代的, 它是维生素C、维生素A, 钙、铁、磷、钾、镁等矿物质, 微量元素以及纤维素等的主要来源。2.2.2 发展蔬菜产业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下一页返回2.2 蔬菜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蔬菜作为一种主要的经济作物, 在很多地区已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目前, 全国平均露地蔬菜的收益在1 000 ~2 000 元, 远高于粮食作物。 蔬菜播种面积在6.6 千公顷以上的蔬菜大县(市) 已由1990 年的163 个发展到1998年的559 个。 被誉为“蔬菜之乡” 的山东寿光市, 农民人均收入从1989 年的820 元增加到1999 年的3 850 元, 80% 以上的增幅源自蔬菜产业。 力争到2015年, 蔬菜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额达到1 000 元, 2020 年达到1 300 元。2.2.3 蔬菜是增加出口创汇的重要出路之一上一页下一页返回2.2 蔬菜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国蔬菜的出口贸易也有较好的基础, “九五” 期间, 在我国农产品出口中, 蔬菜出口是增长最快的产品, 蔬菜出口贸易额在1990 年仅3.64 亿美元,2011 年就已增加到117.46 亿美元。 近年来, 由于饮食结构的调整, 发达国家蔬菜需求量增加等原因, 国际蔬菜贸易额不断增长, 使扩大蔬菜出口有较好的市场潜力。 而且, 蔬菜属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蔬菜生产成本较低, 国内菜价约为国外的1/5 ~1/8, 使我国蔬菜出口有较强的竞争力。 我国有丰富的蔬菜资源和良好的自然条件, 各地名特优蔬菜种类繁多, 为我国蔬菜的出口贸易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上一页返回2.3 蔬菜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2.3.1 价格波动加剧一是受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 蔬菜价格涨幅呈加大趋势。二是受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 年际间蔬菜价格波动加大。三是受信息不对称影响, 时常发生不同区域同一种蔬菜价格“贵贱两重天” 的情况。 四是受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 品种间蔬菜价格差距拉大, 同时受大城市近郊蔬菜生产萎缩的影响, 一旦出现运输困难等突发情况, 难以及时保障蔬莱供应, 容易引发市场和价格大幅波动, 产区“卖难” 和销区“买贵” 同时显现。 再加上目前还缺乏足够的政策调控, 在生产、流通、安全、信息监测等方面资金投入不够; 在蔬菜保险、税收、补贴、支持性价格、批发市场用地等方面政策不完善、不配套; 支持政策不均衡、不稳定。下一页返回2.3 蔬菜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还有不少城市“菜篮子” 市长负责制弱化, 措施不落实, 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 对蔬菜产销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不够, 出现了自给率大幅下降的现象,加剧了蔬菜市场价格的波动。2.3.2 蔬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突出我国蔬菜质量总体是安全的, 食用是放心的, 但是当前, 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其中蔬菜产品农药残留严重是影响我国蔬菜产品质量的首要因素, 为此我国加大了责任追究力度; 而且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期盼强烈, 对质量安全的甄别能力弱, 社会舆论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上一页下一页返回2.3 蔬菜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其次外观性状, 如大小、形状、色泽、整齐度等和内在品质如糖度、矿物质、维生素、风味物质等营养成分含量, 也与国外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这不仅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和种植者本身的经济效益, 而且也影响了我国蔬菜产品整体的出口创汇能力。2.3.3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蔬菜基础设施脆弱, 严重影响生产和流通发展, 极易造成市场供应和价格波动。 近些年, 大量菜地由城郊向农区转移, 农区新建菜地水利设施建设跟不上,排灌设施不足, 致使露地蔬菜单产不稳。上一页下一页返回2.3 蔬菜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蔬菜的生产、流通环节存在采后处理不及时, 田头预冷、冷链设施不健全, 储运设施设备落后、运距拉长等问题, 难以适应蔬菜新鲜易腐的特点, 产销信息体系不完善, 农民种菜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造成部分蔬菜的结构性、区域性、季节性过剩, 损耗量大幅增加, 给农民造成很大损失。农产品市场结构和布局不完善,市场基础设施薄弱, 现代化水平低, 批发市场设施简陋, 分级、包装以及结算、信息系统等设施设备配套完善比例低; 县乡农贸市场以街为市、以路为集的特征仍然明显, 城市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店数量不足、摊位费高, 早、晚市在一些城市受到限制, 造成一些居民买菜难、买菜贵。上一页下一页返回2.3 蔬菜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2.3.4 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我国现行的土地分户经营制度既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对农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的要求, 同时也是专业化的一个障碍。 近年来, 许多地方在农业生产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在蔬菜产、销一体化方面探索出一条“区域分工、连片经营” 的规模化经营模式, 较好地解决了上述矛盾。 但从专业化、规模化的深度和广度上看, 其仅是真正达到产业化经营前的一种初级形式, 蔬菜产业进入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监控、品牌化销售的发展轨道时间较短, 与之相关的蔬菜市场体系、宏观调控、规范操作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上一页下一页返回2.3 蔬菜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2.3.5 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不强由于投入少、研究资源分散、力量薄弱等原因, 蔬菜的品种研发、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不强, 难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 育种基础研究薄弱, 蔬菜种质资源收集、整理、评价及育种方法、技术等基础研究不够; 育种目标与生产需求对接不够紧密, 新品种在商品品质、复合抗病性、抗逆性等方面的育种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 难以适应露地栽培、加工出口、长途贩运蔬菜快速发展的需要;育种成果转化机制不灵活, 科研单位与企业衔接合作不够密切, 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动力不足, 制约了成果的推广应用, 而且企业研发能力严重不足。上一页返回2.4 蔬菜产业在生产领域环节的重点任务2.4.1 加快蔬菜品种的选育与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大蔬菜品种选育力度, 促进现代生物技术和常规技术有机结合, 加强种质资源创新, 改进育种方法, 培育一批优质、抗病、高产、抗逆性强的蔬菜优良品种, 以提升国内优势品种, 替代部分进口品种。 重点培育适宜春、夏、秋等不同季节露地栽培的白菜、萝卜、结球甘蓝、菠菜等系列品种, 适合出口、加工的番茄、胡萝卜、洋葱等专用品种, 适应不同市场和饮食文化需求的芥菜、莲藕、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品种。支持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紧密结合, 推进育、繁、推一体化。下一页返回2.4 蔬菜产业在生产领域环节的重点任务按照良种良法相配套的原则, 加快栽培技术集成创新的步伐, 推出一批安全优质、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的实用栽培技术, 重点研究连作障碍治理技术, 制定适合不同生态区、不同栽培方式的技术模式, 在菜地土壤次生盐渍化、酸化治理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研究重大病虫害综合防冶技术, 掌握根结线虫、粉虱、韭蛆、番茄黄化卷曲叶病毒病、十字花科根肿病等蔬菜病虫害的发生规律, 集成安全、有效的防控措施; 研究轻简栽培技术, 开发土地耕整、精量播种、水肥一体、定植等设施设备, 促进农机农艺结合, 减轻劳动强度, 提高劳动效率, 全方位增强科技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上一页下一页返回2.4 蔬菜产业在生产领域环节的重点任务2.4.2 改善菜地的基础设施条件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的原则, 改造升级原有生产基地, 适当规划新建一批高标准、高起点的生产基地, 保障市场稳定供应。 加强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建设, 改善蔬菜生产条件, 主要完善机耕道、电网配套, 同时建设路面硬化的田间主干道和支道, 配备生产用电设施, 配套农资、农机具库房及田头储肥(沼液) 池或堆肥场; 灌排渠沟网络分设, 泵房和田间储水池齐全, 灌溉系统尽可能采用管道输水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 有条件的地方采用水肥一体化设施,同时加强水源及配套渠道等工程建设, 提高灌排保障能力; 在灌溉设施配套较差的地区, 加强小微型灌溉工程或配套设施建设, 配备小型抗旱应急机具, 提高抗旱保收能力;上一页下一页返回2.4 蔬菜产业在生产领域环节的重点任务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 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和雨洪集蓄利用技术,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源保障能力; 在降雨较多、较集中的蔬菜生产区域, 加强防洪排涝设施建设, 提高抗洪排涝能力。2.4.3 加大蔬菜商品化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政府需加大支持力度, 加快建设步伐, 把田头预冷等商品化处理设施作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切实提高蔬菜商品质量、减少损耗。 在外销量较大的产地和大中城市郊区, 按菜地面积和商品化处理需求, 配置相应的预冷设施、整理分级车间、冷藏库, 以及清洗、分级、包装等设备, 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扩大销售半径, 增强市场调剂能力。上一页下一页返回2.4 蔬菜产业在生产领域环节的重点任务2.4.4 健全蔬菜技术推广的服务体系加强蔬菜技术推广的服务能力建设, 完善服务设施, 强化服务手段, 增加工作经费, 提高人员素质, 切实提升新成果转化率和实用技术到位率。 在全国蔬菜优势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及重点县, 增强蔬菜技术推广的服务能力, 配建一定面积的培训服务用房, 配置必要的培训、田间小气候观测、品质速测等设施设备和交通工具, 配备蔬菜栽培、植保、土肥等专业技术人员, 提高技术推广的服务水平。建设县域性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展示基地, 开展引进试验、示范展示工作,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上一页下一页返回2.4 蔬菜产业在生产领域环节的重点任务建设一批蔬菜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 配备施药机械和交通工具, 推进蔬菜病虫害统防统治, 增加低毒、低残留、高效及生物农药的施用比例, 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增施有机肥, 切实提高综合生产能力。2.4.5 建立蔬菜生产信息监测发布体系在全国蔬菜优势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 建立由蔬菜生产信息监测重点县、省级数据处理中心、部级数据处理中心组成的蔬菜生产信息监测体系, 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 增强政府调控的主动性和前瞻性以及生产主体的应对能力。上一页下一页返回2.4 蔬菜产业在生产领域环节的重点任务重点建设网络信息平台, 配置网络服务器和终端设备, 开发生产信息监测软件; 开展蔬菜生产信息监测, 对全国大宗蔬菜的播种面积、产量、上市期和产地价格信息进行采集、分析、预测和发布, 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生产和预警信息, 合理错开播种期和收获期, 防止盲目生产, 避免集中大量上市或脱销断档, 促进生产的稳定发展和市场的平稳运行。2.4.6 开发利用沼渣沼液按照“政府扶持、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循环发展” 的原则, 沼气、沼渣和沼液利用工程建设向蔬菜优势区域倾斜, 促进人畜粪便、菜地废弃物的转化利用, 实现畜、沼、菜的有机结合和循环发展。上一页下一页返回2.4 蔬菜产业在生产领域环节的重点任务通过沼渣、沼液的合理使用, 改良菜地土壤, 减轻病虫危害, 提高蔬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2.4.7 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国蔬菜优势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 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规模化生产主体, 重点建设集约化育苗、统防统治、商品化处理等设施, 开展统一种苗供应、统一病虫害防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等方面的服务, 逐步解决一家一户生产管理、技术推广、产品销售、质量监管难的问题, 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上一页返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