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问学:【课标要求】1.了解新航路的开辟,2.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导学:【自主探究】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根本、直接、精神、宗教)(划书并写出)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主观、客观)(划书并写出)3.代表性的航海家、方向、航线(4个)(划书并写出)4.其他航线的开辟情况互学:【合作探究】探究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与条件◎资料卡片哥伦布1451年出生于意大利的热那亚,是信奉基督教的犹太人后裔。年轻时十分推崇马可·波罗,立志要做一个航海家。当时,地圆说已经很盛行,他对此也深信不疑,并曾向意大利当局申请过向西探寻“新世界”的资助,但被当局断然拒绝。在到处游说了十几年后,1492年,西班牙王室最终答应资助哥伦布,使他的向西航行计划得以实施。——摘编自《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从资料卡片中我们能获取哪些有关新航路开辟历史背景的信息?请简要概述。从教材中能否找到补充信息?概述:补充:探究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资料卡片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则哥伦布以后,有无数量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数量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选编自《明史》1518年3月21日,西班牙国王和麦哲伦等人订立了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其中规定:……为了给你们以最大恩惠,朕愿意,如果在你们发现的岛屿已超过六个的情形下,你们六中取二,而且此后获得当地应交给朕的全部收入、租税的十五分之一。——周一良、吴于廑《世界史》(1)对比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不同点,并完成以下表格填写。(2)阅读教材P38【问题探究】,思考为何郑和之后,再无第二之郑和?小组讨论,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1)(2)为何郑和之后,再无第二之郑和?习学:【巩固练习】1.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其航线是( )A.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B.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C.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 D.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2.美洲的许多现有地名来自西方殖民者,如麦哲伦海峡之名源于首次环球航行的船队率领者,伊斯帕尼奥拉在西班牙语中有“小西班牙”之意,圣萨尔瓦多则意为“救世主”。这类现象反映了新航路开辟( )A.加速了美洲开发 B.推动了西班牙的崛起C.伴随着文化输出 D.以传播基督教为宗旨3.据统计,12世纪至15世纪,欧洲银行总计投资海外探险几十次,资金达几十万两黄金。就连17世纪的威尼斯执政官多梅尼科·康塔里尼也认为,如果没有银行业,要维持一系列贸易不仅是困难的,而且是不可能的。材料可以用来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A.根源在于意大利商业的繁荣 B.与欧洲银行业的发展联系密切C.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近代转型 D.是欧洲政府扶持金融业的结果4.“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不仅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地圆学说的科学性,而且还直接驳斥了教会有关地球的各种谬论,使教会思想体系在数十年内一直处于混乱之中。”这说明麦哲伦环球航行( )A.直接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B.冲击了教会神学世界观C.使人们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D.动摇了欧洲人的宗教信仰5.不同时代的世界地图直观地揭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如图变化( )A.根源于全球地理大发现 B.反映世界联系逐步加强C.反映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体现了科技革命的作用6.南极和亚南极地名命名始于1775年,英国人詹姆斯·库克发现了南乔治亚群岛,并以乔治三世国王的名字命名,此后,英国又陆续为五千多个南极地理实体命名。法国、俄罗斯、挪威等也进行了大量的命名活动。材料侧面反映了( )A.全球航路的激烈争夺 B.欧洲探险的杰出贡献C.航海技术的日益进步 D.南极大陆的特殊价值7.“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A.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 B.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C.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D.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8.以下是1494年1月哥伦布写给西班牙国王的报告(节选)。哥伦布的目的是( )“粮食应该(继续)运到这里,直到我们在这里播种和栽种的(作物和果菜)收获为止。我们要的是小麦、大麦……期待今后从中缓解我们的食物匮乏……”“应该运来一些活羊,最好是羊羔……”“应看到,为了养活要在这里定居的人,这里多么需要有角的牛羊和驮载的役畜……”A.解决殖民者生存问题 B.改变美洲物种分布C.减轻人力劳作的强度 D.丰富人们饮食结构9.伴随着伊比利亚人的流动,16世纪欧洲学者们眼中的世界已不局限于《创世纪》、先知、托勒密与中世纪的世界,而是世界的“四个部分”一分布在两个半球的欧洲、美洲、非洲、亚洲。这说明欧洲学者( )A.已具有明显全球意识 B.欲将欧洲文化推广到世界C.瓜分世界的强烈愿望 D.认为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