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6张PPT)第一章人口人口专题提升新课标 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复习课件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以区域地图、统计图表、人口和城市分布图、示意图为背景,考查某地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2.以统计图表、示意图、景观图为背景,考查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人口容量的估计。3.以人口统计图表为背景,结合春运、产业转移、城镇化等问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考查方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专题人口增长人口迁移人口分布世界/国内分布规律影响因素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世界/国内迁移时空特点影响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特点问题知识结构一、人口分布特点1.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带。地区差异 主导原因(因素)密集区 东亚、南亚 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历史悠久(社会因素);自然条件优越(自然因素)欧洲西部 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社会因素);商贸活动频繁,重要的工业地带(经济因素)北美洲东部(特别是五大湖地区) 工业、金融、贸易发达(经济因素)稀疏区 撒哈拉沙漠地区、中亚、西亚 干旱沙漠区青藏地区 高寒地区亚马孙河流域 湿热地区西伯利亚地区、北美洲北部 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2.中国人口分布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分布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方法技巧:区域人口分布特征的描述和分析(1)描述:定性与定量结合。先说明人口分布是否平衡,再说明人口分布的稠密区和稀疏区(哪里多,哪里少)。(2)分析:自然条件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础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发展历史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斯里兰卡岛中南部是高原,北部和沿海地区为平原,人口数量约为2 095万(2022年),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十大岛屿之一,人口自然增长率约0.78%,城镇化率约18.7%。下图示意斯里兰卡人口密度分布大势,图中甲地地处中南部约1 000米的高原。据此完成(1)~(2)题。(1)斯里兰卡人口最密集区主要分布在( )A.西南部湿润区B.西南部干燥区C.中部高原区D.沿海低地区(2)甲地成为人口密集区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平坦 B.水源充足C.位置优越 D.气候凉爽AD河南省境内的我国四大古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多分布于北部地区。图一为河南省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二为河南省地形和交通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1)河南省的人口分布( )①东部多,西部少 ②北部多,南部少 ③西南多,东北 ④京广铁路沿线多,陇海铁路沿线少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导致河南省内不同区域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气候因素 ②地形因素 ③科技因素 ④历史因素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3)导致郑州市人口密度在河南省中最大的关键因素是( )A.城市等级和交通 B.地形和水源C.矿产资源和气候 D.历史和文化ACA三、人口容量1.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最高容量(1)区别:资源环境承载力大于人口最高容量。(2)联系:一个地区人口最高容量的大小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数量,即最少资源的环境承载力为人口最高容量。2. 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消费水平(负相关)3、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制约的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使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是一个警戒值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是一个合理值实质(2021·北京高考)M县在制定县域内精准扶贫方案时,规划将某个村实行生态搬迁。读图,回答(1)~(2)题。(1)考虑环境承载力等因素,该村最适宜选址在( )A.甲 B.乙C.丙 D.丁(2)搬迁后,该村适宜重点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是( )A.开采矿山 B.放养牛羊C.种植棉花 D.水上漂流A C四、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但在特定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决定性因素。2.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镇化等都有重要影响。人口迁移对乡村发展的影响人口迁出青壮年减少劳动力减少耕地复种指数下降,人地矛盾得到缓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加快土地流转,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提高耕地撂荒严重,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增多,问题突出农村经济缺乏活力,出现衰败景象利弊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人口迁移对城镇化的影响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下图示意我国2000~2020年城镇与乡村间人口流动的四种常见类型(乡→乡流动、乡→城流动、城→乡流动、城→城流动)。据此完成(1)~(3)题。(1)21世纪以来,影响我国城乡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因素是A.经济 B.政策 C.气候 D.资源(2)推测图中P1、P2、P3、P4代表的人口流动类型分别是A.乡→城流动、城→城流动、乡→乡流动、城→乡流动B.城→城流动、乡→乡流动、城→乡流动、乡→城流动C.城→乡流动、乡→城流动、乡→乡流动、城→城流动D.乡→城流动、城→乡流动、城→城流动、乡→乡流动(3)未来我国城镇化水平趋于稳定时,我国人口流动类型最主要的为A.城→乡流动 B.城→城流动C.乡→乡流动 D.乡→城流动AAB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的毕业生流动情况差异较大。下图是2018年我国39所(其中一线城市14所)“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在不同等级城市间流动路径及比例图。据此完成(1)~(3)题。(1)2018年我国39所“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的主要流向为( )A.同等级城市内部流动B.新一线城市内部流动C.流向一线城市D.流向二线城市(2)“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流向将会( )A.促进不同等级城市均衡发展B.减少流出城市的就业机会C.促进不同等级城市等级提升D.增加流入城市的经济活力(3)新一线城市为吸引更多的“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可以( )A.调整“一流大学”学科建设 B.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C.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D.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CDD1.下图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图形突破——人口统计图的判读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③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③④√人口统计图是根据人口的相关地理数据绘制成的直观图形。高考中常见的人口统计图按照表述形式不同,大体可分为曲线图、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人口金字塔图等类型图形突破——人口统计图的判读1.曲(折)线图的判读(2021·山东高考)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1~2题。1.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育政策调整 B.落户政策放宽C.医疗条件改善 D.行政区划变动2.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 )A.人口老龄化加剧 B.GDP增长缓慢C.环境承载力下降 D.产业结构优化BD粤港澳大湾区是由珠三角的广州、深圳、珠海等9个城市以及香港、澳门组成的城市群。图示意1990~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及全国人口的老龄化变化趋势。据图完成下面小题。DCD3.分别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及全国人口的老龄化曲线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C.乙、甲、丙 D.丙、乙、甲4.造成丙1990~2000年、2010~2015年老龄化变化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①出生率明显提高 ②大量中西部廉价劳动力迁入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④环境优美吸引了大量老年人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应对未来人口年龄结构的发展趋势,丙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①制定鼓励生育政策 ②执行严格的落户政策③大力发展轻工业 ④延长劳动力退休年龄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图形突破——人口统计图的判读2.平面三角坐标图“四步法”判读平面三角坐标图做轴: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右图中的ABC。划线: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射线。读数:读出上述射线与三个坐标轴交点的数值,即为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如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0~14岁:约26%15~64岁:约47%65岁及以上:约27%验证:将读出的三个数据求和,如果得数为100%,则读数正确。下图中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读图,回答1~2题。CA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A. ① B. ②C. ③ D. ④2.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图中国家②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A. 实行计划生育 B. 鼓励生育C. 采取移民政策 D. 鼓励人员出国3.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1)可读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图形突破——人口统计图的判读2)可判断人口增长状况 人口年轻化 人口老龄化人口年龄结构趋势 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 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人口问题 人口年轻化可导致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持续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可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和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精神孤单等问题1.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素质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1)人口的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目前而言,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老龄化问题2.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问题及对策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人口流动规模大 积极发展交通、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3.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我国的人口问题比较特殊,既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也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虽然我国的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较快。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方面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一、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分析我国人口政策从“只生一个”到“全面三孩”调整的原因。2021年“全面三孩”我国人口政策从“只生一个”到“全面三孩”主要原因:①生育率低位徘徊;男女性别比失调;②老龄化与少子化并存;③劳动人口短缺带来人工成本的急剧上升;④较少的劳动力抚养更多的老人,养老金不断透支等(放宽生育政策仍然属于计划生育政策)意义:①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②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近期看可以直接带动住房、教育、健康、家政等方面的消费需求;长远看新增人口进入劳动年龄后可降低人口抚养比,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更为显著。③有利于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二、什么是“农民工” 农民工指户籍仍在农村,在本地从事非农业或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本地农民工外出农民工农民工规模及增速农村城市贫困,经济发展水平低剩余劳动力多教育资源匮乏医疗服务水平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较差自然灾害多等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收入更高教育资源丰富医疗服务完备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社会服务保障水平高等农民工推力拉力区域发展不平衡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师生互动三、“民工流”的变化:一方面东部沿海招工难; 一方面民工找工作难。近几年出现“回流”和“民工荒”现象。1、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偏低;2、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迁移,内陆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民工流动方向改变。原因:分析呈现出人口回流的趋势的原因。阅读材料,思考下列问题。2015年以来,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开始减小,呈现出人口回流的趋势(但净流动量仍然很大,常规的外流仍然是主体)。部分农民工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城镇回流到中西部欠发达内陆地区,返回原籍。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生活成本居高不下;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就业机会减少;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而民工科学文化和技能偏低,不能适应新的就业需求;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迁移,内地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民工流动方向改变;中西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乡镇企业、个人创业机会增多;个人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拥有了一定的资金,主动返乡创业。学生讨论(8’)2、分析人口回流趋势对东部地区的不利影响。阅读材料,思考下列问题。① 东部地区企业出现“民工荒”;② 失去了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③ 不利于城市就业结构的调整;④ 影响到市民生活的便利性。2015年以来,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开始减小,呈现出人口回流的趋势(但净流动量仍然很大,常规的外流仍然是主体)。部分农民工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城镇回流到中西部欠发达内陆地区,返回原籍。3、分析人口回流趋势对中、西部地区的有利影响。主动引导回流,中西部地区企业缺工的局面有所缓解;回乡创业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农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加快了农村小城镇发展。2015年以来,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开始减小,呈现出人口回流的趋势(但净流动量仍然很大,常规的外流仍然是主体)。部分农民工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城镇回流到中西部欠发达内陆地区,返回原籍。(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专题人口增长人口迁移人口分布世界/国内分布规律影响因素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世界/国内迁移时空特点影响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特点问题东部地区是外出农民工的主要接纳地,右表为2012年至2015年外出与本地农民工增速统计表。读表,完成1-2题。增 速 年 份2015 2012 2013 2014外出农民工人数增速比上年回落/% 0.4 1.3 0.4 0.9本地农民工人数增速/% 5.4 3.6 2.8 2.7从表格数据可推出2012—2015年 ( )A. 外出农民工总数有增有减 B. 本地农民工持续增加C. 外出农民工增速非常稳定 D. 本地农民工人数超过外地农民工农民工进出数量的变化说明了 ( )A. 东部地区农民工容量已饱和 B. 东部地区农民工子女就学限制加大C. 农民工家乡的产业得到发展 D. 本地农民大多在家乡创业发展(12’)BC读农民工回流地点选择的推力、拉力示意图,完成3~4题。3.在农民工回流的推力和拉力中( )A.拉力Ⅰ可能表示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B.拉力Ⅱ可能表示完善的基础设施C.推力可能表示环境质量日趋恶化D.推力可能表示高昂的生活成本4.农民工回流对城市产生的影响是( )A.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C.缓解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D.出现劳动力供应紧张的状况DC“乡堵”指乡村堵车,是重大节假日中乡村暴发的一种“短暂堵”,尤其在每年春节期间更为明显。十都乡是江西省上饶市的一个偏远小镇,近几年每逢春节,不管乡道还是村道,经常堵得水泄不通,堵车成了过年聚会的热聊话题,百度地图等手机导航软件也成了司机们出行的必备工具。在车流中除了当地车外,还有很多挂着外地车牌号的车,以浙、闽、粤牌居多。如图为十都乡地理位置图。5、近几年,出现“乡堵”的原因可能有( )①乡村生活水平提高,汽车保有量增加②外出的务工和创业人员驾车返乡过节③乡村旅游的发展,大量外地人口涌入④乡村基础设施较落后,缺乏管理疏导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B“乡堵”指乡村堵车,是重大节假日中乡村暴发的一种“短暂堵”,尤其在每年春节期间更为明显。十都乡是江西省上饶市的一个偏远小镇,近几年每逢春节,不管乡道还是村道,经常堵得水泄不通,堵车成了过年聚会的热聊话题,百度地图等手机导航软件也成了司机们出行的必备工具。在车流中除了当地车外,还有很多挂着外地车牌号的车,以浙、闽、粤牌居多。如图为十都乡地理位置图。A.地处四省交界地带,大量浙、闽、粤牌汽车从此经过B.经济快速发展,三地的众多企业在此地投资设厂C.外出务工和创业人员以距离近且经济发达的三地居多D.乡村体验旅游快速发展,三地居民利用假期到此地旅游C6、十都乡“乡堵”的外地车以浙、闽、粤牌居多,原因可能是十都乡( )下图为我国南方地区某行政村不同年份常住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其中X、Y、Z分别表示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三个年龄组。甲、乙、丙分别为该村落1980年、2000年、2017年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据此完成下列小题。7.与甲相比,该行政村乙年龄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出生率上升 B.死亡率下降C.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D.社会经济的发展8.导致该行政村年龄结构由乙向丙演变的主导因素是( )A.经济因素 B.气候因素C.社会变革 D.交通和通信9.2016年该行政村的小学被撤并,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该村落生育率低,学生少 B.学生辍学严重C.全部进城求学 D.师资短缺严重CAA材料一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9077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425万人。在全部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小学文化程度占15.3%,初中文化程度占56%,高中文化程度占16.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1.1%。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外流,尤其是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以农村社会主体老弱化、村庄建设用地空废化等为主要特征的“乡村病”日趋严峻,一些村落逐渐走向衰败甚至消亡,给乡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材料二下图示意1978—2017年我国农村人口变化,其中农村人口外流率=农村户籍人口/农村常住人口×100%。(1)概括我国农村人口外流的主要特点。①农村人口外流规模大;②1978—1995年,农村人口外流率较低,1995—2014年,农村人口外流率快速升高,2014—2017年,农村人口外流率略有回落;③农村外流人口中,外出农民工所占的比重大;农村外流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材料一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9077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425万人。在全部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小学文化程度占15.3%,初中文化程度占56%,高中文化程度占16.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1.1%。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外流,尤其是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以农村社会主体老弱化、村庄建设用地空废化等为主要特征的“乡村病”日趋严峻,一些村落逐渐走向衰败甚至消亡,给乡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材料二下图示意1978—2017年我国农村人口变化,其中农村人口外流率=农村户籍人口/农村常住人口×100%。(2)从农村的角度,简析驱动农村人口大量外流的主要原因。农村人口增长快,土地资源压力大;经济落后,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水平低;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收入不稳定;非农就业机会少;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居环境较差;交通不便。材料一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9077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425万人。在全部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小学文化程度占15.3%,初中文化程度占56%,高中文化程度占16.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1.1%。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外流,尤其是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以农村社会主体老弱化、村庄建设用地空废化等为主要特征的“乡村病”日趋严峻,一些村落逐渐走向衰败甚至消亡,给乡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材料二 下图示意1978—2017年我国农村人口变化,其中农村人口外流率=农村户籍人口/农村常住人口×100%。(3)简述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对农村的消极影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众多,社会问题严重;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快;农村劳动力短缺,加快农村衰落;村庄建设用地空废,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材料一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9077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425万人。在全部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小学文化程度占15.3%,初中文化程度占56%,高中文化程度占16.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1.1%。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外流,尤其是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以农村社会主体老弱化、村庄建设用地空废化等为主要特征的“乡村病”日趋严峻,一些村落逐渐走向衰败甚至消亡,给乡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材料二 下图示意1978—2017年我国农村人口变化,其中农村人口外流率=农村户籍人口/农村常住人口×100%。(4)在农村人口外流的背景下,试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推动非农产业发展,为当地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对返乡创业人员的政策支持;积极发展乡村教育事业,强化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