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全一册

资源简介

授课时间 2023.10 授课班级 高一
总课时 1 授课教时 1 授课形式 新授
授课章节 名 称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准备 PPT
教学目标 1、通过利用历史地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提高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 2、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区域开发和孝文帝改革,提升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能力。 3、认识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意义,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认识民族交融的影响。
教学难点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发展期
更新、补充、删节 内 容
板 书 设 计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回忆第一单元所学内容,构建从原始社会到东汉的历史时间轴。 师生共同梳理 让课时之间衔接起来。
新 授 一、政权更迭 引入材料 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从某些角度看来,这也确是事实。既然缺乏有效的中央政府,每遇灾荒,人民呼吁无门,其痛苦的情形不言而喻。在这期间内有公元309年的大旱灾,大河流都可徒步通过;而又有公元369年的疫疾,长江下游北岸的广大地区人民因之相继死亡。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教师设问: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状况究竟如何呢?这样的社会状况又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呢? 教师:学生小组展示绘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图示, 教师:从政权更迭图中,你能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特点吗? 二、民族交融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1)民族交融的表现 教师:你发现有几处民族融合的史实? 学生预期回答:三国时期,蜀、吴两国在南方建国,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东汉至魏晋以来,少数民族内迁,尤其是五胡内迁;十六国时,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同时北方混战加速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北魏统一后,魏孝文帝改革,一系列汉化政策加速了民族融合。 (2)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师: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全面的汉化政策?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材料: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纪》 学生预期回答,教师补充说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需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以巩固北魏政权;边疆各族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主观因素:孝文帝对汉族文化的推崇。 教师:结合课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分析汉化措施产生的影响。 2、南方经济文明的进步: 教师:北方民族的交融伴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在政权更迭、民族不断交融的过程中,南方经济悄然发生变化。下面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指出材料2中江南地区经济的变化,概括所取得的成就。 材料: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对江南地区的描述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倾,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 摘自《宋书》(南朝的刘宋王朝) 教师:那么江南经济为何获得发展了呢?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及材料分析东晋南朝时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思考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社会状况。 请依据材料和所学,阅读课本第一子目内容,绘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图示,注意在绘制图示时不仅要注意政权更迭时间的先后顺序还需要考虑政权分布的空间特点。 学生回答:特点:更迭频率高;短暂的统一;局部的统一;南方与北方的对峙;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对峙。规律:魏晋时期是我国大分裂时期;民族的交融蕴含了统一的因素。 学生结合PPT与教材找出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和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开明的民族交融政策有利于建立稳定、繁荣、统一的盛世国家。为唐代的开明民族政策提供了借鉴。 预期学生回答:变化:江南经济得到初步开发 成就:土地大量开发;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有了明显进步。 原因: ①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②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④统治者的重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 通过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入本课内同容。 本环节的涉及主要围绕重要时间点和重要地区的重要变化,在梳理知识的时候借助图示和地图的方式,既可以更直观了解政权的更迭及特点,也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课 堂 小 结 尽管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或自发或强制的人口迁徙制造了地区间的战争与民族间的冲突,但民族交融的加深是时代的主流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在交融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具有吸引周边民族集团“向化”的魅力,并由此促成了中华民族的新格局。正如阎步克在《波峰与波谷》中写的——魏晋南北朝这个帝国的低谷,最终在政治和民族发展的历史合力下,选择了以北朝作为历史出口。 一个崭新的隋唐大帝国正在走来!
作 业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 后 记 本课时难点在于政权如何更迭,学生将更迭顺序画成思维导图会更加清晰,民族交融部分学生初中基础较好,深入讲解即可,学生须探究下北魏孝文帝的重要意义。江南重心南移是重点,但学生本部分理解较好,基本能回答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