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春秋战国的历史巨变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春秋战国的历史巨变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全一册

资源简介

授课时间 2023.09 授课班级 高一
总课时 1 授课教时 1 授课形式 新授
授课章节 名 称 春秋战国的历史巨变
教学准备 PPT
教学目标 1.通过历史地图、史料、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加强时空观念,梳理历史脉络,指导学生如何比较历史地图。(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在梳理社会经济重大发展、变化线索的基础上,坚持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引导学生识读地图和分析史料。初步感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认识改革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必经之路。(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各国变法的原因;通过了解商鞅变法的特点,体会其变法的开拓性及其历史影响;(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教学重点 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更新、补充、删节 内 容
板 书 设 计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纷争与动荡 (一)经济发展 (二)政治变动 统一与秩序 (一)变法与集权 (二)四夷与华夏 争鸣与共鸣 (一)思想先声 (二)百家争鸣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鼎”在先秦时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而考古发掘在郑庄公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这一发现可以说明什么呢? 让学生回答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由此引入对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衰微,诸侯纷争这段历史的学习。 用图片和问题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
新 授 (一)经济发展 展示图片和材料 材料一: “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菑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问:结合材料和教材,你能归纳出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都有哪些发展吗? (二)政治变动 材料二: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论语·季氏》 材料三: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盛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问:对比从春秋初期列国形势图到战国后期的形势图,并结合材料,思考这一时期政治局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总结:从春秋到战国时代,政治和战争的目的从争霸转为兼并。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春秋时期权力渐次下移,强大的大夫在战争中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实力上升,于是有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原有的世卿世禄制遭到削弱和破坏,进入战国以后,各诸侯国不愿再重蹈大夫专政的覆辙,对此它们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让我们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一)变法与集权 问:结合材料与教材,思考各国变法的原因是什么? 过渡:战国时期的变法都是自上而下地对社会进行的改良运动。铁制农具比较广泛的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也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变化,加上列国争雄的需要,使得各国变法成为历史的必然。 问:既然各国都推行改革,改革也确实增强了国家实力,但为什么最后统一中国的是秦国,或者说,为什么秦国改革的成效最为显著? 四夷与华夏 【教师过渡】从春秋到战国,不仅战争形势和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民族关系也出现了重要变化。 西周时期形成了以周礼为代表的华夏礼乐文化,相对于那些落后“野蛮”的民族,华夏文化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春秋时期,华夏面临外族入侵,出现了“尊王攘夷”“华夷之辨”等重大行动,“礼”成为春秋时期华夷之辨的主要内容,当时,秦楚等国都被视为蛮夷。为了更加自觉全面地强调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征,华、夏连称,代指中国,以与他族相区别。而进入战国,在频繁来往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问:请同学们思考,四夷逐渐认同华夏观念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思想转型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思想文化也趋向转型。孔子和老子分别开创了我国的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他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归纳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 “随着私学教育的出现,普通人也可以接受教育,知识传播面更加广泛,直接催生了“士”阶层的兴起,促进了学术思想和知识文化的广泛传播,刺激了思想文化的重组与更新。……列国在兼并形势下,竞相颁布优惠的人才政策,对不同的学说采取宽松政策,意图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摘编自于凯《战国史》 结合材料和前面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问:结合所学知识,请大家分组归纳诸子百家学说的核心观点。 结合图片与教材,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仔细观察图片,可以看出从春秋到战国,诸侯国的数量减少,实力增强,疆域面积扩大。 分析史料可以得出,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再到“陪臣执国命”,各国内部政治秩序发展巨大变动。 开展活动探究,分析材料,寻找“争鸣”中的“共鸣”,谈谈自己的理解。 通过对图片以及相关史实分析,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提高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对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 让学生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培养其概括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春秋与战国形势图的对比直观感受到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从而加强时空观念。 学生自主从材料和教材中去总结,集体交流。 通过史料分析感受诸侯割据混战的形势。让学生理解经济发展与阶级变化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能力。 为之后理解变法必然性奠定基础。 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
课 堂 小 结 认真听讲,回顾全课。尝试自主归纳本课要点,形成知识框架 在此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民族观念:华夏民族是包容且内部平等的民族,进一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作 业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
教 后 记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孔子、老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第2课关于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问题,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相关史实,可以说学生对此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在引导学生理解变法和百家争鸣等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核心概念的强化,引导学生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以及百家争鸣的实质与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