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课标要求】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时空定位】
【自主预习】
古代文明的扩展
类型 代表 条件 表现(扩展地域) 方式 特点
农耕 文明 古埃及文明 被征服地区变为本国统治地,呈面状扩展
西亚 两河文明 古巴 比伦
亚述帝国
海洋文明 古希腊文明 海外城邦独立于母国,未形成统一帝国,呈点状扩展
二、古代世界的帝国
世界帝国 波斯帝国 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帝国
兴起条件
兴起时间
征服与扩张 (版图范围)
波斯帝国 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帝国
统治情况
走向衰亡
制度在帝国扩展的过程中交融,继承与创新 三大帝国共性:1.地跨亚非欧三大洲 2.依靠军事征服建立 3.实行君主专制,帝国的维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主个人能力和制度的运行效率 4.依靠官僚体系和军队、行省制度和修建道路等措施加强控制 5.文明不断传承与发展
三、文明的交流[古代文明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1)经贸往来(2)人口迁徙(3)军事征服(4)国家统一]
总趋势
表现 技术 1.农耕技术: 2.冶铁技术:
文艺 1.神话: 2.雕刻艺术:
字母文字 1.起源: 2.演化:(1)东方: (2)西方:
中西经贸往来 1.波斯帝国时期: 2.公元前后: 3.东汉: 4.2世纪:
影响
【知识脉络】
【跟踪练习】
1.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代希腊人则以移民和殖民方式向地中海和黑海地区扩大影响。造成这种不同扩展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
A.文明开化的程度 B.社会分工与生产效率
C.经济形态的影响 D.社会组织与管理系统
2..亚述帝国时期,基层法庭中没有专业法官,最常见的审判人员为由国王任命的市长和“剃头官”等城镇官员。此外,庭审流程上,“返回法庭”的环节不再采用,多是在市长介入下一次性达成“和解”或裁决。这表明亚述帝国时期( )
A.司法活动更加公正化和规范化 B.司法审判摆脱形式主义
C.统治者侧重拓展法律适用范围 D.司法渗透鲜明的专制性
3.如图浮雕中央坐着的是号称“全部大陆的君王”的大流士一世,他手持象征王室威严的黄金权杖和莲花,正在接受印度、埃及、阿拉伯等23个国家或城邦使臣的进贡,这可以用来论证波斯帝国( )
A.官僚体系的成熟 B.税收系统的完善
C.国王是政权核心 D.地方实行行省制
4.波斯帝国实行多种官方语言并存的政策。伊朗地区的官方语言为埃兰语,巴比伦地区为阿卡德语,埃及为古埃及语,在民间和商业领域广泛使用的阿拉米亚语为帝国的通用语言。这一政策( )
A.顺应了多民族国家的要求 B.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阻碍了地区间的贸易往来 D.旨在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5.某一帝国分裂后,中近东国家大多在政治、文化、风俗上或多或少地受到古希腊文明影响,并与当地原有文化交流融合。这一帝国是( )
A B
C D
6.亚历山大东征期间,在埃及以阿蒙之子法老自居,在波斯接受威严赫赫的宫廷礼仪、服饰,在中亚娶当地贵族女子为妻,在印度向裸体智者求教,在苏萨举行希腊—马其顿将士与东方女子的集体婚礼。此举旨在( )
A.获得当地民族的政治认同 B.塑造亲民爱民的政治形象
C.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 D.推行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7.“来自叙利亚的亚麻布、毛织品和各种水果,来自小亚细亚的羊毛、木材和小地毯,来自意大利的酒、油和各种制成品,来自高卢的谷物、肉类和羊毛,以及来自西班牙和不列颠的各种矿物,能畅通无阻地销往各地。”材料体现了罗马帝国保持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贸易自由 B.物产丰富
C.开放包容 D.管理高效
8.罗马共和国文化象征的西塞罗,曾经去斯多葛学派开创者芝诺的学校(雅典)学习;斯多葛哲学家塞涅卡,也曾做过罗马皇帝尼禄的老师和高参;罗马著名的皇帝哈德良和马克奥勒留,都一度在斯多葛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创办的学校学习。这表明古罗马文化( )
A.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B.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
C.深受希腊文明的影响 D.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9.公元前161年左右出土的一篇巴比伦楔形文字星象日志记载道:公民(pu-li-te-e)按照希腊式样举行了游行(pu-up-pe-e)和祭礼。当中的pu-li-te-e和pu-up-pe-e分别是直接借用希腊语名词。 这说明( )
A.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 B.古代文明的交流与拓展
C.巴比伦已推行城邦民主制 D.宗教占据社会主导地位
10.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据图3可知,人类文明交往( )

A.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 B.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
C.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 D.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核
11.下图所示历史事件( )
A.传播了阿拉伯数字 B.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C.开启了希腊化时代 D.加快了印刷术的西传进程
12.英国学者马丁·贝尔纳在其著作《黑色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亚非之根》中,批判了关于希腊文明起源的传统观点,提出希腊文明的源头在西亚和北非。下列希腊文明成果,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字母文字 ②雕刻艺术 ③民主政治 ④冶铁技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
A.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
B.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密集
C.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D.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
14.公元前272年,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被征服的意大利人没有罗马公民权,而公民权意味着占有土地的权利和机会且具有排他性。约公元前124年,“拉丁官员法”的颁布使得意大利人在拥有本土权利的前提下,可以获得罗马公民权。这一转变( )
A.缓和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B.有利于罗马帝国的形成
C.消除了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 D.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
15.凯撒执政时期,罗马发行的一些货币上,一面是凯撒的侧面头像,另一面记载着他的功绩,且内容时有变化,可见罗马货币( )
A.兼具了经济政治功能 B.彰显了皇权至高无上
C.显示了铸造工艺高超 D.体现了帝国实力强盛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约前 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史》产生的历史背景。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
1.【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史(埃及、西亚和希腊)。据材料“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古代希腊人则以移民和殖民方式向地中海和黑海地区扩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和古西亚属于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区有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经济相对发达稳定,这为扩张奠定了物质基础,古希腊属于海洋文明,工商业发展,因此其以移民和殖民方式向地中海和黑海地区扩大影响,说明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以不同的方式扩展,主要是因为两者受到经济形态影响,扩展方式也不同,C项正确;文明开化的程度并不会造成扩展方式的不同,排除A项;社会分工与生产效率以及社会组织与管理系统,同属于农耕文明的优势,不能体现农业文明与商业文明扩展方式不同的原因,排除BD项。故选C项。
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亚速帝国时期(亚速帝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述帝国时期,国家版图扩大引起了管理方式的变化,司法审判变革的突出特点是诉讼受到行政权力的干预,一方面审判主体的行政化且审判主体由国王任命;另一方面,多是为一次性达成“和解”或裁决表明,法官所做的裁决具有强制性,当事人不敢质疑,这些都体现出司法活动专制性凸显,D项正确;“公正化”说法错误,行政官员对司法权力的把控,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保障公正化,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出不同规模城市的数量,排除B项;这些举措并非以拓展法律适用范围为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波斯帝国。根据材料“大流士一世……正在接受印度、埃及、阿拉伯等23个国家或城邦使臣的进贡”可知,波斯帝国国王掌握国内大权,同时接受使臣朝贡,体现了国王处于政权核心,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国内官僚体系的完善,排除A项;使臣进贡不属于税收,排除B项;波斯帝国地方实行行省制,但使臣不是本国官员,材料不涉及行省制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波斯帝国时期。根据材料“波斯帝国实行多种官方语言并存的政策。……在民间和商业领域广泛使用的阿拉米亚语为帝国的通用语言。”及所学可知,波斯帝国是一个疆域广阔的大帝国,帝国境内采取多种语言主要是为了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多种官方语言并存与中央集权弱化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实行多种官方语言并存的政策有利于促进地区间的贸易往来,排除C项;实行多种官方语言并存的政策并不是为了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亚历山大帝国时期。亚历山大东征,建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推广希腊文化,中近东国家大至在政治、文化、风俗上或多或少地受到古希腊文明影响,井与当地原有文化交流融合,被西方史学界称为“希腊化时代”,可知这一帝国是亚历山大帝国,B项正确;A项是波斯帝国疆域图,排除A项; C项是阿拉伯帝国疆域图,排除C项;D项是罗马帝国疆域图,排除D项。故选B项。
6.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古代欧洲和亚洲。据材料,亚历山大尊重和大部分继承了被征服地区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通过通婚等方式促进文化交流,有利于争取当地民族对亚历山大帝国的政治认同,巩固统治,A项正确;塑造亲民爱民形象、 推动文明交流交融都只是统御国家的手段,根本目的都是争取当地民族的支持和认同,巩固统治,排除B项、C项;推行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是对材料现象的总结描述,而非其根本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据材料“来自叙利亚......来自小亚细亚......来自意大利......来自高卢......来自西班牙和不列颠”的商品“能畅通无阻地销往各地”并结合所学,在罗马帝国统治下,帝国内不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贸易的发展,成为帝国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材料体现了罗马帝国保持繁荣的主要原因是贸易自由,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各种商品能畅通无阻地销往各地”,即贸易自由,而不是强调物产丰富,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各种商品能畅通无阻地销往各地”,即贸易自由,古罗马确实有一定的开放包容特点,但是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罗马帝国管理是否高效,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所示为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人多次到希腊学习,接受希腊先进文明的熏陶,因此希腊文明对罗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项正确;罗马积极主动向希腊学习,不能说明其具有功利色彩,A项说法欠妥,排除A项;题干表达的是罗马积极接受希腊先进的文化,并没有多元一体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罗马积极学习希腊文明,对罗马历史发展影响深远,但“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不符合题干主旨和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161年(世界)。根据材料“公民(pu-li-te-e)按照希腊式样举行了游行(pu-up-pe-e)和祭礼。当中的pu-li-te-e和pu-up-pe-e分别是直接借用希腊语名词。”可知,在古巴比伦的游行和祭祀、语言、姓名等方面出现了希腊化的色彩,这说明古巴比伦王国和古希腊之间存在着文明的交流与拓展,B项正确;材料并未阐明希腊文明对于西方文明发展的重要性,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巴比伦实行城邦民主制,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宗教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史(罗马)。据材料“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结合图示可知拱门形制在亚述、安息宫殿门和罗马凯旋门上都有应用,说明人类文明之间存在交流和融合,有利于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和融合,A项正确;仅从拱门形制的应用,无法断定区域文化的统一,排除B项;“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表述夸大,排除C项;仅从建筑的特色,并不能看出民族文化的内核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亚非三洲。根据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东征路线以及帝国范围(其版图东起葱岭与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湾并包括埃及,西到色雷斯和希腊,北抵黑海及阿姆河),亚历山大东征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C项正确;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排除A项;随着罗马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大,罗马法的适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排除B项;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与材料中的事件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B【详解】古希腊文字来源于腓尼基文字、古希腊的雕刻艺术受到古代埃及的影响、而西亚地区的赫梯人最早掌握冶铁技术,由此可知,①②④能够证明希腊文明起源于西亚和北非,B项正确;民主政治是雅典首先开创的,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答案】D【详解】“条条大路通罗马”处处有路透长安”都体现了罗马和长安的重要性,换而言之,罗马和长安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的中心,D项正确;长安城的设计和罗马城市的布局不存在借鉴关系,排除A项;两句谚语无法看出当时两城之间的联系,排除B项;条条大路不等于是商路,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而公民权意味着占有土地的权利和机会且具有排他性”可知,罗马公民权具有排他性,材料“使得意大利人在拥有本土权利的前提下,可以获得罗马公民权”则意味着罗马公民权的日益开放性,使得罗马人之外的人也可以获得罗马公民权,这有利于激发意大利人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有利于罗马的强大,有利于推动罗马帝国的形成,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给与罗马之外的人以公民权,强调的是罗马和外邦人之间的关系,而非贵族和平民的关系,排除A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因为外邦人获得罗马公民权的前提是“拥有本土权利”,这就意味着一些在本土没有权利的人如奴隶会依然不能享有罗马公民权,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不涉及罗马法,而且早在公元前5世纪颁布的《十二铜表法》就已经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故选B项。
15.【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罗马货币上刻印凯撒的侧面头像和他的功绩,能起到政治宣传的作用,A项正确;在罗马货币上刻印凯撒的侧面头像和他的功绩,无法体现“皇权至高无上”,排除B项;“铸造工艺高超”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仅凭材料内容无法得出“帝国实力强盛”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古希腊城邦的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发展;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广泛接触;丰富的历史与神话传说;海外贸易与工商业比较发达。
17.⑴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
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