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三任务1 双绞线的制作 教案(表格式)-《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第二版)》同步教学(劳动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项目三任务1 双绞线的制作 教案(表格式)-《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第二版)》同步教学(劳动版)

资源简介

教学活动方案
课题内容 双绞线的制作 授课类型 一体化课程
授课时间 4课时 专业 计算机网络应用
任务引入 要使局域网内的各台计算机之间能够相互通信,必须使用一些网络设备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互联,这些网络设备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传输介质,网卡,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以及现在已经很少使用的中继器、网关、网桥等。 目前在局域网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传输介质是双绞线。而双绞线两端必须安装RJ45连接器才能与网卡和集线器(或交换机)相连接。如果接头制作不好,就不能将终端计算机顺利连接到网络中。因此,制作双绞线是局城网组网最基础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本任务就来学习双绞线的制作。
学习目标 能分辨常见网络传输介质结构; 能说出常见的无线传输介质; 能独立制作双绞线; 能使用网线测试仪测试网线。
重难点分析 重点: 双绞线的制作。 突破方法: 先分组协同制作,然后每生单独完成。 难点: 压制水晶头的方法。 化解方法: 重复操作,以达到熟练程度。
学情分析 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同学通过前期任务的学习具备一定的网络基础,但对局域网构建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必须从双绞线的制作学起,任务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练习来达到熟练程度。
教学资源 教学设备 计算机、投影仪、水晶头、压线钳、非屏蔽五类双绞线、网线测试仪、展示板、白纸、白板笔等。 学习资料 双绞线制作PPT、《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第二版)教材等。
学生学习成果 双绞线制作成品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内容 学时 分配
复习环节(10分钟) 1、课件引入,重温“局域网”概念。 2、通过“局域网”概念的课件引入,在复习旧知的同时导入本课内容。 局域网组成:计算机 双绞线 交换机 二、教学过程(120分钟) 1、设置疑问,引出教学目标。 提问:局域网是不是直接用双绞线就可以完成连接了呢? 提问的同时,向学生展示一段原始的双绞线(既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双绞线)、一块网卡和一台交换机,引导学生注意这三样东西的接口,让学生认识到原始的双绞线根本不能把网卡和交换机连接起来,从而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双绞线的制作。 2、新课讲解 (1)通过投影仪展示双绞线制作材料,讲解相关工具的使用方法: 使用展示平台,通过投影仪向学生展示制作双绞线所用到的材料和设备:水晶头、超五类UTP双绞线、压线钳、测线器。让学生清楚看到实物,并就其功能和使用方法进行讲解。展示过程中,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水晶头和超五类UTP双绞线的特点。 (2)演示、讲解双绞线的制作过程: 剥线。 剥线就是利用压线钳剥线刃口将双绞线的外皮除去1.5cm左右。剥线在网线的制作过程中算是一个难点,在剥双绞线外皮时,手握压线钳要适当,剥线刀刃口间隙过小,就会损伤内部线芯,甚至会把线芯剪断;剥线刀刃口间隙过大,就不能割断双绞线的外皮。 将正确的剥线方法和常见的错误剥线方法进行对比演示,并在对比过程中强调正确性。通过对比讲解,能让学生快速地掌握正确地方法,减少出错的几率。 理线。 理线就是把剥好的双绞线里的4股8根线芯按照EIA/TIA568B规格(左起:橙白——橙——绿白——蓝——蓝白——绿——棕白——棕)进行排列并整理好,常见的错误理线方法就是将绿色线放到第4只脚的位置,即:橙白——橙——绿白——绿——蓝白——蓝——棕白——棕。 使用投影仪把EIA/TIA568B规格排列的样图展示在大屏幕上,通过展示平台和投影仪把理线的过程展示在大屏幕上,方便学生记忆和掌握。 压线。 压线就是把排列并剪好的双绞线压入水晶头的过程。这步操作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关键在于水晶头接头处,双绞线的外保护层需要插入水晶头5mm以上,而不能在接头外,因为当双绞线受到外界的拉力时受力的是整个电缆,否则受力的是双绞线内部线芯和接头连接的金属部分,容易造成脱落。 (4)测试。 双绞线制作完成后,为了验证其连通性的好坏,需要使用测线器进行测试。通过投影仪向学生介绍测线器的使用和测试双绞线的方法。 3、课堂练习与反馈 学生独立完成一条T568B规格双绞线的制作,并使用测线器测试通过。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分析、处理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4、常用网络传输介质 (1)双绞线 (2)光纤 (3)无线传输介质 微波通讯、卫星通讯 5、课堂巩固练习 要求学生在30分钟内小组合作进行双绞线制作竞赛,完成合格数量最多的为优秀小组。 重复练习,达到熟练程度。 三、总结(学业成果点评、任务总结)(25分钟) 1、收集成果:双绞线。 2、点评各组任务实施完成情况及任务实施中常见问题; 3、总结学生作品(小组制作合格与不合格的网线) 通过投影仪展示,进行点评,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归纳总结本课的内容,再次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布置课后作业(5分钟) (1)使用笔记本完成教材的“思考与练习”,并上交; 10分钟 10分钟 30分钟 40分钟 10分钟 30分钟 25分钟 5分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