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二 认识局域网电子教案(表格式)中职工信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项目二 认识局域网电子教案(表格式)中职工信版

资源简介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堂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计算机网络基础 项目 项目二 认识局域网 任务 任务1
教学班级 共 2 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 本次课是构建对等网的基础,即:网卡的安装、网卡驱动程序的安装、网线的制作与测试。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两台计算机的互联与通信的基本技能。 该部分所涉及的具体技能有:网卡的安装、网卡驱动程序的安装,掌握直通线与交叉线的制作规范和方法、RJ-45测试仪的使用,双绞线的分类,两台计算机之间的连接与测试,认识常见的传输介质等。内容有很强的实用性,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情况 分析 虽然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各不相同,但动手和模仿能力强,团体合作能力好,对组建对等网有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师的示范下通过自我探索、合作、实践的过程能较好的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在学习本次课之前已在使用网络进行学习和生活,这些都将是本次课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的基石。
教学目标 分析 1.知识目标: 知道网卡及分类; 知道双绞线电缆及连接线; 知道两台计算机之间的连接与测试。 2.技能目标: 能够安装网卡及驱动程序; 能够制作直通线与交叉线; 能够使用RJ-45测试仪; 能够对两台计算机进行连接与测试。 3.情感目标: 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培养团队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体验喜欢动手实践的乐趣。
教学重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媒体、资源应用策略
1.网卡的安装; 2.网线的制作与测试; 3.两台计算机的的连接与测试。 任务驱动法、实物演示法、学做交互法、协作学习、问题解答法。 实物操作+现场录像+ PPT多媒体演示
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媒体、资源应用策略
网线的制作与测试。 任务驱动法,教学做一体。 实物操作+现场录像+ PPT多媒体演示
学法指导 1.教师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先实物操作,带领学生边练习; 2.给学生布置任务,并在实际操作中给予积极的适时的指导,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学生实际操作时相互分工相互配合,让每位学生都参与,遇到问题可相互讨论,确实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或观看操作录像,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究。
教学设计:“项目引领,任务驱动”
课堂教学过程
子任务1 网卡的安装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相关知识点的回顾 引出新课内容 复习回顾: 复习提问:说出见过的网络设备和传输介质。 设问:两台计算机的互联与通信? 引入新课。 思考 并回答。 复习与关的知识点同时为引出新课做准备。
导入新课 网卡的安装; 网卡驱动程序的安装。 新课讲解: 利用网线和网络适配器将两台独立的计算机连接到一起,通过配置和调试网络,达到资源共享和信息沟通。 观察、操作、归纳。 体验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过程,为后面知识点的学习做准备。
子任务2 网线的制作与测试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直通线与交叉线的制作规范和方法 网线的制作; 网线的测试。 操作录像。 学生聆听、动手操作、培养技能。 掌握直通线与交叉线的制作规范和方法、RJ-45测试仪的使用。
双绞线的分类。 识记双绞线的分类和线序。 加深学习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子任务3 设备的连接与测试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配置双机互联网络,确保两台计算机之间的网络畅通。 现场教学:计算机的连接,设备的测试。 操作录像。 边听讲,边练习。 两台计算机之间的连接与测试。
利用PPT讲解常见的传输介质。 认识传输介质的实物或图片 加深学习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本次课是网络组建的入门课,按照“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会两台计算机的互联与通信。教师为了将全面带领学生身处一个真实的工作情境,把抽象、枯燥的网络技术融入到一个个现实中的网络应用案例。每个案例从“学习内容”开始,通过“任务描述”,进行“任务分析”,然后告诉学生如何一步步“完成任务”,最后进行“知识链接”,“案例总结”和“实训与练习”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了学习兴趣,激发了求知欲。在操作过程中还会碰到许多实际问题,可引导他们去思考,及时解决问题,体会成功的乐趣。
项目二 认识局域网电子教案
项目二 认识局域网电子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堂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计算机网络基础 项目 项目二 认识局域网 任务 任务2 (1-4) 任务3 (1、3)
教学班级 共 2 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 本次课要在已有技能的基础上完成项目“设置计算机网络属性”和“对等网的组建”,逐步提高组网的技能。 该部分所涉及的具体技能有:网络协议的安装,客户和服务组件的安装,网络标识的设置,TCP/IP协议的设置;网络设备的连接,常用网络操作命令。内容有很强的实用性,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情况 分析 虽然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各不相同,但动手和模仿能力强,团体合作能力好,对组建对等网有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师的示范下通过自我探索、合作、实践的过程能较好的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在学习本次课之前已掌握两台计算机的互联与通信的技能,这些都将是本次课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的基石。
教学目标 分析 1.知识目标: 知道网络协议; 知道客户和服务组件; 知道网络标识。 知道常用网络操作命令。 2.技能目标: 能够安装网络协议; 能够安装客户和服务组件; 能够设置TCP/IP协议的属性; 能够组建对等网; 能够使用常用网络操作命令。 3.情感目标: 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培养团队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体验喜欢动手实践的乐趣。
教学重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媒体、资源应用策略
1.设置计算机网络属性; 2.对等网的组建; 3.常用网络操作命令。 任务驱动法、实物演示法、学做交互法、协作学习、问题解答法。 实物操作+仿真实训+屏幕录像+ PPT多媒体演示
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媒体、资源应用策略
设置计算机网络属性。 常用网络操作命令。 任务驱动法,教学做一体。 实物操作+仿真实训+屏幕录像+ PPT多媒体演示
学法指导 1.教师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先实物操作,带领学生边练习; 2.给学生布置任务,并在实际操作中给予积极的适时的指导,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学生实际操作时相互分工相互配合,让每位学生都参与,遇到问题可相互讨论,确实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或观看操作录像,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究。
教学设计:“项目引领,任务驱动”
课堂教学过程
子任务1 网络协议的安装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相关知识点的回顾 引出新课内容 复习回顾: 复习提问:阐述两台计算机的互联与通信。 设问:多台或对等网的如何组建? 引入新课。 思考 并回答。 复习与关的知识点同时为引出新课做准备。
导入新课 网络协议的安装。 新课讲解: 在安装与设定好网卡,保证网卡正常工作后,还需要安装网络软件。Internet协议(TCP/IP)组件。 观察、操作、归纳。 体验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过程,为后面知识点的学习做准备。
子任务2 客户端和服务组件的安装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客户端和服务组件的安装 客户端组件的安装; 屏幕录像。 学生聆听、动手操作、培养技能。 一般在安装Windows XP时,组件“Microsoft网络客户端”和“Microsoft网络的文件和打印机共享”已经安装。
服务组件的安装。 屏幕录像。 学生聆听、动手操作、培养技能。
子任务3 网络标识的设置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计算机的网络标识设置 规划一台计算机的网络标识。 学生聆听、动手操作、培养技能。 知道设置计算机的网络标识有哪些部分。
设置计算机的网络标识。 屏幕录像。 学生聆听、动手操作、培养技能。 通过操作,培养技能。
子任务4 TCP/IP协议的设置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TCP/IP协议的设置 计算机的“Internet协议(TCP/IP)”属性进行设置。 屏幕录像。 学生聆听、动手操作、培养技能。 让学生掌握TCP/IP属性设置。
子任务1 网络设备的连接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网络设备的连接 仿真教学:计算机的连接及设置。 屏幕录像。 边听讲,边练习。 对等网的组建和通过任一台计算机的“网上邻居”查看电脑的连接情况
认识局域网 认识局域网标准 加深学习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子任务3 常用网络操作命令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Ping命令 Ipconfig命令 仿真教学:Ping命令的实训总结。 屏幕录像。 边听讲,边练习。 掌握Ping命令的使用。
仿真教学:Ipconfig命令的使用。 屏幕录像 边听讲,边练习 掌握Ipconfig命令的使用。
教学反思
本次课是网络组建的提高课,按照“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学生在仿真的情境中学会“设置计算机网络属性”和“对等网的组建”。项目“设置计算机网络属性”重点是让学生掌握“Internet协议(TCP/IP)”属性设置的技能;项目“对等网的组建”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如何规划和设置对等网中每台计算机的IP地址和网络标识,网络邻居的查看。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了学习兴趣,激发了求知欲。在操作过程中还会碰到许多实际问题,可引导他们去思考,及时解决问题,体会成功的乐趣。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堂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计算机网络基础 项目 项目二 认识局域网 任务 任务2(5)
教学班级 共 2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 本项目对TCP/IP的体系结构进行了深入剖析,主要内容包括:TCP/IP的体系结构中各层的功能、TCP/IP协议簇、IP编址技术。作为互联网的主要通信协议,TCP/IP体系结构在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中非常重要,学生必须掌握好这部分知识。
学生情况 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之前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TCP/IP体系结构有一定认识,但是对整体结构和框架还不是太清楚,所以需要让学生系统的来学习本项目内容。
教学目标 分析 1.知识目标: TCP/IP的体系结构中各层的功能 TCP/IP协议簇 IP编址技术 2.能力目标 能理解TCP/IP的体系结构中各层的功能; 能理解TCP/IP协议簇中各个协议的基本功能; 能理解IP编址技术中IP地址的分类。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兴趣; 培养从Flash动画中认知的能力; 培养团队合作、共同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媒体、资源应用策略
TCP/IP的体系结构中各层的功能、TCP/IP协议簇 任务驱动法、演示法、讲述法、对比法。 PPT多媒体演示 Flash动画
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媒体、资源应用策略
IP编址技术 任务驱动法,分析推理法,自主探讨法,问题解答法。 PPT多媒体演示、Flash动画
学法指导 利用多媒体演示和动画,让学生能够较易理解理论知识,同时利用学生自主探讨、团队合作,加深学生对项目知识的理解程度。
教学设计:“项目引领,任务驱动”
课堂教学过程
一 TCP/IP体系结构中各层的功能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相关知识点的回顾 引出新课内容 导入新课 复习回顾 TCP/IP体系结构 复习提问:OSI参考模型有多少层?各层分别都有什么功能? 设问:互联网中使用的网络协议是什么? 引入新课。 新课讲解: 结合前面讲述的OSI参考模型的7层划分,引入TCP/IP体系结构概念,通过对比OSI参考模型讲解各层的功能。 思考后回答问题。 听讲、思考 为引出新课做准备。 引出TCP/IP参考模型
二 TCP/IP协议簇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TCP/IP协议簇 利用PPT,对TCP/IP协议簇进行讲解。 学生聆听、记笔记,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掌握相关协议的作用。
设问: TCP/IP各层都用到了哪些协议?有什么作用? 归纳: 讲解TCP/IP协议簇。 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反思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进行探究性、自主性学习。
三 IP编址技术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IP编址技术 评价总结 利用PPT和Flash动画,对IP编址技术进行讲解。 学生聆听、记笔记,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掌握IP编址技术的相关概念。
设问: IP地址的结构是什么样的?IP地址如何分类?网络中的Mac地址是如何获得的? 归纳: 讲解IP地址的分类以及ARP广播。 评价总结: 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扬,鼓励其他小组下次努力;对本项目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反思 听讲、反馈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进行探究性、自主性学习。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对本次课内容进行梳理。
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一堂教学理论课,借助多媒体和动画仿真教学,演示相关教学内容,让学生直观、形象、具体地接受知识。理论教学中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小组讨论,学生能够积极探讨问题,并主动发言,对提出的问题表达了本小组的观点。并在随后的归纳中对整个知识进行了梳理,让学生能够更容易接受所讲授的知识点,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了评价总结。在小组讨论合作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分工合作,相互协调的团队精神。总的来说,本节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堂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计算机网络基础 项目 项目二 认识局域网 任务 任务3(2)
教学班级 共 2 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 本项目对TCP/IP的体系结构进行了深入剖析,主要内容包括:子网掩码、子网划分方法。子网划分是计算机网络设计过程中经常会用到的技术,熟练掌握子网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学生情况 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知识点之前学习过IP地址,对IP地址有一定了解,但是对子网划分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还是容易弄混淆,需要进行引导,学习好子网划分技术。
教学目标 分析 1.知识目标: 子网技术 IPv6技术 2.能力目标 能掌握子网划分的基本方法和应用; 能了解IPV6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团队合作、共同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媒体、资源应用策略
子网掩码 任务驱动法、演示法、讲述法。 PPT多媒体演示、计算软件
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媒体、资源应用策略
子网划分方法 任务驱动法,分析推理法, 自主探讨法,问题解答法。 PPT多媒体演示、黑板
学法指导 利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能够较易理解理论知识,同时利用学生自主探讨、团队合作,加深学生对项目知识的理解程度。
教学设计:“项目引领,任务驱动”
课堂教学过程
子任务2 子网的划分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子网的划分 利用PPT,对子网的基本概念进行讲解。 学生聆听、记笔记,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掌握子网的相关概念。
设问: 为什么要划分子网?划分子网的方法有哪些? 归纳: 讲解划分子网的目的,划分子网的方法, 子网掩码,子网划分的规则、可变长子网的掩码和超网和无类域间路由。回答学生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练习、回答问题。 听讲、反思、提问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进行探究性、自主性学习。
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一堂教学理论课,借助多媒体和网站浏览教学,演示相关教学内容,让学生直观、形象、具体地接受知识。理论教学中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小组讨论,学生能够积极探讨问题,主动发言,对提出的问题表达了本小组的观点。在随后的归纳中对整个知识进行了梳理,让学生能够更容易接受所讲授的知识点,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了评价总结。任务中子任务2子网划分技术学生理解、接受起来比较困难,采用了分组讨论的方式教学,在小组讨论合作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分工合作,相互协调的团队精神。总的来说,本节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堂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计算机网络基础 项目 项目二 认识局域网 任务 任务4
教学班级 共 2 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 本次课是教会如何在对等网中进行网络资源的共享,即:访问控制、设置共享文件夹、访问共享文件夹和映射网络驱动器。 该部分所涉及的具体技能有:Windows XP系统帐户的设置,设置和取消共享文件夹,访问共享文件夹,实现资源共享,设置/取消映射网络驱动器。内容有很强的实用性,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情况 分析 虽然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各不相同,但动手和模仿能力强,团体合作能力好,对组建对等网有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师的示范下通过自我探索、合作、实践的过程能较好的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在学习本次课之前已经组建好对等网,这些都将是本次课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的基石。
教学目标 分析 1.知识目标: 知道Windows XP系统帐户; 知道共享文件夹; 知道映射网络驱动器。 2.技能目标: 能够设置Windows XP系统帐户; 能够设置和取消共享文件夹; 能够访问共享文件夹; 能够将共享文件夹设置/取消网络驱动器。 3.情感目标: 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培养团队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体验喜欢动手实践的乐趣。
教学重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媒体、资源应用策略
1.Windows XP系统帐户的设置; 2.设置和取消共享文件夹; 3.访问共享文件夹; 4.设置/取消映射网络驱动器。 任务驱动法、实物演示法、学做交互法、协作学习、问题解答法。 实物操作+屏幕录像+ PPT多媒体演示
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媒体、资源应用策略
Windows XP系统帐户的设置。 设置共享文件夹。 任务驱动法,教学做一体。 实物操作+屏幕录像+ PPT多媒体演示
学法指导 1.教师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先实物操作,带领学生边练习; 2.给学生布置任务,并在实际操作中给予积极的适时的指导,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学生实际操作时相互分工相互配合,让每位学生都参与,遇到问题可相互讨论,确实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或观看操作录像,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究。
教学设计:“项目引领,任务驱动”
课堂教学过程
子任务1 访问控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相关知识点的回顾 引出新课内容 复习回顾: 复习提问:阐述对等网的组建过程。 设问:组建对等网的目的是什么?为网络资源共享做准备。 引入新课。 思考 并回答。 复习与关的知识点同时为引出新课做准备。
导入新课 Windows XP系统帐户的设置。 新课讲解: 启用Guest帐户; 创建新帐户; 修改用户访问策略。 屏幕录像。 观察、操作、归纳。 体验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过程,为后面知识点的学习做准备。
子任务2 设置共享文件夹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置和取消共享文件夹 设置资源共享。 屏幕录像。 学生聆听、动手操作、培养技能。 掌握设置共享文件夹的方法。
取消资源共享。 屏幕录像。 学生聆听、动手操作、培养技能。 掌握取消共享文件夹的方法。
子任务3 访问共享文件夹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访问共享文件夹,实现资源共享 当局域网中的一台计算机设置好共享文件夹后,其他网络用户就可以通过网络来访问共享的文件夹。 操作录像。 边听讲,边练习。 掌握访问共享文件夹的方法。
子任务4 映射网络驱动器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置/取消映射网络驱动器 设置映射网络驱动器。 屏幕录像。 边听讲,边练习。 掌握设置映射网络驱动器的方法。
取消映射网络驱动器。 屏幕录像。 边听讲,边练习。 掌握取消映射网络驱动器的方法。
教学反思
本次课是教会如何在对等网中进行网络资源的共享,按照“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学生在仿真的情境中学会访问控制、设置共享文件夹、访问共享文件夹和映射网络驱动器的基本技能。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了学习兴趣,激发了求知欲。在操作过程中还会碰到许多实际问题,可引导他们去思考,及时解决问题,体会成功的乐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