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6张PPT)发病年龄较高多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病史可先出现TIA脑局灶性损害症状体征CT或MRI可有梗塞灶诊断要点脑梗死—诊断急性期治疗原则超早期个体化治疗整体化观念防治并发症脑梗死—治疗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发病率为每年(60-80)/10万病因 高血压---最常见先天畸形血液病发病机制持续的高血压脑内小动脉硬化玻璃样变微动脉瘤脑动脉外膜不发达无外弹力层中层肌细胞少,管壁较薄出血脑出血-病因及发病机制中老年,男>女,有高血压病史多在活动状态下急性发病,迅速进展有明显的全脑症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血压明显增高有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脑出血-临床表现1.基底节区出血 最多见,约占60~70% 壳核出血:三偏征、两眼可向病灶侧凝视、优势半球可有失语。 丘脑出血:意识障碍重,两眼常向内或内下方凝视,双侧瞳孔不等大,一般为出血侧散大,指示已有小脑幕疝形成。对侧偏瘫、去脑强直,中枢性高热、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脑出血-各部位脑出血的特点2.脑叶出血或称皮质下白质出血 约占脑出血的15%年轻人多由血管畸形[隐匿性血管畸形、moyamoya病(烟雾病)]引起,老年人常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其次为类淀粉样血管病等。脑叶出血以顶叶最多见,依次为颞、枕、额叶临床症状大致可分为三组: 无瘫痪及躯体感觉障碍者: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血性脑脊液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 有瘫痪和(或)躯体感觉障碍者 发病即昏迷者。脑出血-各部位脑出血的特点3.脑桥出血 占脑出血10%左右 小量出血(轻型):意识清楚,面、展神经交叉瘫,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 大量出血(>5m1,重型):昏迷早且重,四肢弛缓性瘫,双侧瞳孔呈针尖样,中枢性高热,呼吸不规则,多于24~48小时内死亡。4.小脑出血 约占脑出血的10% 发病突然; 眩晕明显,频繁呕吐; 枕部疼痛; 病变侧共济失调; 可见眼球震颤; 同侧周围性面瘫; 颈项强直; 颅内压增高明显,昏迷加深,枕大孔疝死亡。脑出血-各部位脑出血的特点5.脑室出血原发性指脉络丛血管出血及室管膜下1.5 cm内 出血破入脑室者。▲原发性脑室出血:以前认为罕见,现已证实占脑出血的3%~5%。 轻型:头痛,呕吐,项强,Kernig征(+),酷似蛛网膜下腔出血; 重型:全部脑室均被血液充满,发病即深度昏迷,呕吐,瞳孔极度缩小,两眼分离斜视或眼球浮动,四肢弛缓性瘫,可有去脑强直,呼吸深,鼾声明显,体温明显升高,面部充血多汗,预后严重,多迅速死亡。脑出血-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依靠有高血压病史,活动中发病,进展迅速,有不同程度的颅高压症 状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辅助检查等可做出诊断脑出血-诊断及鉴别诊断基本原则:1.一般治疗:安静卧床、加强护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2.脱水降颅压3.控制血压4.防治继续出血5.局部亚低温治疗6.防治并发症内科保守治疗不佳时,应及时手术治疗。脑出血-治疗治疗概念: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非外伤性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其次是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动脉炎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概念及病因青壮年多发活动或情绪激动时急性发病突然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可有癫痫发作,一过性意识障碍,少数可有精神症状脑膜刺激征阳性少数可见玻璃体膜下片块状出血老年人症状不典型,多表现为精神症状和意识障碍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1.再出血2.血管痉挛3.脑积水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诊断:主要根据下腔出血三主征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影像学等腰穿均匀一致的血性脑脊液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制止继续出血,防治继发性血管痉挛,去除出血的原因和防止复发1.绝对卧床4~6周,避免一切能引起血压和颅压增高的因素2.止血药:抑制纤溶酶形成。3.钙拮抗剂:防止血管痉挛。尼莫地平等4.脱水,减轻脑水肿5.对症6.手术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